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裡「佛」這個字,我們只是在字面上知道這是佛,但是很難從字面上理解佛的境界。而藏文里的「桑傑」兩個字把佛的境界表達得非常完整。「桑」在藏文中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全然蘇醒、覺醒。我們現在還沒有從無明中蘇醒,還沒有從輪迴的沉迷誘惑中蘇醒,還沒有從痛苦中蘇醒、解脫。「桑」的第二個含義是清凈,指的是煩惱清凈、業障清凈,就像秋天的天空一樣明朗、寂靜。我們可以自己感受一下,我們的心在蘇醒、寧靜、祥和的狀態時是什麼樣子,這時我們覺得非常舒服,覺得沒有煩惱多好啊,這時候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成佛、涅槃寂靜是什麼狀態。這樣的狀態,每個人不會經常有,但是每個人都會有,這證明一切眾生都有佛性。
「傑」在藏文中是圓滿、增長、發展的意思,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智慧資糧、福德資糧等,都發展、增長、圓滿。「傑」是指諸佛菩薩的美好的功德全部圓滿了,這樣的一個人就是佛陀。中文裡解釋「佛」的時候有時用「斷證圓滿」這個詞。而藏文的「桑」相當於斷圓滿,「傑」相當於證圓滿。我們的言語、行為、思想上需要斷除的東西太多了,比如有人喜歡喝酒,他需要戒酒,有人喜歡說別人的缺點和是非,他需要斷除這個習氣。當我們的身口意中該清凈的部分徹底清凈了,該斷除的部分完全斷除了,該圓滿的部分徹底圓滿了,我們就成為了佛陀。彌勒菩薩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說,所有的生命分為三種:不清凈的生命——凡夫,半清凈半不清凈的生命——菩薩,徹底清凈的生命——佛。凡夫和佛之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凡夫不論怎樣造業,哪怕在地獄中遭受寒熱痛苦的眾生,還是有和佛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自性清凈,我們心的本性從來沒有被污染過。我們常說「邪不壓正」,雖然煩惱、我執、不好的雜念屬於是「邪」的狀態,但是它只是客塵,只是臨時地污染我們,影響不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圓滿、清凈、覺醒的。凡夫和佛之間唯一的差別是,佛是遠離煩惱客塵的,我們凡夫是被煩惱客塵污染的。很幸運的是,只要我們下工夫,就可以去除煩惱,因為煩惱只是客塵,不是自性。如果煩惱是自性,我們學佛是沒有用的,我們無法對治煩惱、斷除煩惱,也不可能成佛。為什麼我們能夠對治煩惱?為什麼那麼多成就者陸陸續續證悟佛果?因為煩惱是可以去除的。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煩惱可以完全斷除,為什麼那麼多眾生還沒有成佛?為什麼成佛需要那麼多苦行、需要付出那麼大的代價、需要放下那麼多名利?為什麼成佛那麼難?因為我們的煩惱不是一兩年、一兩世所染污的,而是從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這些煩惱與我們寸步不離,不停地深入紮根到我們內心,每一世都更加根深蒂固,幾乎與我們的心成為了一體,幾乎成為了我們的心的天性。每天從早到晚,我們幾乎從來沒有對抗過煩惱,而是任由擺布、恆順煩惱。我們今天為它服務,明天為它服務,後天為它服務,這樣下去我們對我執和無明的感情越來越深,時間越久越捨不得離開,服務得越來越到位,所以,不下點功夫怎麼可能對治得了?比如,當我們的脾氣來了,嗔恨給我們一個信號,命令我們用兇狠的眼神瞪人,我們馬上照辦,一刻也不會耽誤;嗔恨讓我們用嘴巴罵人,臟話、狠話便立刻從我們的嘴裡出來了;最後,嗔恨要我們用手腳打人,我們馬上就對別人拳打腳踢,我們的色受想行識都完全聽命於嗔恨這個大老闆。當嗔恨要求我們惡狠狠地瞪別人,如果我們不聽它的話,反而笑眯眯地看別人,嗔恨就拿我們沒辦法了,不信你可以試試。但我們卻一直聽五毒煩惱的命令,一直接受我執的支配,從來沒有對抗過煩惱,所以我們就這樣一世比一世染污,現在淪落成為五濁惡世的眾生之一,基本上沒有什麼成就的機會,只能大家同流合污,就像腐爛變質的水果,沒辦法食用,只能丟到垃圾筒里。這就是我們成佛困難的原因。
佛是什麼?佛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自性清凈的本來面目。通過佛陀教我們的方法,讓每個人的本性徹徹底底全然顯露,這就是成佛。心的本性超越二元對立,超越時間、空間,所以我們不要執著佛在哪裡、佛是什麼樣的。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說,如果以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觸摸到的來確定佛是什麼,就是步入邪道。另外,佛經中還說:「未見即是殊勝見。」不是說「已見是殊勝見」,而是「未見是殊勝見」,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證悟佛果。未見什麼?眼睛沒有見到色,耳朵沒有聽到聲,凡色聲香味觸,這些都徹徹底底沒有見到。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幻覺,這一點不僅佛法中承認,科學家也承認。愛因斯坦說過,空間和時間是人類的幻覺。所以我們不必問:佛在哪裡?成佛的時候我們去哪裡?如果我們這樣問,連科學家的見地都比不上。
對凡夫來說,只能通過比喻來理解佛。打個比方說,凡夫的狀態是冰的狀態,成佛的狀態是冰融化成水的狀態。你不能說,冰融化成水,在哪裡找?冰和水的唯一差別是存在的狀態不一樣,一個是固體,一個是液體,但本質是一樣的。凡夫和佛的唯一差別是,凡夫的心是迷惑的,佛的心是覺醒的,但是凡夫和佛的本性是一樣的。凡夫堅持自己的想法和習氣,就像冰一樣,很難放到一個固定形狀的容器里。而佛就像水一樣,非常隨和,可以放到任何形狀的容器里,遇方則方,遇圓則圓。
對成佛的狀態,龍樹菩薩在《法界贊》中有過一個比喻:一個寶瓶里點燃一盞明燈,蓋上寶瓶的蓋子之後,雖然燈是亮的,但人們無法發現寶瓶里的燈,這就是凡夫的狀態。我們的心的本性本來就是清凈、覺醒的,就像寶瓶里的燈一樣。當一個人把寶瓶打破幾個小洞,能看到一部分燈光,這就是菩薩的狀態。如果打破的洞比較小,只能看到一點燈光,如果打破的洞比較大,能看到比較強烈的燈光,這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薩的區別。當寶瓶完全被打破,燈光完全顯露出來,光明普照,這就是佛的狀態。不論寶瓶是完整還是破損的,燈總是在寶瓶裡面,這就是佛性。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我們學習禪修、般若智慧、中觀,屬於積累智慧資糧;我們布施,比如對人微笑、為人服務,哪怕是幫人倒一杯水,這些都屬於積累福德資糧。積累智慧資糧,最終成就法身佛;積累福德資糧,最終成就化身佛和報身佛。法身佛是自利圓滿,化身佛和報身佛是利他圓滿。你成為法身佛之後,可以在法身佛的境界中安住,但是因為你曾經對眾生發過菩提心、發過很多願、有過很多功德迴向,自然就具有利益眾生的方便法門,這叫作化身佛和報身佛。化身佛和報身佛利益眾生就像太陽一樣,太陽從來沒有想:我要照耀世間、我要生長萬物、我要破除黑暗,而是自自然然地就利益了大地萬物,這就是佛的境界以及任運的佛行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