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感化、感動、感謝、感恩

  聖嚴法師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體實踐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從「四感」-感化、感動、感謝、感恩來著手。

  感化-知慚愧、常懺悔

  許多佛教都是經典來教化他人、感化他人,拿佛法標准來要求別人。

  佛法是來幫助我們修行的,不是拿來度量人的。可惜很多人不僅以佛法度量人,並且以世間道德標准來要求人,卻不能以身作則,如此不但不能以佛法幫助自己,又怎能對別人有助益呢?

  感化自己就是要常慚愧、常懺悔慚愧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希望能夠做得更好、更努力;懺悔是因為知道自己做錯地方,提醒以後不要再犯錯。

  經典告訴我們,修行大乘佛法菩薩要到了八地以上,才成為無學;而小乘菩薩也要證了阿羅漢果後,才是無學。無學,就是不再需要學習了,學習懺悔慚愧。或許有人會說:「菩薩怎麼還會有過失?菩薩還需要慚愧嗎?」事實上,菩薩要常慚愧懺悔才會愈來愈精進愈來愈清凈愈來愈能夠感動人。

  感動-智慧慈悲對人

  有人會抱怨家庭里的成員不夠好、不能滿自己的願;或覺得社會混亂人心安定。總認為別人都變好,自己就安全了;其他人都變得認真、負責,自己就幸福了,以此標准期待他人,認為只要別人都好,自己就有福報。但卻忘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滿了別人的願。

  這個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實踐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感謝-順逆因緣皆恩人

  應該以感謝的心來接受順、逆兩種助緣。很多人只能夠感謝對自己有利的人,例如做生意資本不夠,有人願意資助你,幫你把問題解決,這是貴人;或是遭受冤獄,有人出面幫你平反,這人也是貴人。助我們一臂之力的是貴人,理當感謝;而以逆境激勵我們成長的,也是貴人,也應該感謝。事實上,我們應該把所有我們遇到、見到的每個人都當做貴人、當成恩人,都是有利於我們的人心中便能常保平安

  感恩-奉獻回饋不求

  隨時隨地心存感恩,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奉獻的時候,態度恭敬的,而不是以施捨心來付出,否則便會自以為是施恩者,產生自以為了不起心態,認為自己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一心期待對方回饋,這是不知慚愧:相反地,接受布施或服務的人要把對方當成恩人,感謝其恩德也就是彼此都存著奉獻、供養感恩、報恩的心,一方以感恩的心奉獻,另一方以感恩心來接受。

  很多人嘴上說是奉獻,其實心理是在做投資生意,今天給了些什麼,明天就希望得一些回饋,事實上,這是投資生意,不是報恩,也不是奉獻,真正的奉獻是沒有條件的。

  「四感」就是要我感化自己、感動他人、感謝順逆緣、感恩奉獻,學習觀世音菩薩慈悲心,發廣大願心,如此就能夠經得起苦難,而且不以苦難苦難,同時又能夠在苦難之中救濟苦難這就是自利利他、自助助人。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著作《我為你祝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