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知此知彼有智者不爭

  人生最重要的,不但要知人,還要知己;不但要知事,還要知理;不但要知此,還要知彼。因為能知,就不與人爭;能知,就不會不平,就能自在。所以,「有智者不爭」,有四點意見:

  第一,勿與積聚人爭富

  世界有很多有錢人,雖然富可敵國,因為只知道積聚財富而不懂得「錢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成了富有的窮人。因為他們的錢只是存在銀行里,或是放進保險箱里,每天只是提心吊膽,害怕財富被人偷盜,結果存了一生的積蓄,自己卻從來沒有享用過。這樣的人,是貪求執著的愚者,因為有錢是福報會用才是智慧,所以,做人不只會積聚財富,而要善用財富

  第二,勿與進取人爭貴

  有的人每天汲汲於鑽營地位權勢,或許他因此高升榮顯。但是,面對這樣的人,我們不必羨慕,也不必計較、不平,因為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不是以官位高低來衡量,而是要有道德,要廣結善緣,要多善事,如此才能受到他人的肯定。否則「宦海浮沉」,一旦失去權勢時,人生價值又何在呢?

  第三,勿與矜飾人爭名

  有的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斷地掩短飾長,只為爭取功名祿位。荀子說:「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一個人能將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才是正直之人。除此之外,我們鑒古推今,但看漢朝時同輔劉邦奪天下的張良與韓信,一個懂得功成身退,一個誇功爭名,結果隱退者得全身,爭勝者被殺戮,所以,人生以踏實為德,實在不必爭功奪名。

  第四,勿與狂傲人爭禮

  世間有一些自視很高的狂傲之人,要求別人對他要畢恭畢敬,不可有一點怠忽。這樣的人,我們無須對他不滿,或是要求他對別人也要禮尚往來。如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敬之。」一個人只要有高尚的品格,懂得尊重別人,自然會受人尊敬,否則,欲得別人的禮遇,往往求榮反辱,所以,不必與狂傲者爭禮。

  《戰國策》雲:「無其實而喜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只知一味地貪圖虛名與權勢,總有一天會從高位榮顯中墮落。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要爭的是道德人品而不是爭外在表相的虛華。

  如何用心 星雲大師提煉用心之道

  日常之中,讀書要用心,做事要用心,做人也要用心,無論做什麼都要用心。所謂「用心」,到底要用什麼心?有四點看法

  第一,用無貪的心,逍遙於天地之間

  人有貪心,難免「為物所役」,因而自我束縛、自我限制、自我縮小,不得自在。反之,超然物外的人,可以逍遙於天地之中,享受清風明月,何等灑脫自在。所以,做人不要戚戚於貧賤,不要汲汲於富貴,能夠不忮不求,才能隨緣放曠。

  第二,用柔軟的心,待人於情理之內

  做人要有情有義,做事要合情合理,所謂國法之前,也要兼顧情理。世間一切都不能脫離情理,人我之間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合乎情理,就會產生煩惱。所以,做人不能太耿直,更不能太嚴苛,能夠保有一柔軟的心,待人於情理之內,對人多一些包容、多留一些迴旋的空間,世間就會更溫馨,更有人情味。

  第三,用體諒的心,化物於無住之境

  做人要有體諒的心,要經常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人際關係才會和諧。一個人如果凡事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完全不去體諒別人,很容易和人產生對立,如此對方就會為我們的障礙。所以,做人不要經常跟人劃清界線、壁壘分明,甚至敵對起來。《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有體諒的心,就可化物於無住之境,則「無住」反而「無所不住」,到處都可以安身立命

  第四,用精進的心,應用於為學之道

  一部汽車,儘管零件、性能再好,如果沒有加油,缺乏動能,它就無法上路;一個人資質再優秀,如果不肯精進用功,終究一事無成。精進是成功的動力,不管為學、創業,都要勤勞精進,不可懈怠偷懶;就如登山爬坡,必須不斷勉力向前,才能到峰頂

  佛教講,學佛最高的境界是「無心」;但是,在世俗生活里,為人處事還是要處處用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