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彌陀本願三心往生西方正因(一)

  接著看經文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這段經文非常重要。「若有眾生」指的就是十方眾生。法藏菩薩發願要以六字名號廣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不論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法藏菩薩所要救度的對象都是十方眾生

  一、發心念往生決定

  十方眾生,如果有人願意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只要「發三種心,即便往生」。「發三種心」是修因,「即便往生」是感果,所以凈土因果就是發心念佛,往生成佛。「即便往生」,這個「即」字是發心、願生的當下,往生就決定了。前面探討了往生是可以平生決定,從這一經文再次佐證。既然往生可以平生決定,我們念佛目的,就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所以我們聽聞南無彌陀佛的本願教法,當然稱念南無彌陀佛六字洪名。

  「即便往生」,當下便可以往生決定,我們當然不用千期待萬盼望,一直期待盼望到臨終,親眼目睹西方三聖才知道,原來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不用!一個真正為生死了辦追求成佛的人,知道平生可以往生決定,了辦生死,他一定會在現前當下努力聽經聞法,稱念佛名。往生是我們念佛目的,既然這個目的可以平生就達成,當然平生就追求,不用期待臨終

  本願行者 往生之相

  「往生」這兩個字不能錯解。我們都經常聽到人家講:「那個人已經往生了」,指的就是那個人已經死了。不是死了就叫往生,要具足底下幾個條件才叫做往生:第一往生方法蓮花化生,第二往生地方凈土世界,第三往生果報是光壽無量,第四往生的修因是念佛修行,第五往生的助緣是彌陀接引,第六往生的業事是平生決定。具足了這六個條件才叫做往生。如果死了,到三途六道輪迴受苦,那不叫往生,那叫枉死。死到三途六道受苦受難了,哪裡叫往生呢?因為沒有到極樂世界得到光壽無量,繼續在三界六道之中輪迴受苦。我們念佛既然為了往生,當然修因才能感果,春天有播種,秋天才有收獲,有因必有果,要往生極樂世界成就菩薩乃至成佛,我們當然要願生極樂世界,要信受阿彌陀佛本願救度,要稱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才具足往生條件

  來看疏文善導大師的解釋:

  三、從「若有眾生」下至「即便往生」以來,正明總舉有生之類,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願往生,三明發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從「若有眾生」一直到「即便往生」以來,「正明總舉」,總舉就是簡異別舉。因為諸師對於這段文,判為只有上品上生的行者,是發三種心,其他從上品中生一直到下品下生的行者,並沒有具足三心這是諸師的見解。善導大師見解,跟諸師的見解不同。善導大師見解,是所有三輩九品行者,通通圓滿具足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諸師」指的是三個人,就是隋朝涅槃宗凈影寺的慧遠大師,隋朝天台宗國清寺的智者大師,隋朝三論宗嘉祥寺的吉藏大師。這三位祖師也為《觀經》作註解。《觀經》,在隋唐時代,多有教界的佛弟子講演、著疏、宣揚、讀誦。所以在唐朝,善導大師看到《觀經》這一部教典受很多人誤解,為了顯揚念佛易行道,為了彰顯念佛成佛道理,所以善導大師著作《四帖疏》來解說《觀經》,把世尊凡夫這部《觀經》的本意顯揚出來,讓我們知道《觀經》要用念佛來普度凡夫道理

  諸師,尤其是凈影寺的慧遠大師,判上品上生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薩往生的,上品中生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薩往生的,上品下生是種性到地前的菩薩往生的。善導大師說,三輩九品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眾生,通通是凡夫往生的。所以善導大師看法,與諸師的看法,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善導大師為了將釋迦如來演說《觀經》是為了凡夫的本意彰顯出來,著作《四帖疏》,把阿彌陀佛名號救度眾生易行道和盤托出。

  「總舉」,就是於諸師「別舉」不同的看法。「有生之類」指的是九品行者九品行者只要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能夠在現生當下具足往生條件疏文「能信之人」就是註解若有眾生」這句經文;「求願往生」就是註解「願生彼國」這句經文;「發心多少」就是註解「發三種心」這句經文;「得生之益」就是註解「即便往生」這句經文

  從這一經文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了解:我們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發這三種心,當下就能往生決定。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具足《觀經》這三心,我們肯定現生當下往生決定。

  大家念南無阿彌陀佛,了解自己念佛的當下有沒有具足三心?有,那就往生決定了,你就不用擔心將來臨終有沒有正念,因為你往生一事,現在就已經了辦了。猶如我們把飯菜吃到肚子里,已經飽了,我們當然不會再問別人我到底有沒有吃飽?生死大事當下了辦了,你內心會有不安,不會再問人家「我念佛能不能往生?」不必了。

  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必」這個字是非常肯定的用語。具足三種心,一定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肯定、必定、一定。經文用「必」這個字看了之後,讓我內心非常安心。只要具足三心,我們就肯定往生極樂世界

  你我每天虔誠念佛目的豈不就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諸位菩薩!你進入三寶門中,拜佛念佛、誦經、守戒、修諸功德,是不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如果不是為了往生成佛你不用這么辛苦經常聽經聞法、念佛修行。就是為了往生成佛,所以必須修因才能感果。如果要成就一番事業,我們一定要付出,每天努力工作,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功發達。道業也一樣,每天認真努力念佛修行,道業才能夠成就

  二、三心釋:辯定三心以為正因

  來看善導大師的解說:

  四、從「何等為三」下至「必生彼國」以來,正明辯定三心以為正因。

  從「何等為三」到「必生彼國」以來,這段經文是說明「辯定三心以為正因」。「辯」是辯明,「定」是決定,辯明決定三心往生極樂凈土真正的修因。

  要感果一定要修因,佛法的是因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凈因凈果。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對惡因惡果很容易相信。任何一個沒有佛法信仰的人也知道,殺人放火、作姦犯科的人一定會被抓去關起來,甚至將來地獄受苦,但是善因善果、凈因凈果,很多人就不相信。既然惡因會感召惡果,凈因一樣能感召凈果。凈因就是念佛念佛就是修清凈之因,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道就叫凈業,所以我們念佛人叫凈業行者。我們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念佛,所以這是修凈因;往生極樂世界,得到光壽無量,成為一個阿鞞跋致的菩薩,乃至成就佛道這是凈果,清凈果報

  「辯定三心以為正因」,「定」這個字是決定的意思,三心決定是往生的正因。善導大師的用字非常精妙,這一個「定」跟經文的「必」,都是很肯定的用字。我們知道,三心具足了,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除了有經文世尊開示也有善導大師疏文開示世尊與善導大師佛祖共同為我們顯揚具足三心就能往生道理,我們當然信受。念佛具足三心往生決定了,你就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道理明白了,深信因果就不必去請問人家往生事情

  師父弘法十幾年來,經常遇到信眾問:「師父!我這修行能不能往生?」或有人問:「師父!我們助念的那個人他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往生不是師父說了算。如果我說往生或不往生,那不可靠,因為我是凡夫,我說了不能算,世尊說了才算。經文世尊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信。像善導大師說的能算數,凡夫說了不能算數。也常常聽人家講,那個人不往生那個人往生——能不能往生不是凡夫講了算。

  任何人,不論出家在家,包括師父,所講的,如果跟世尊經典開示的一樣,那就能信、能依,如果跟佛經不相同不相應,就不能信受,這是原則

  我們知道三心往生的正因,當然我們要具足三心虔誠念佛。以下疏文

  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征,無由得解。

  這段疏文是解說經文「何等為三」這句。世尊隨著眾生顯揚修行利益。「意」是佛的本意,「密」是佛的隱密。佛心非常的奧妙,難知難測。佛的智慧究竟圓滿,《無量壽經》講:

  如來智慧海 深廣無涯底

  二乘非所測 唯佛獨明了

  如來智慧,連聲聞、緣覺乃至菩薩都不能究竟了知了,何況是我們凡夫?所以我們依佛在經文裡面所開示道理修行,雖然有很多道理不一定能深入了解,但是我們依教奉行,就可以得到佛法利益。佛透過經文顯揚修行利益,讓眾生依教奉行。只要我們根據《觀經》世尊教的念佛,每天虔誠用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以《觀經》這部教典,從第一觀到第十三觀——定觀,以及第十四觀到第十六觀——散觀,這定散兩門的觀法,雖然世尊講了很多,但世尊真實要顯揚的修行,在於念佛。所以《觀經》一經有兩宗,第一是觀想,第二是念佛。我們從善導大師的《四帖疏》疏文知道,觀想是方便的修行念佛真實修行

  「意密難知」就是世尊這一部《觀經》,想要顯揚念佛得生凈土,實在很難徹底了知。不是眾生所能測知叫做難知,佛智難測,佛意難知。

  「非佛自問自征,無由得解」,如果不是世尊自問自答,凡夫實在沒有辦法了解。如果不是世尊跟我們講,往生極樂世界具足三心,我們眾生也不知道往生之因要修什麼。如果沒有世尊在《阿彌陀經》介紹極樂世界,我們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如果不是世尊介紹阿彌陀佛,我們怎麼知道有阿彌陀佛?

  《阿彌陀經》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是世尊開示的。我們相信聖言量,所以我們當然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世尊告訴我們如何修行,我們也不知道念佛,不知道求生極樂世界。就因為什麼都不知道,當然會繼續無止境的輪迴三界六道之中。所以我們現在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知道念佛往生成佛,我們照著世尊凈土經典開示的去奉行,每天虔誠念佛發願往生極樂將來一定能圓滿達成往生的心願。我們是佛弟子,所以相信佛所說的話。

  第二,明如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

  這句疏文是在解說經文「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後面是善導大師解釋《觀經》三心疏文就是我們這次探討的主要科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