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葯。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1.在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總希望永無病苦身體無病,就容易產生貪欲念頭。貪慾念起,就一定會破戒而退失無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來是空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末病魔也就無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對治貪欲的良葯。

  2.在處世待人方面,不要總希望沒有困難。處世無困難就會產生我慢貢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驕傲心起,一定會欺壓別人,藐視真理。如果能了知困難境界的本身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困難對我有什麼傷害呢?因為患難可使我們不起驕慢之心,這不是解脫嗎?

  3.在學問的參究方面,不要總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人,一學就會,沒有障礙。在求學上一有逾越之心就會產生急躁求進之念,往往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在修證上也會以為自己已得到什麼。如果能理解障礙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障礙不為礙了。因有障礙使我們穩步求進,不會因急誤事,這不是逍遙自在了嗎?

  4.在日常修行方面,不要總希望太平無事,永無魔難。修行無魔難,就會逐步退失精進願心。如果願不堅,未證悟到的,就會自以為已證到了。如果能知道魔難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魔難也就不能惱亂我。因有魔難來鍛煉我們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們的法侶了嗎?

  5.在計劃辦事方面,不要總希望一帆風順地成功。辦事易成,就會產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而自尊自誇。墮入狂妄自大後,一定會認為我什麼都能,要知道事的成敗,都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所謂成功也是業力果報所感,並不是個有什麼大的能耐。因為辦事難成,故不落能所、隨緣精進,常使心態處於安樂狀態

  6.在朋友的交往方面,不要總希望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在交際上總希望自己得益,就會產生貪欲執著心理,而有損於道德朋友的情誼。心有染著,必常去找人之不足,見人之短而起分別。如果懂得交情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就可明白交情的深淺亦是一種果報,並不是靠你的「才能」而可強求的。在朋友交往上的不順,反可激起自已的懺悔向善,因此交情不好也可成為進道的資糧。

  7.在人事處理方面,不要總希望人家都能依從我、尊重我。如果人人都順從於我,就會產生夜郎自大的心態,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是正確的。應該認識到人家對你順從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別人對自己是否順從,也是因緣果報而已,並不代表你什麼都正確。因此當遇到不如意人時,要除去人我之相,檢查一下自己,這樣逆我之人就成為樹我德業的園林了。

  8.當我給人好處、辦有利於人之事時,不可存在受人讚揚、得到好報之心。做好事圖望人家報答、貪著名氣,就會陷入揚名自喜的我執而不能自拔,反受做好事之累。如果知曉德行本虛,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倘若沒有一定因緣也不會受到讚美,受到稱讚也不能說明你什麼都好了。應切實地布德於人,揚棄沽名釣譽之心,唾棄要人家記住自己的好處的行為。

  9.在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些好處。有利就想沾光,就會產生痴心妄念,痴心貪財之念一生起,往往為想得到錢財,而毀掉自己苦修的德行。如果知道世利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也就不會去盲目地追求了。因為富貴是由布施行善而來的,而疏利正是布施,這不就是真正的富貴嗎?

  10.當被人誤解而受到抑制的時候,不要總希望通過申辯而得到諒解,因為這樣做會產生人我分別之心,加深怨憎之情。人我心起,嗔恨之火滋生,多年積聚的善法功德就要被毀。我們應懂得受抑也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是一種果報,並不全是自己目前的過錯所成的。因此受抑後應該忍辱,一個人能謙虛的話,即使受到抑制又有什麼傷害呢?相反,我們在受抑之後,不是怨恨,而是靠忍辱精進力來將其轉為道用,這正是修行之門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