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二十六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庄嚴智度竅訣論》。全論分四部分,今天學習的內容

  甲三、論義分二(乙一、造論分支;乙二、所造正論)

  乙二、所造正論分三部分

  丙一、今天是針對欣樂廣講者之八現觀分類,分二

  丁二、廣講彼等之義,分三

  戊二、(廣講所修之四加行)

  前面三種智慧從覺知的角度而講,今天開始講四加行是從修持的角度而講。

  可分為二:一、廣講自在因果;二、廣講穩固之因果

  總共有四個加行、四種修持,前兩個自在。前面我們講了屬於三種智慧的很多行相,這些能夠自在,在自己的相續當中能夠產生這些行相。自在是這個意思。這些行相、智慧都是屬於聖者功德,我們如果不自在這些行相,什麼意思?如果不讓自己,沒有在自己的相續中產生這些功德,對自己來說,起不到任何作用。比如,一個人給別人氂牛,每天都數這些氂牛,他知道有多少氂牛,知道這些氂牛有什麼特徵,但是都是主人的,不屬於自己,這樣的話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意義,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前面我們從覺知的角度宣說三種智慧所含攝的行相智慧,但是從四加行開始,也就四種修持,怎麼落實,落實也就是讓自己的相續中產生這些功德,在自己的相續中產生這些行相智慧這是正等加行和頂加行,這兩個都屬於前者,一個是因一個是果,漸次加行和剎那加行屬於後者,主要是穩固,在相續中穩固,穩固之因果,一個是因一個是果。漸次加行是因,剎那加行是果。兩個自在,讓自己相續中產生這些行相智慧,這也分因和果,正等加行是因,通過修持,頂加行修到最極點的時候為頂加行。穩固,後兩個漸次加行、剎那加行,為了穩固,相續中已經產生了這些行相智慧但是相續中能夠穩固智慧,而修持的。這個也有因和果,漸次加行是因,修到最後是剎那加行,緊接著就成佛了。

  己一、(廣講自在因果)可分為二:一、廣講自在之因——正等加行;二、廣講自在之果——頂加行。

  庚一、(廣講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為二:一、相續所生殊勝加行;二、相續生起殊勝加行之觀修次第。

  辛一、(相續所生殊勝加行)可分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補特伽羅;三、加行之自體;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一、(加行之相)可分為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對治顛倒增益上述基智、道智以及遍智之相智慧,為一百七十三種方便與智慧雙運的修持

  基智之相、道智之相、遍智之相總共有一百七十三種行相,這些大乘修行人方便智悲雙運的方式行持,這些行相智慧都能對治顛倒增益。這是他們的作用方式,主要是智悲雙運的方式修持,總共有一百七十三種行相智慧

  對所謂智相、境相的爭辯,是根本沒有必要的,因為其二者只不過是從反體角度而作的分類。

  其他一些講義中有一些諍論,但是麥彭仁波切的意思是講義認為諍論是沒有必要,因為這兩個是從反體角度分類,不是本體這兩個都是一個自體,進行諍論是沒有必要的。

  雖然摧伏作為違品的相執,對一切相的執著試著不放凡夫的心裡狀態,以及遠離生住滅三者也般若波羅蜜多,遠離不生不住不滅,遠離這三種相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它可以摧毀一切道智相違品,道智相違品是什麼?對一切相的執著。但從修持之相的角度而言,為了證達而言,諸法的究竟實相是這樣很簡單,但是我們要修持啊,不修持的話也不可能獲得這種智慧啊,這種境界啊。修持有次第、沒有次第,通過各種方式去進行修持的。從這個角度而言,為了證達基道果三無生,從基的角度講也是不生的,空性的意思。從道的角度講也是不生的,也是空性的意思。從果的角度講也是不生的、空性的。為了了達這樣的真諦,並趨入四加行,四種修持,而應依次將三智一百七十三相一次性進行的修持這是正等修行,正等修行三種智慧,三智總共有一百七十三種行相,這些一次性修持,都合併在一起,這樣修行。都合併在一起,都一起,進行修持

  其原因是因為,所有道相都是廣大而無所不包擴的,一百七十三種行相,廣大又包括了所有的行相,因而無有偏墮,這樣不會有任何的偏墮,跟小乘不一樣。雖然一切萬法皆為一體空性,萬法一個自性、大空性,但道之廣大方便也應該具備,道是方法,證悟這種真諦方法,譬如發心等等就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依靠這些方法修持的話,也無法證得這樣的真諦

  資糧道階段修持的正等加行,是見斷的厭患對治;加行道頂加行,是見斷的斷對治部分;而漸次加行,則是(見斷的)遠分對治。

  一切智差別 行相為能相

  由三種智故 許行相為三

  什麼是行相?針對了知基一切法四諦之義智慧差別而言,所謂的「行相」,也即為對治之相或者境相的能衡量之法。此處,行相分兩種所取行相和能取行相兩種,麥彭仁波在這裡主要是講的能取行相,對治之相,對治違品的這種行相,也是屬於能治智慧。或者境相的能衡量之法,如是能衡量境相的有境智慧

  至於遍知所知,這裡講的是佛的究竟智慧,他的所知是有由基智、道智與遍智三種智而趨入之有境的,故而並不是各自孤立的,如果歸納起來,則可以承許此行相為三種遍智之相三種智的行相,作為根本的分類。

  癸二、(廣說)可分為三:一、基智之相;二、道智之相;三、遍智之相

  子一、(基智之相):

  始從無邊相 乃至無動相

  三諦各有四 道中說十五

  先講出處佛經是怎麼宣講的。

  經雲:「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有波羅蜜多。善現,虛空無有故,般若亦為無有之波羅蜜多」這都佛經里宣講的基智之相

  基智之相:從無邊相開始,乃至無動相為止,總共有二十七相,就是苦諦、集諦以及滅諦三者,每一諦分別各有四相。

  前三個,苦諦集諦滅諦。這三個都一樣,每一個都有四種行相。

  在道諦的諸相中,這裡講了十五種行相,從補特伽羅無我反體的角度所宣說的四相,講了四種行相,主要是從證悟人無我的角度宣講的,這個跟小乘的阿羅漢共同的,為與聲緣共同之所證的;在此基礎上,緣覺所證的所取無有自性諸法分為所取和能取,所取部分就是證悟為空性的,所取無有自性,又可分為入定和後得兩種。在後得之際,出定的狀態,是以證悟如夢、如幻等五種比喻來進行論述的,也是講了五種行相;而在入定之際的時候無有雜染總共講了六種相。

  針對緣覺而言,僅僅是從外境無有自性的角度來安立的;但是這個講的是菩薩境界,可以說跟緣覺共同的證悟,所以是這樣的。但是針對大乘宗而言的話,後得的時候,講了四種行相,入定講了六種菩薩也是一樣的,從大乘宗而言,則必須以諸法無有自性之義來直接認定的。如此一來,就可以說道諦有上述十五種行相。跟聲聞共同的四種行相,在入定的時候,在入定狀態中,存在六種行相,出定後得位的時候,出定的狀態當中存在五種行相。這裡也有跟生緣共同的,生緣證得無我的,聲緣是證悟所取境無自性的,但是能取性的話是沒有證悟無有自性真諦的。所以這裡有這樣的差別。共講了十五種相。屬於人無我的,前面單獨做了分類,緣覺所證悟的一些,跟大乘,屬於是法無我的,跟大乘是一起的就是這樣,跟菩薩一起,這樣講的,所以總共有十五種相。加上前面的四相,總共是二十七相,即為基智之相這是概括性地講。下面仔細講。

  四諦各有四相,有十二種行相。總共二十七相。

  苦諦之相無常之相,勝義中無生之相作者清凈等以我而遠離之相凡夫覺得自我是清凈的,有造者,但是這都是不可成立的。再加上以我執而不可危害之相這四相,執著我帶來煩惱痛苦,這也是不可成立的。屬於苦諦便是無常痛苦、空性、無我之四相;

  集諦之相:產生痛苦之處不存在之相,第一是因,痛苦之因,產生痛苦之中不存在之相。業和煩惱也是無有自性的,無有生滅屬於業和煩惱,猶如虛空之相,遠離尋伺不可言說之相,以及在勝義中不存在四名蘊的無名之相,受想行識叫四名蘊。無名之相。上訴四相,依次是超離因、集、生、緣之相;

  滅諦之相:無有來去所得的無行之相,以相的方式不可掠奪的所取無有之無奪相,勝義中無有垢染滅盡並且不耗盡的無盡之相,以及勝義中無生諸相,則是與滅、靜、妙、離之相相結合的四中相;

  道諦之相:總共有十五種

  1、通達入道之我不存在的無作者相;2、如理之道的了知者不存在之相;3、從自相續顛倒中修成或轉移為不顛倒的轉移者不存在之相;4、以從業與煩惱中出離之道來調伏煩惱者不存在之相。以上四相,不僅是與道諦的道、如、行、出四相相關聯,而且也屬於證悟補特伽羅無我的聲緣共同之智。以上所述,為對治煩惱障的見道無漏智慧。從這個側面講的。主要講的是大乘修持菩薩境界,但是這裡又有很多和小乘共同的,大乘境界大乘智慧里包含著小乘境界智慧

  對於緣覺而言,在聲緣共同所證的基礎上,證悟人無我是共同所證,這個基礎上以證達所取無有自性,而作為粗大所知障對治的見修道,又可分為入定和後得兩個階段

  首先,在後得有漏修道之際,後得的時候,還是有分別的。包括證悟所取無有本體如夢之相;證悟無生的如空谷聲之相因緣而生無生的意思;證悟無滅的如光影之相眼睛花了,看東西模糊的,有重影。比如說看柱子看寶瓶,有兩個,但是實際沒有;證悟本來寂滅的如陽焰之相;證悟自性涅槃的如幻之相總共五相,幻相。以上五相,屬於作為粗大所知障對治的修道;

  而入定之際的智慧則包括:通達雜染之外境不存在,或者因外境不存在,故而外境雜染不存在之本體相;證達外境清凈同樣不存在之相;雜染習氣無有染污之相;外境色法等分類戲論不存在之相;於自證無有所取耽執之相;已經獲證外境不存在,從而不從中退轉的無動之相六相,為見道部分的所知障之對治。

  以上所有的基智之相,都可以歸納於四諦當中,前面講苦集滅,三個各有四行相,道總共十五種形象,都屬於四諦之中。照見四諦之實相。此處以分類與總攝的差別,而歸結成二十七種,繼而進行修習。

  總共講了二十七種行相,都歸納到四諦中。因為這都四諦真相,證悟四諦真相智慧

  子二、(道智之相):

  於因道及苦 滅中如次第

  說彼有八七 五及十六相

  道智之相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一)於因法集諦所斷對治的角度來進行論述;

  (二)從道諦立宗以及合理性的角度來進行論述;

  (三)從苦諦法性的角度來進行論述;

  (四)從滅諦空性的角度來進行論述。

  四種角度來進行論述。

  依照其中的次第,而宣說「彼等四諦所有的離貪等八相;無量等七相;無常等五相,以及外空等十六相」,即為道智的三十六相

  佛經當中也曾以「貪欲可得故」等內容,來對道智之相進行過描述。

  (一)從集諦所斷對治的角度來進行論述。

  針對四相,也即對治輪回首要之因的(道智相包括)以下三相:

  能將渴望尚未實現的欲樂能成為現實的希求斷除的對治——離貪相;

  對治貪愛或者耽執已經獲得之法的無住相;這是已經獲得的,剛才是未獲得。

  對治因前者所導致的,希望來世能夠獲得這些快樂的寂滅戲論之相

  針對諸有產生集、輪回之因——三毒的對治,輪回的根是三毒,包括:無貪、無嗔以及無痴三相;輪回的根是三毒。

  針對生相的道智相有一種,即能斷除分別顛倒過去未來諸法妄念的無煩惱相;

  針對集諦緣相的道智相,為能斷除耽著有情之對治的無有情相。

  以上所述,即為屬於因法集諦的道智三種相。

  (二)從道諦立宗以及合理性的角度來進行論述。

  首先,作為道之本體,則具有發動無量有情入道的無量相。

  如果有人提出:什麼是無量之道呢?

  無量之道一定是合理的,因為不系屬於輪涅二邊的相不系二邊相,同時執著無上菩提緣故

  作為理之本體,即為證悟一切萬法在法界當中無有差異之體相知無二智相的立宗。

  這樣立宗是合理的,因為具有不將小乘聲緣執為殊勝的相無勝執相、無見取相,所以非常合理。

  作為行之本體,即為不分別於二我之相,無分別相的智慧

  不分別於二我之相智慧為什麼是行呢?

  因為是對法性不可計量之相,無數相無有顛倒而行持的緣故

  作為出之本體,即為對勝義中的任何法都無有貪執,就是無貪相的智慧

  之所以沒有針對最後的出相而設置問答,是觀待所調對象心境意樂而為的。

  以上所述,即為屬於道諦的道智七相,總共講了七個。

  (三)從苦諦法性的角度來進行論述。

  首先是剎那變化的無常相;其次是具有三種痛苦,苦苦,變苦,行苦,中任何一種的痛苦相;再次是以他法之我而遠離的空性相;最後是以我之自體而寂滅的補特伽羅無我相。這四相,是從自相的角度而言的。

  另外,以上所有諸相,也可以歸集為法無我自性之一體的無法相相,則是從總相的角度而言的。

  以上所述,即為屬於苦諦的道智五相。

  (四)從滅諦空性或者離垢的角度來進行論述

  講了十六種空性。

  首先,遠離客塵的外空相、內空相以及內外空相三相,外法、內法、內外法都空。為痛苦滅盡之相;

  遠離客塵的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前後際空,無始無終的意思、無散空八相,則為超越感受之相煩惱寂靜相;

  具有兩種煩惱障和所知清凈本性空一相,為涅槃勝妙之相;

  另外,出離之相可以分為兩種:即如時出離之相何者出離之相

  具有兩種清凈的一切法空、自相空與不可得空三相,是屬於前者;

  而無自性空一相,則是屬於後者。

  以上所述,即為屬於滅諦的道智十六種空相,中觀里講,都空,空也空,一切都空,不是不性空的,都是自性空,輪涅一切法的自性空。雖然空性本身無差別,空性它如同虛空,是不可分類的,是從空法的角度分的。只是觀待空處有法,法這個角度,所空之法的角度而分類的,空性本體是不可分類的,如同虛空。而以消除顛倒分別的方式說了六種空性。為什麼要這樣分類,講十六種空性,也是為了斷除顛倒的分別念。有的執大空,有的執著有為法無為法,有的執著空空,都是要斷除這些顛倒分別的。宣說了六種空。

  雖然在此階段,無論十六空分別與滅靜妙離四相如何相互對應都是可以的,但我們卻應當通達前面所說的對應方式

  由此可知,所有道智都可以含攝於四諦當中,像前面講的一樣,其分類一共有三十六種相。

  這是屬於道智的行相,但是也是歸納到四諦當中的,也是證悟四諦真相,有境智慧,所以都可以歸納到四諦這是道智之相

  前面講的是基智之相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8月8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