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與願
25
在蠻荒時代,一個部落和另一個部落沒辦法用語言溝通,一方往往就會把另一方當成野人,不惜殺死對方,再拿來祭天地鬼神。後來語言上能溝通了,大家就發現,人之間沒有太大差別,不論種族、膚色和區域,對快樂的追求和對痛苦的排斥都是一樣的。
既然大家的需求是一樣的,人與人之間就應該學會尊重彼此的需求。佛陀講過,佛教徒要有利益一切苦難眾生的菩提心。「菩提」這個詞源於古印度梵語,是凈化煩惱和擁有智慧的意思。菩提心就是完全從利他出發的心願。「菩提心」是說要把我們自身的毛病缺點清理乾淨,讓自己的心擁有所有的優點。用這樣一種擁有無限智慧、無限慈悲的心態、從而使自己達到離苦得樂的心境,也讓所有的生命不再恐懼痛苦,達到快樂。所有的眾生,只要有煩惱痛苦,我們就該盡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幫助他們。這里的眾生不僅僅指人類,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體。它廣到我們要利益的,除了現在肉眼可以看到的一切生物,還包括我們現在肉眼看不到的、另外一些空間的生物;不僅涵蓋了現在人類科學能夠認證的生物,也包括了未來科學要認證的、其他可能比我們人類更高級的生物。
從某種程度上看,「為人民服務」和「利益眾生」是異曲同工。社會上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佛教講的要發菩提心,這些出發點都是好的,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心願落到實處。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得到全心全意地為眾生做任何一切事情。唯一做得到的是什麼呢?就是用我們的心去想,如果有人需要幫助,我們盡自己所能去幫助,這是我們做得到的,這就叫做強大的發心,發出一個善的念頭、善的願力。
作為普通人來講,對家人發這樣善的心願很容易,可以全心全意奉獻,特別是父母對兒女,或者有些不錯的兒女對父母,都能做到。延展到對我們周邊的親人、朋友,乃至是周邊不太相關的人,我們做這樣的事還是比較容易的。
但是,如果遇到我們不喜歡的人,特別是我們的仇人,工作上的競爭對手,政治上的競爭對手,甚至是在我們做事時造謠生事、惡口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做對了事情他也不認同的那些人,想要發出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的願望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人想要減輕內心的痛苦,最好的辦法是要從心開始建立起「利他」的念頭。人的痛苦根源都是始於對於自我貪著的「自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把「自私」轉化成「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