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觀經四帖疏》引教證明,使信者無疑,求者無滯(一)

  【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引教證明,使信者無疑,求者無滯(一)

  上回我們探討善導大師的《觀經四貼疏》<玄義分>的前面歸三寶偈,到後面的七門料簡,全部探討完畢。在疏文有一段總結的話,我們今天從這里接下去看。

  疏文

  【證曰:掌握機系,十有三結,條條順理,以應玄門。訖此義周,三呈前證者矣。】

  【上來雖有七段不同,總是文前玄義。料簡經論相違妨難,一一引教證明,欲使信者無疑,求者無滯。應知。】

  《觀經四帖疏》的第一卷<玄義分>是就《觀經》一部重要幽深的義理彰顯而出。善導大師用七門料簡將《觀經》的道理解釋給每一個有心要依《觀經》教法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從還未進入《觀經》經文之前,就已經對《觀經》的教法有大概的認識、有要領的掌握。所以這七門是將《觀經》幽深的道理分門別類指出,我們前面用很多時間探討。

  七門料簡說完,善導大師說「證曰」這二字,「證」就是證明。《觀經四帖疏》我們還未進入<玄義分>的疏文之前,有先將後面的跋文探討過,因為跋文是善導大師說他寫出這部《四帖疏》,請佛菩薩證定的感應因緣。因為《四帖疏》是佛菩薩證定之疏,所以是楷定古今之疏,是與佛經同樣同格,所以這個「證曰」是因為有佛菩薩靈驗的印證,並非是善導大師自己臆測胡說,因此才會用「證曰」二字。

  「掌握機系」,「掌」就是凈信,「握」就是持,「機系」就譬喻經文經文能持所詮之法義,就如織布機的直紗能持橫紗。以清凈信心受持《觀經》的教義,所以才說掌握機系。

  「十有三結」,就是<玄義分>這十三段的疏文,結成《觀經》一部的經旨。為什麼說<玄義分>有十三段疏文呢?因為前面七門料簡就有七段,七門料簡的第六門和會門,又再分為六小段,加起來就十三小段,因為第六門本身是一,所以扣掉就十二段。七門料簡之前有歸三寶偈,也一段,這樣加起來,總共剛好十三段的疏文,結成《觀經》一部深要的宗旨,所以叫做十有三結。

  「條條順理」,這十三段的疏文,每一段都是眾生念佛往生、機教相應的道理這就是善導大師要簡別諸師的異解,因為諸師的開示,很多地方違背《觀經》佛意。《觀經》是凡夫能夠當生成就教法,諸師將《觀經》上品輩判為聖人菩薩往生的,不符合世尊說《觀經》的本意,所以諸師的開示是違理——違背的違,善導大師疏文開示就順理,所以用「順理」這二字,就是這個含意。

  「以應玄門」,「應」就是相應、契合,「玄門」就是玄妙道理。<玄義分>一卷,就是將《觀經》玄妙道理和盤托出,所以叫做以應玄門

  「訖」這個字就是到的意思,「此義」就是指《觀經》第一卷的玄義,「周」就是周備,所以這句話「訖此義周」的意思就是說,《觀經四帖疏》第一卷<玄義分>的疏文說到這里,《觀經》幽妙的道理已經圓滿周備了。

  「三呈前證者矣」,就是三夜相續得見西方清凈勝境。「前證」就是因為跋文是在<玄義分>的後面,<玄義分>在跋文的前面,所以在後面的跋文說出《觀經四帖疏》是請諸佛菩薩來證定,這個感應是,每天有一出家人來指授善導大師玄義科文,所以靈驗指授是在《四帖疏》疏文還未完成,所以叫做前證。

  「上來雖有七段不同,總是文前玄義。」上來雖然這七門料簡的道理,每一門有不同,但是在對文前的玄義,對下面的三卷<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這<玄義分>就是文前,還未解釋到《觀經》的經文之前,所以叫做文前玄義

  「料簡經論相違妨難」,這就是在七門的第六門和會門。和會門的六段疏文,我們也用很多的時間探討。「經與論相違妨難」,為什麼說妨難?因為諸師的錯解妨礙念佛信心,諸師的錯解也阻礙眾生往生。善導大師疏文開示,幾乎都站在彌陀慈悲願力要救眾生的立場,來顯示凈土教法,這種的開示會令我們眾生安心信心

  很多人凈土教法所說道理很好,不過眾生在起行,內心充滿著不安。因為很多人凈土教法,在眾生機的立場一再殷切勉勵,要好好精進用功修行,好好守戒、好好誦經、好好朝山、好好拜懺、好好念佛念佛不要打妄想、不要起妄念;念佛念到很有功夫念到功夫成片;念佛念到禪定、證三昧念到得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念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念佛念到夢寐一如,無論發生什麼樣的境界都是佛號不斷;念佛念到白天念佛晚上睡覺做夢也在念佛;念佛念到自性清凈心現前,念佛念到自性智慧心現前,念佛念到自性禪定心現前。這樣的開示不是不對,也不不好,但非是法藏菩薩名號要救眾生的本意;這樣的開示,鼓勵眾生精進用功很好,但會讓眾生在心中起行,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退失了念佛的心,所以心中充滿驚慌、不安。

  所以凈土教法一定要在機與法這兩方面同時兼顧,站在機,努力修行精進念佛;以及站在法,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名號絕對救度,同時來體解凈土法門,這樣才能夠眾生心中安安心心、自自在在念南無彌陀佛。

  念佛是很歡喜的一件事,因為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念佛很快樂的一件事,因為能夠斷煩惱、證菩提;念佛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為能夠去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念佛是非幸福的一件事,因為能夠轉凡成聖、離苦得樂。可是諸位念佛行者,我們真心反觀自省,問問自己:我念佛歡喜嗎?我念佛快樂嗎?我念佛安心嗎?我念佛幸福嗎?我念佛有感動嗎?看到南無彌陀莊嚴接引相,我們的心中會生出安心決定嗎?看到六字果號南無彌陀文字相,我們的心中感恩彌陀慈悲救度嗎?如果沒有,那麼這句佛號南無彌陀佛的道理是不是要深入去探討呢?因為將來我們要依靠這六字南無彌陀解脫我們的生死,這六字是我們要與我們的生死業力搏鬥所依靠的妙法,我們怎麼可以對他不了解?我們怎麼可以對他一知半解?

  所以念南無彌陀佛,要將內心疑惑消弭,沒有聽聞六字果號阿彌陀佛的本願道理你要如何消除呢?所以法藏菩薩的因願:

  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法藏菩薩用「聞」,用意實在很深遠。世尊開示十八願的成就偈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用「聞」這個字,也非常的深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