戒律在佛法里是有很多條,這一條既然講到戒律,諸位就要曉得,這是舉一略余。不是說我們學佛,只要不殺生就可以了,這是舉一條,其餘的以此類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說「余具戒律」,這是一定要曉得的。這一條做到了,其餘的每一條我們都要把它做到。既然是學佛的開始,一定要從五戒做起,我剛才跟諸位說過這個意思,初級的佛法是以戒律為中心,我們一定要把五戒做到。五戒裡面第一條是不殺生,就是這一章經文裡面所說的。第二是不偷盜,不偷盜在律藏里的意思叫做不與取,就是不偷盜。不與就是主人他沒有同意、沒有答應,你就把它取來,這就叫偷盜。所以這個意思很精很深,它的境界是非常之廣大,我們一定要懂它的意思。可是戒律都是很活潑的,不是死呆板的,我們談到戒律,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這四條,必須要能夠通達,然後才能談得上持戒,就是把這個戒條都能夠做到,戒條就是善行,我們才能夠真正的來修這個善行。
小乘戒裡面是以事為主,論事不論心,可是在大乘佛法里是論心不論事,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在佛法修學是可以大小乘同時來修,而不是像我們一般學校讀書,一定從小學再中學到大學,按部就班,循序而進。在佛法里,循序而進是屬於漸修,是屬於根性遲鈍的;根性利的人可以不必,根性利的人他可以大小乘同時來修學,他的境界當然就不相同。這個到以後我們再討論。
不邪淫,除了自己夫婦之外,一切淫慾都叫做邪淫,這個罪也是相當之重。因為五戒跟十善業都是在家同修比較多,初學的總是在家學佛,發心出家的,那對於佛法有相當的認識,自己發心幫助佛來弘法利生。在出家戒裡頭是不淫,在家戒里是不邪淫,有這樣一個區別。第四是不妄語,不妄語是不欺騙人。第五條是不飲酒。
這五條戒大家要特別注意到,前面四條叫性罪,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你不是佛弟子,你沒有受過戒,你做這個事情也有罪,不能說你就沒有罪;但是飲酒沒有罪,你沒有受過戒,飲酒沒有罪,如果受了戒,飲酒是犯戒。酒這條戒叫做遮罪,前面叫性罪,就是本身就有罪,酒是預防,怕你酒喝醉了去干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因為酒醉你的理智失掉了,你去犯罪。所以酒戒可以說是一種預防犯罪,因此,佛把酒也定為重戒之一,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過去我在求學當中,我們老師講《禮記》講到鄭康成,就是漢朝的大儒鄭玄,我們在經題裡面跟諸位談到過。安世高大師來到我們中國的時候鄭玄才二十二歲,他是我們中國的大儒。我們中國自古有所謂飲酒三百杯,三百杯這個典故就是從鄭玄而來的。鄭玄他的老師是馬融,也是漢朝了不起的一個大儒。他學成之後,離開老師回家,同學們給他餞行,餞行當然是敬酒,一個人敬他一杯,他當時喝了三百杯。他的酒量的確是海量,三百杯小小的禮節、威儀他都不失,真正是了不起。所以老師就說,如果人人都是鄭康成,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用制了。三百杯還跟正常人一樣,非常清醒,一點都不失禮節,這是平常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喝了一點酒就發酒瘋,因此釋迦牟尼佛把酒列入重戒之一。
諸位從五戒上看,在初學佛就會感覺到困難,為什麼?這幾條不容易做到,譬如說不殺生可以做到,我們學了佛,不殺生;不偷盜很難,的確不容易做到。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像我們一般人在公家做事,替政府機關做事,或者我們在公司行號、私人機關,我們給老闆做事情,我們試問一問,公家印的信紙、信封,或者我們公司行號裡面這些信紙、信封,它是叫你辦公務用的這些文具,是公務上用的,你私人寫信也把它拿來用,跟諸位說這就是偷盜。這樣說起來,哪個人沒有犯偷盜?可見得這條戒不容易守。我的老師,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他也是在公家機關做事情,他是奉祀官府的秘書。他就跟我們說,他每次去領信紙、信封都要向奉祀官報告一下,說這個信紙、信封我私人寫信也要用它。奉祀官就嫌他討厭,他說哪個人不是把它拿去私人用?你為什麼這么羅唆!他說我是個佛教徒,我向你報告,你答應了,我就不犯偷盜戒,我要沒有向你報告,我就犯偷盜戒。這是一個學佛的人小心謹慎之處。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就是這條戒不太容易守得清楚。
不邪淫可以做得到,不妄語也很難,特別在商場上,今天講你要是不妄語好多事情就辦不通。今天這個社會可以說是個妄語的社會,你要處處誠實,不但人家不尊重你,人家還欺負你。這一點很難,有許多經商的同學來告訴我,他說如果我們不妄語,那我們做生意就賺不到錢,我們的生活不能維持。這個地方諸位要曉得,妄語的意思是欺騙人,如果不是欺騙人,那個妄語要是於別人有利益的,這個妄語有功德,不但沒有罪過,有功德。經裡面像這些公案、因緣例子很多,譬如經上說了一個故事,有個獵人追一隻兔子,獵人在後面追,這個兔子逃掉了。旁邊有個人看到了,看到這個兔子跑的方向,獵人就問他,你有沒有看到兔子?他是個佛教徒,他一想,如果我要是告訴他,這個兔子的命就保不住了。所以他就欺騙獵人,兔子明明向西面走,他就告訴他它往東面跑了,那個獵人就往東面去追,當然追不到。他這個妄語救了一條命,這種妄語是有功德的。我舉這個例子諸位就了解,戒律是活活潑潑的,不是獃獃板板的。
譬如今天我們有許多人,世間法裡面所謂的為富不仁,他有錢,人家欺騙他,往往他的錢都被人家騙去了,叫他做點好事,他一毛不拔。對於這種人,你也可以跟他用妄語,你做生意的時候可以多賺他一點錢,你賺來的錢替他做功德,為什麼?他不曉得做功德,做好事他一分錢不肯拿。他聽騙,騙的時候他拿出來,他甘心情願,那你就騙他,替他修福。你是以菩薩的心來行菩薩道,妄語那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你欺騙人,把人家錢財騙來你自己去享受,那是罪行,那是罪惡;你把他的錢用妄語騙來,替他做好事情,你是功德,你是菩薩,你是救他,這是佛菩薩應當做的。所以我們了解戒律都是活活潑潑,沒有一條戒律是死呆板的,諸位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無非是利益有情眾生,前面講利樂有情,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
至於不飲酒這條也不難持,我們自己平素不飲酒,如果在應酬當中,特別是在家的這些同修,應酬方面也可以飲酒。因為宴會當中酒是免不了的,可是你一定有個原則,保持不喝醉,你自己曉得自己的酒量,不超過酒量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夠藉故貪杯,那就犯戒了,你是正當的應酬,這也不犯戒。如果你能夠這樣做,不但不犯戒,而且你能夠度很多人。如果你要是說,一開頭學佛我就要吃素,我不飲酒,一切宴會上大家都看你怪怪的。而且別人都想「佛不能學,學了佛之後,這一切享受都沒有了」。一開頭就把一些人嚇退了心,嚇得他不敢學佛,不敢接近佛法,這是很大的錯誤。
菩薩道,所謂是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叫眾生生歡喜心,必定就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入眾是入眾的做法,自己清修是自己清修的做法。譬如素食,我們自己在家庭裡面生活我們素食,如果我們家庭妻子、兒女或者父母他們不吃素,那我們要隨緣,學六祖大師吃肉邊菜,這樣就好。如果你一定堅持要吃素食,你家裡面要特別為你做,家人也不太願意,每餐做飯菜要特別替你做,添增麻煩,這也是不對的。佛法是講理的,不是不講理,它一定是合理、合法、合乎人情,不是不通人情,不是不講理。所以佛法的確是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方便,而不是給我們添麻煩,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
像持午這個事情,我在初學的時候,對大乘教義還不甚通達,免不了也像一般人一樣死在戒律之中。我持午也很清凈,我到台中去之後,跟李老師在一起,有一天晚上有個同修請我吃晚飯,那時候我不吃晚飯,李老師是日中一食,當然他晚上也不吃,可是他請了老師,請我做陪客。我就說我晚上不吃東西,老師就跟我說,他說你持午,你曉得持午的好處,那個請客的人是一番誠意,他請你,他對你有恭敬心,你要不去他心裡難過。他會想你這個人架子很大,我做這么多好菜,你都沒有看重,好像架子很大,好像瞧不起人,這會叫人退心。所以他就說,你這是小乘戒,你自己修行可以,你要度眾不行,他就要我跟他一塊去。晚上老師雖然是日中一食,可是他吃得很高興,那個主人非常的歡喜。我聽了老師教訓之後,我才真正覺悟到這個問題,雖然持午,晚上有人請我吃飯,我也一樣歡歡喜喜吃,令請客的人心裡歡喜,他歡喜這才容易接受佛法。這不叫破齋,這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而是修普賢行,普賢行是菩薩行。
由此可知,對外面要隨順,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對我們家人更要懂得恆順的道理,恆是恆常,要常常能夠隨順眾生。佛法的修學,諸位特別要記住,只是修正覺、修正念、修正行,這就是佛法。佛法修學的中心,無非是破我們一切執著而已,世間法執著是錯誤的,你對佛法執著也錯誤。去了執著,你的心是覺而不迷,你的心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我們修戒律也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修定亦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修慧還是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這個覺正凈,雖然都是覺正凈,可是覺正凈里有功夫淺深不同,有境界高下不同,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所以五戒是起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還有一種,就是酒在藥用的時候不禁止,特別是中葯裡面,有很多葯它要配酒,以酒做葯引子,這個不犯戒。還有菜裡面用酒,料酒,這個也不犯戒。不要一看到這一條嚇到,感覺到生活上不方便,其實還是非常方便。這是五戒,簡單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15-006-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