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常隨佛學之一

  我們請看經文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普賢十大願王前面我們已經講了七願,後面的三願: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都屬於迴向。在本經後面的偈頌中,第七行願請佛住世之後就是迴向眾生佛道這就說明把第八願常隨佛學、第九願恆順眾生都歸屬於迴向。常隨佛學自利,恆順眾生是利他,到第十願普皆迴向是將自利利他的功德,以及一切的福德迴向實際就是自性迴向菩提迴向眾生

  常隨佛學,常就是恆常;隨是隨順學佛所學、行佛之所行,如果能用心去觀察佛從修因到證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從而學著去做就能使我們的心遠離貪嗔痴等顛倒,而常在佛所經歷的苦行境中,那麼當我們遇到的外境當中的諸多苦事時,就不心生怨惱。因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正是我們向佛學習的地方,這些逆境正好滿足了我們學佛的本願,當遇到樂境的時候也不會再沉溺其中了。因為我們志在了脫生死成就佛道度化眾生。常隨佛學做起來並不容易,必須要具有大毅力大精進才行,因為眾生通病就是沒有恆心,不論做什麼事情總是進進退退,所以我們要想成佛,就必須時刻約束自己的身心不貪著五欲六塵,時刻勉勵自己隨順於佛、向佛學習,真正做到常隨佛學

  好,我們看經文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這段經文是說要學習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中的修行。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娑婆梵語,譯為堪忍,意思是說這個世界中的眾生都能夠、都願意忍受一切苦惱。娑婆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屬於穢土,雖然是穢土娑婆世界也與華藏世界不相分離,也就是說,它在華藏世界無邊香水海大蓮花之上。華藏世界總共有二十層,娑婆世界就在華藏世界香水海大蓮花上的第十三層。毗盧遮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法華玄義中說:「覺妙究竟顯,名毗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盧遮那,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這是佛的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就是說,毗盧遮那是佛的法身,盧遮那是佛的報身,釋迦牟尼是佛的應身。既然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那麼這里說毗盧遮那佛,其實也就是在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娑婆示現成佛,是娑婆世界教主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就是從凡夫時最初發菩提心開始,就一直精進勇猛勤修佛道,不論遇到任何的困難都不退失菩提心。這里所說發心就是發大菩提心。《大智度論》中說:「若有人言,願我當來作佛,度脫一切眾生苦惱,是名發菩提心。」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發菩提心呢?《華嚴疏鈔》中講了十種菩提心之相。第一種是親近善友,發菩提心的人,樂於親近知識,遠離惡知識;第二種供養諸佛;第三是修習善根;第四是志求勝法,也就是志在求證真如本性;第五是心常柔和,發菩提心人心不剛暴,常常柔和;第六是遭苦能忍,遇到苦境的時候能心平氣和的承受,不會怨天尤人;第七是慈悲深厚,心懷深厚的慈悲心,勇於犧牲自己來利益眾生;第八是深心平等,就是深信自性本具三寶,十法界一切有情也是本具佛性、本具三寶,所以對待一切眾生生起平等心來;第九是愛樂大乘,發菩提心的人愛樂乘法,不會愛樂小乘或者世間法;第十是求佛智慧,發菩提心的人,一定是求佛的智慧般若之智,佛圓滿智慧這是我們來驗證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發菩提心,以這十條的標準我們去對證自己。如果是真發菩提心,這十條我們有不足的地方,我們要趕緊馬上補上,這樣我們才能和真發菩提心來相應,為我成佛種下殊勝因緣

  --------摘自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