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和會門(十一)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
上回我們探討到第一卷〈玄義分〉七門料簡的第六門「和會門」。和會門有六段文,上回我們看到第三段,善導大師以《觀經》九品的經文,論破諸師錯解《觀經》九品之義。上回我們談到上輩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今天我們從中輩品接下去看。
【次對中輩三人者:諸師雲:「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觀經》雲:「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比丘聖眾,放光說法,來現其前,此人見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何小聖也?】
「中輩三人」就是中品上生、中品中生與中品下生。一開始說中品上生,諸師認為中品上生是小聖三果阿那含的行者去往生的。善導大師引用中品上生的經文說:「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八戒」就是八關齋戒,修行眾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修行眾戒」包括菩薩戒、具足戒。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與出家菩薩戒。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具足戒的行者;「不造五逆」,沒有造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沒有造作這五逆之罪;「無眾過患,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比丘聖眾,放光說法,來現其前,此人見已,即得往生。」所以中品上生是受持小乘戒的凡夫去往生的,所以善導大師說: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去往生的,「何小聖也」?不是三果阿那含果行者往生的。如果是三果的阿那含行者,當然不會造五逆,凡夫才會造五逆。既然《觀經》中品上生,經文說出「不造五逆」,一定是指持小乘戒的凡夫。
「中中者」,現在繼續說中品中生。
【中中者:諸師雲:「見道以前內凡」者,何故《觀經》雲:「受持一日一夜戒,回願往生,命欲終時,見佛即得往生。」】
三果人是中品上生,諸師判定往生之人。中品中生,諸師是判見道以前的內凡眾生去往生的。「見道」就是初見四聖諦苦、集、滅、道真理的凡夫。善導大師認為中品中生也不是這種內凡的凡夫去往生的,是一般的凡夫去往生的。所以善導大師引用《觀經》中品中生的經文,來論破諸師的錯誤。《觀經》中品中生的經文說「受持一日一夜戒」,這個「戒」包括八關齋戒、沙彌戒與具足戒。受持戒律就是將自己所守戒的功德,回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命終之時,見佛即得往生。」
以這段《觀經》中品中生的經文來證明,怎麼是內凡的凡夫往生的?不是!
【但是佛去世後,無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緣,授其小戒。】
在此善導大師說,中品中生的行者,是佛去世之後,無善的凡夫,除了受持八關齋戒、沙彌戒、具足戒以外,沒有造作其它什麼樣的善行,這樣叫做無善凡夫。「命延日夜」就是暗破諸師解釋一日夜為持戒時限;「逢遇小緣」就是中品中生的行者遇到小乘戒的因緣。確實現在教界有很多法師很慈悲,為了要利益眾生,四處舉辦八關齋戒。我們生命電視台台長海濤法師,也是四處舉辦八關齋戒,借著一日一夜讓在家居士能夠用功修行,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這樣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相應於中品中生。「回願往生」,受持八關齋戒、或沙彌戒、或具足戒,目的也是同樣,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大師下面說了兩句很重要的開示:
【以佛願力,即得生也。】
中品上生與中品中生,受持佛陀戒律的行者,是以他自己持戒清凈、持戒功夫、持戒功德使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是!在《觀經四帖疏》的疏文,善導大師說得很明白:「以佛願力,即得生也。」受持八關齋戒、沙彌戒、具足戒的行者,同樣是以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
因為現在教界的佛弟子,受持八關齋戒的很多,所以在此信願要費一點時間讓大家明白,受持八關齋戒能往生的道理。若沒有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跟我們開示,我們也還不知道往生的緣由道理是什麼?
「以佛願力,即得往生」。佛的願力到底哪一願使受持八關齋戒、持戒的行者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條大願當中,其中三條願是要救度十方眾生。這三條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叫做「攝生三願」,救度眾生的三條願。為何法藏菩薩要發救度眾生的三條願呢?因為十方眾生無量無邊,十方眾生之中根性千差萬別,有的很有善根、有的很沒有善根;有的根性很猛利、有的根性很駑鈍;有的很有心修行、有的很無心修行;有的修行一定要執自己的功德力,有的修行恐怕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德力不夠要兼靠佛的願力,有的修行要完全仰仗佛的願力。眾生就是這樣千差萬別,所以法藏菩薩才發這三條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要攝盡一切眾生。
眾生雖然無量無邊,但沒有離開自力修行、二力修行、他力修行這三類。自力修行的人,法藏菩薩就以第十九願救度他;二力修行的人,法藏菩薩就以第二十願救度他;他力修行的人,法藏菩薩就以第十八願救度他。所以第十九願要自力用功,守戒、持咒、參禪、誦經、朝山、拜懺、放生、布施、修諸功德,通通屬於第十九願的修因。因為第十九願法藏菩薩發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這第十九願有人立為「臨終接引願」,也有人立為「修諸功德願」,願名雖然不同,但修諸功德、發菩提心的行者,只要一生不退,臨終之時,阿彌陀佛會與諸聖眾現前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