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序題門(一)

  【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第一、序題門(一)

  今天我們大家共同一起再來探討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

  前面我們將〈玄義分〉的「歸三寶偈」探討完畢,我們今天接下去下面的疏文

  善導大師疏文說:

  【此《觀經》一部之內先作七門料簡,然後依文釋義。】

  這部《觀經》先作七門。七門就是序題門、釋名門、宗旨門、說人門、定散門、和會門與得益門。這七門先將《觀經》這部教典的義理作料簡。料簡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科判,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分章節、標段落。「然後依文釋義」,依照《觀經》的經文來解釋《觀經》的義理,依文釋義就是後面的三卷:序分義、定善義與散善義。

  下面:

  【第一、先標序題。】

  這是一門序題門。

  【第二、次釋其名。】

  這是第二門釋名門。

  【第三、依文釋義,並辯釋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這就是第三門宗旨門。

  【第四、正顯說人差別。】

  這就是第四門說人門。

  【第五、料簡定散二善,通別有異。】

  這就是第五門定散門。

  【第六、和會經論相違,廣施問答,釋去疑情。】

  這就是第六門和會門。

  【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

  這是第七門得益門。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門,序題門

  【第一、先標序題者:】

  先標示序題。「序」就是由序,「題」就是題名。序文的意思能顯露出一部經原來的宗旨、本意。先標示《觀經》之所以叫做《觀經》的緣由,這樣叫做序題。序題的疏文一開始,善導大師先將我們心性具足了萬德的道理說出。疏文善導大師說

  【竊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真如之體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無邊,邊體則元來不動無塵法界,凡聖齊圓;兩垢如如,則普該於含識。恆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凈體無由顯照。】

  善導大師在這疏文用字用得很美。每一句、每一字互相對得很整齊,讓我們看到疏文,覺得善導大師確實不只是很有修持學問很好

  這段講到我們的真如本性具足萬德,是總起化緣。既然我們凡夫佛性,有佛性就是能成佛,因為凡夫佛性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雖然是凡夫煩惱無明遮障住,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有佛性成佛,當然我們透過修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開顯出我們的真如本性

  「竊以」這兩個字就是善導大師說「我認為」,現在的話是這樣;「竊」就是私的意思,就是我認為,真如就是本性,也叫做法界、也叫做法性、也叫做佛性、也叫做實相、也叫做如來藏、也叫做如如,雖然有那麼多不同的名相,但這是一體異名,是一樣的意思。「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這是說我們的真如橫德,廣大無邊,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不能測量它的邊際,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法性、真如是一樣的意思。「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是在真如的豎德,諸法體性是三世不變。「十聖」就是十地聖人,十地的菩薩也無法窮測真如的邊際。

  「真如之體量」,「體量」就是隨緣真如;「量性不出蠢蠢之心」,「量性」就是不變的真如。「真如之體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這句在說明真如高深的義理。我們的真如本性不變,就是不論經過多少世的輪迴,改頭換面,我們的真如本性都是不變。但真如本性雖然不變,於生生世世六道輪迴,有時在天道人道,有時在畜生道、餓鬼道。如果在人道,就穿我們凡夫人的色身;在畜生道,就穿畜生的色身。性體不變,但是外相改變,所以這個外相就是體量,就是隨緣;性體不變,就是不變的真如不出蠢蠢之心,「蠢蠢」這兩個字乃是形容蟲類在蠕動、走動的容貌,譬如四生六趣的眾生,就是說在四生六趣的眾生真如本性,和諸佛如來都是同樣。

  下面說,「法性無邊,邊體則元來不動。」這兩句是在說明真如廣大的義理。法性無量無邊,沒有邊際,實在是無始劫以來遍而不變。雖然說我們經過無始劫的輪迴,或許過去生曾經在三塗,這一生在人道,外在這個相貌出家在家、有男眾相女眾相、有男女老幼之相,但是真如是原來不變。

  「無塵法界,凡聖齊圓」,「無塵法界」這是說我們的真如理地不受任何一法,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原來就是一法不立。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在《法寶壇經》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在真如清凈本性。「凡聖齊圓」,凡夫聖人同樣是究竟圓滿,只是說聖人經過生生世世的修行,已經開顯真如本性如來智慧德能,我們凡夫雖有真如如來智慧德能,而被煩惱障住,並沒有開顯。

  「兩垢如如,則普該於含識。」「兩垢」就是有垢與無垢。「兩垢如如」就是雖然真如是凡聖齊圓,但是凡夫有沾染污塵,就是有煩惱、有妄想、有執著這就是污垢。聖人早就已經凈盡,所以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葯師佛諸佛是已經成佛的佛,就是無垢如如;我們凡夫眾生還沒有成佛的佛,所以是有垢如如。「兩垢如如,普該於含識」,所有一眾生都有真如

  所以前面這兩句無塵法界,凡聖齊圓」就在法界平等門,「兩垢如如,普該於含識」在說法界差別門。

  下面說,「恆沙功德,寂用湛然。」本性具足了如恆河那麼多的德能,就是性具萬德。「寂」是自性的妙體;「用」是理體起妙用;「湛然」就是說,寂用原本是一體不二,本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對聖人而言,真如本性智能德能起用;對凡夫而言,真如本性沒有起用,這樣的差別而已。所以下面善導大師才說「但以垢障覆深,凈體無由顯照。」這就是在凡夫凡夫因為真如煩惱所縛住,所以業障很深,那個真如已經無法顯示出真如原來能起妙用,所以凈體——清凈真如本體,無法顯出照用。

  因此我們體會到這段善導大師開示:我們的真如本性具足萬德,但是我們的煩惱障住我們的真如起用,我們就要返觀自省,借著念南無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開顯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的真如本性,使我們現在有垢的真如化為無垢,恢復清凈的真面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