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我們要學濟公的精神,而不是他的行為!

uploads/content/2022/june/dead0e8caa7b7857bc5e32767f1ca660.jpg" width="894" height="600" />

  文:達真堪布

  現在有的人覺得:「我現在修得差不多了,快圓滿了,不用持戒,不用再修行了。」不懂佛理的人就是這樣,以盲引盲。一小部分沒有智慧的人,還跟著跑,「他現在的境界肯定很高了成就肯定很大了,什麼都可以做了,可以喝酒吃肉了。」這樣想,就有問題了。

  精進修行

  如果修行真正到了一定的層次,真正成就了,他不僅要修行,而且會更精進;不僅要持戒,而且會更嚴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樣做:第一,是為了眾生表法;第二,對他自己來說,也是一種開心快樂,做起來沒有難度。

  我們現在精進修行有難度,是因為還克服不了煩惱煩惱一上來就身不由己了。若是要我們嚴格持戒,日日夜夜求解脫行住坐卧修行,有難度。但是對那些佛菩薩再來成就者而言,精進修行,嚴格持戒是一種極大的享受,沒有什麼難度。

  應機說法

  有的人一聽說濟公喝酒、吃肉,自己也跟著學。我們不是要學濟公的行為,而是要學濟公精神。在他的境界中,沒有分別,沒有取捨,沒有得失一切都放下了。這也是在給我們表法。我們在內心當中也應該這樣,但行為上不能沒有分別、取捨。很多大德高僧,包括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都是那麼精進持戒非常嚴格。

  很多大德高僧嚴格地守持戒律是對的,濟公活佛那樣做也是對的,這兩種表法都是我們的榜樣。一切隨緣而做,見解上不能墮入兩邊。針對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眾生,應該有不同的表法。

  佛在世的時候,曾經讓舍利子、目犍連去度化王宮的人,但是都沒有成功。後來又派文殊菩薩去,文殊菩薩王宮裡,跟他們一起吃喝玩樂,最後把他們都度化了。只用一種方法,只說一個道理是行不通的。用各種方法,講各種道理,才能度化不同的眾生

  恆順眾生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里,有一個是「恆順眾生」。必要的時候,恆順眾生才能度化眾生。若是跟他硬碰硬,他犟你也犟,很難感化、度化他們。現在很多家庭矛盾重重,就是這樣來的。

  一果羅漢已經超凡入聖,他做什麼事,別跟他模仿;他有七返生死,這七返生死肯定得了。他仍鬚生到此世界為人小時不懂事,也可能打過鳥,捕過魚,但不要跟他學,由於他是聖人,他所吃、所殺的這些動物,當他入道時,頃刻之間就能把這些業力化掉。要是跟他學,見他打鳥也打鳥,見他捕魚也捕魚,最後他能聖人,發菩提心能超三界;而跟他的人,還在這受報呢!區別就在這裡。人沒有修行業力天天在增長,造的業有本、有息;他造的業好像也一樣,但有功德時間不長就還上了。如他有萬貫家財,還個十元、八元,輕而易舉;而跟他的人,本來就窮,還想賒賬,賒不到啊!

  所以,修行和不修行不一樣,看他人造業不要模仿,果位根基不一樣,最後受報也不一樣。有些法語那位法師那麼說,也跟著說,一說就謬誤、就造業。要依法不依人,依法做,依佛的戒律做,不要模仿他人。若見師父怎麼做我也怎麼做;見同修怎麼做我也怎麼做,做出來各自的業報不一樣。有道的人,可能頃刻之間化掉如須彌山那麼高的業報;而無的人,一個小過失的業報都化不了;而且業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有道的人,消業如熱水化雪;而無的人,業報如雪上加霜,不但沒化,還成冰山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