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3.pstatp.com/large/dfic-imagehandler/4e9a6266-420c-42c7-8cb4-a761b0a98836" />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家看經文:
這是第五行願隨喜功德。隨是隨順、不違逆的意思,喜是歡喜、心不厭惡。就是說,凡是見到或者聽聞他人所作的功德善行,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都隨順歡喜贊嘆,不生嫉妒心不起破壞意。所以隨喜功德能除去嫉妒心,拓展心量,使心量廣大平等。
佛住世的時候,弟子們對佛都非常的敬仰尊重,偏偏佛的堂弟提婆達多,常常在僧團中搬弄是非。他雖然也是出家人,但是他對佛心懷嫉妒,聽到有人贊嘆佛時,他就想辦法來挑撥離間,甚至是誹謗佛。弟子們帶著疑惑去請問佛陀,提婆達多和佛陀是堂兄弟,又是佛的弟子,為什麼他事事都要障礙佛陀?甚至聽到有人贊嘆佛陀的時候,他就想盡辦法去造謠言誹謗佛呢?弟子們就問了,提婆達多和您,就是和佛曾經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佛就對弟子們說,提婆達多誹謗我不是只在今生今世,在過去生中他就一直心懷嫉妒,常以險惡之心加害於我。
佛接著說,在過去生中,有一個國家叫摩伽陀國,國王養了一頭潔白的大象,國王請來馴獸師來調教,這頭白象非常的聰明,人見人愛,備受贊嘆。有一次在祭拜的大典上,國王騎著白象巡視祭拜的隊伍,大白象一走出來,它的動作優雅穩重,讓人一見就生歡喜心,所以每個人都去贊嘆它。國王看到所有的人只贊嘆大白象,心中不高興,他想,大家竟然只贊嘆被我騎的白象,卻沒人贊嘆我的英姿,於是國王嫉妒心生起來。他想置這個白象於死地,國王就問馴獸師,這頭大象能站在最高的斷崖上表演嗎?馴獸師說沒問題,它很聰明。國王命馴獸師騎在大象背上,指揮大象在山崖上表演,國王說,你讓它抬起一隻腳站在山尖上,馴獸師就指揮大象用三腳來站立,大象開始表演,姿態優美,在場的人都非常的贊嘆。國王越聽到大家的贊嘆越是生氣,就讓大象用兩只腳來表演,大象也做到了,大象做的還非常的灑脫。這時候的贊嘆聲震天動地,國王這時不只是嫉妒了,而是生起了恨意。他蠻橫無理地告訴馴獸師,你讓他四隻腳能不能都站起來懸在空中?馴獸師貼近大象的耳朵說,國王這是要置你於死地,像這種無道的昏君不值得為他服務,你是否能展現神力,將四隻腳都縮起來,騰空飛到婆羅奈國去。結果大象真的是四腳騰空,飛過斷崖,一直飛到婆羅奈國的上空。
婆羅奈國的國王和他的臣民見了以後,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預兆,大象這么庄嚴,這么優美的大象能給國家帶來吉祥,非常希望大象能夠降臨他們的國家。大象就降臨在婆羅奈國的宮殿旁邊,國王很高興把大象留了下來,並且封它為象王。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對比丘們說,那位嫉妒心強的國王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婆羅奈國的國王就是舍利弗,那位馴象師就是阿難,而當時的大白象就是我。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以嫉妒心和怨恨心和我結怨連仇,直到現在還不斷地迫害我,這都是由於他生生世世累積的嫉妒心。
大家修行就要把內心的嫉妒和怨恨掃除,把心中的無明拔開拔除,這樣才能了悟真如本性。可以說除了已證果的聖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嫉妒心,大家不妨自我反省一下,當看到別人比我們的相貌美麗的時候,當別人的子女比我們的子女優秀的時候,當別人的修持勝過我們的時候,當別的法師的信眾比我們多時,我們的心中有沒有嫉妒的心呢?現在流行一句話羨慕嫉妒恨,一開始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心裡會心生羨慕,由羨慕而產生嫉妒,進而產生怨恨。就像提婆達多,一開始出家時他也是認真修行的,精勤十二年,持誦八萬法藏,但是後來因為對佛產生了嫉妒心,有了怨恨心,就想盡辦法來害佛,犯下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殺阿羅漢三條無間重罪。後來他把劇毒塗在指甲蓋上,想在禮佛的時候來傷害佛,在他前往王舍城的途中,大地自然裂開,地獄的火車出現,活生生的把提婆達多帶到地獄,他墮入地獄。
由此看來,如果不消除自己的嫉妒心,任其發展,很容易由嫉妒產生怨恨,而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到,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因為嫉妒而產生的悲劇,其實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是傷害自己,自利利他,利他也是自利,同樣,傷害別人也是在傷害自己。我們今天學習普賢行願的隨喜功德,就可以來破除嫉妒心。
好,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首先是隨喜如來功德,這一段就是隨喜如來功德。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這是顯示隨喜諸佛之多,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這是說諸佛因中修行的功德,這一段是諸佛因中修行的功德;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是說諸佛果地上的功德。這一段我們一句一句地來給大家都講明白。
我們先看從初發心,這是指從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發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非常殊勝的,在《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中說:「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凈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雲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餘一切無能量者,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算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這一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假如有一個人,以幢幡衣服卧具一切供具,來供養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就是十方,這樣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十方是阿僧祇世界所有的眾生,這種供養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經過一劫的時間。不但供養,而且也幫助這些眾生受持五戒,這個人所得的功德應該是非常的多了。但是比起初發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那這個不及一,我們就沒法用語言來說了,總之不及其一。可見初發心的功德真的是無量無邊。
這一段就是校量初發心的功德,為什麼初發心的功德如此殊勝呢?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由發菩提心而來。成佛是果,發菩提心是因,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由發菩提心開始。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所以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是非常殊勝的,大家這么一解就能明白了。成佛是果,皆由初發心而來,所以初發心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
為一切智,經中說為一切智,一切智指的是佛智,我們剛才講了,初發心是因,一切智是果。從初發菩提心開始修行,直到獲得一切智的佛果,這中間要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從凡夫到成佛,決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我們先講勤修福聚,勤修福聚是為一切智,也就是為了成佛度眾生而修福,這樣修福才是成佛之因。不像我們現在修福,我們現在修福是為了趕緊享受,趕緊掙大錢,如果修福享不了福,那大家誰也不肯修福的現在。如果修福只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幸福、平安順利,要不要修福?要修福,但是,不是成佛之因。我們在這里說明,它不是成佛的因,那還是有漏法的,這里的勤修福聚是成佛之因。
不惜身命,身命是屬於內財,也是我們世間人最看重的,也就是說我們最看重的就是我們的身體身命。我們掙錢再多,但是一到身體生命有危害的時候,花再多的錢也要保這條命。我們平時所有的努力,你們認為所修的福所掙的錢,最後都送到醫院里去了,就是為了保這條命,這是為了說明命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根本。最難捨的就是命,一切的財色名食睡,我們都是為身命而服務的,所以這里舉出連身命都肯舍,那麼身外的各種財物就可想而知了。在修行成佛的過程中犧牲身命,並不是短時間的事情,不是犧牲一次兩次,而是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這個時間是非常漫長的,所犧牲的身命也是非常之多。經中說,是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數量是非常的多。
我們都經常提到的佛的一個公案,捨身飼虎,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寶典國,國王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摩訶波羅,二兒子叫摩訶提婆,三兒子叫摩訶薩埵,有一天國王和三個王子到郊外去遊玩,中午過後這三個王子就辭別國王,往森林的深處走去。當他們來到一個陡峭的懸崖邊時,看到懸崖下面有七隻出生不久的老虎,小老虎,圍著一隻母虎嗷嗷待哺,而母虎由於生產和飢餓,已經精疲力盡奄奄一息,無力餵養小虎,面對這八隻即將餓死的老虎母子,三位王子都生起了同情之心。大王子傷心地說,這母虎要想求生,只有吃掉自己親生的骨肉,二王子說,他們要麼自相殘殺,要麼就只能同歸於盡了。三位王子已經無心觀賞山中的美景,默默地往回家走,往回走,突然三王子問到,這老虎吃什麼能夠活命,哥哥們告訴他,老虎只吃新鮮的血肉,三王子薩埵心裡暗暗發誓,要用自己的血肉去救這老虎母子。他怕兩個哥哥阻攔,就對兩個哥哥說你們先回去,我還有點事情要辦,隨後我就趕上你們。薩埵然後急匆匆地回到老虎那裡,躺到老虎的嘴邊,可是老虎連吃他的力氣都沒有了,薩埵救虎心切,找來一根尖的竹竿刺破自己的身體,讓血流出來,母虎聞到血腥味睜開眼睛,慢慢地舔著薩埵的血,逐漸有了力氣,老虎就把薩埵身上的肉全部吃完,只剩下一堆骨頭和毛髮。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因地為薩埵王子時以身飼虎的故事,在敦煌莫高窟的第二百五十四窟,就繪有《薩埵王子以身飼虎》圖,這是非常令人震撼的,有很多人只把這個當做一個故事一個傳說來看,豈不知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這樣不惜身命的事情經歷了無數次。
《心地觀經》中說,佛於往昔行苦行難行,為佛的時候作雪山童子,為求半偈舍棄全身,薩埵王子捨身救虎,作六牙象王自投獵者,作圓滿福智王施眼睛,作金色鹿王捨身求道,作慈力王施五夜叉,作莊嚴王施妻無吝。作莊嚴王把他的妻子去施捨,這個對世間的人來說也是非常難的,我們好說殺父奪妻之恨。為最上身菩薩施頭目腦髓。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法華經》中也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芥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三千大千世界無一處不是菩薩捨身命處。修如是難行苦行之後,達到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
種種波羅蜜門,是指六度十度乃至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波羅蜜是梵語,譯成中文到彼岸,要想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就要修行六度,我們也稱為六波羅蜜,六度也就是六種到彼岸的方法。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最後一度是般若度,從般若度中又開出四度。方便度,就是善巧方便隨機利物,就像經中說,隨其心樂而為說法;第二是願度,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行;第三是力度,具深心力,無有雜染,乃至具加持力,令眾生信解領受;第四是智度,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這是智度。前面六度,再加上般若開出的四度就是十度,這每一度中,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如恆沙,所以由六度十度擴展為八萬四千波羅蜜門。菩薩從初發心,修一切難行苦行,六度十度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悉皆圓滿,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菩薩修種種波羅蜜門,而證入種種菩薩智地。
從初發心到成佛是要經過很多階位的,《華嚴經》中說,明十住、十行、十迴向為賢,十地為聖,妙覺為佛。《華嚴疏鈔》中講,「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者,即十地也」,就是十地菩薩,十地。這十地是:歡喜地,菩薩證入此位,舍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聖性,證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大歡喜,而生大喜;第二是離垢地,圓具凈戒 遠離煩惱垢;第三地是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無邊妙慧光;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第五是難勝地,能令真俗二智互合相應,也就是說現證空有不二;第六現前地,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於定中現證法性,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第七是遠行地,修行進入無相行,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第八是不動地,不動地就是無分別智相續任用,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第九是善慧地,九地菩薩能得微妙四無礙辯,在一切說法人中為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第十是法雲地,十地菩薩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降大法雨,長養一切眾生善根。
圓滿種種波羅蜜門是福德具足,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是智慧具足,福德智慧都圓滿具足,所以能成就諸佛無上菩提,也就是能成就佛果。
及般涅槃,分布舍利。般涅槃譯為入滅,佛出現在世間,佛在世間示現成佛,無論住世時間長短,等到度生因緣盡了都是要入滅的。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而入涅槃,佛入涅槃後人天悲戚,正當弟子們悲戚的時候,佛用三昧真火來荼毗自己的色身。荼毗有很多的舍利,舍利為拘屍城的末羅族人所得,其他的國家也都很敬仰佛,所以也都想得到舍利,其他的國家,八個國家的國王就帶兵前來征討拘屍城,想要奪取佛的舍利。忉利天的帝釋天主當時也來要舍利,也來供養舍利,他對各位國王說,天界也應當有份的,請大家不要以武力來爭奪。龍王,有阿那婆答多龍王、文鄰龍王、毉那缽羅龍王他們也來爭奪舍利,他們也對這些國王們說,請不要忘了我們,如果要是以武力來取,你們都不是我們的對手。於是大家決定把舍利分作三份:一份是天界,一份是龍宮,一份給人間。八國國王將人間這一份,人間所分的這一份,八個國家再重新分配。人間、天上、龍宮各自將舍利帶回本處,建塔供養。
後來統一印度的阿育王,他相當於統御南閻浮提的鐵輪王,統一一個部洲為鐵輪王,統一四大部洲為金輪王。阿育王就命令諸鬼神,建造八萬四千座寶塔,將原先八國的佛舍利再重新分配,供奉於塔內。我們中國也分得十九份,建十九座寶塔,這十九座寶塔分布在浙江、江蘇、陝西、甘肅、河南、內蒙、山西、還有四川、山東,我們分建十九座寶塔。
阿育王這樣分布佛舍利,是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因為供養佛、禮拜舍利能令眾生滅罪生福。《大智度論》中說:「供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最後王經》中說:「諸眾生於舍利與供養者,生生世世遠離八難處,值遇諸佛,令出離生死」,《作佛形象經》中說:「若有人住慈悲心,又手禮拜舍利者,命終後往生西方國土」。佛住世時說法度眾生,入涅槃後,留下舍利流布世間,令眾生瞻奉供養,發心生善,真的是願力猶在,悲心尚熏。就像《涅槃經》中說:「以勝金剛定,自碎金剛身,不舍於大悲,舍利猶分布」,佛舍利是為了不舍大悲,自碎金剛身,不舍於大悲。分布舍利給我們大家種善生福,佛慈悲到了極點了。我們如果能有幸見到佛舍利,不但要恭敬禮拜,而且要生起精進勇猛之心精進修行,以報答佛恩,我們前面說的,如說修行供養報答佛恩。
所有善根,我皆隨喜。諦閑法師在《普賢行願品輯要疏》中說:「善根,猶言功德」,所以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對於佛的一切功德普賢菩薩都隨喜贊嘆,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前面我們講了隨喜佛的功德,這一段是隨喜眾生的功德。六趣就是六道,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四生就是六道眾生受生的方式,六道眾生受生的方式不外乎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的眾生都包括了,所有功德,乃至一塵,一塵這么微小的功德,普賢菩薩都隨喜,可見隨喜心的廣大。
可能有人心裡會疑問,人天固然有善行可隨喜,那三惡道眾生還能有什麼善行可隨喜的呢?諦閑法師這樣回答這個問題:「今所以雲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彼雖極苦,不得謂無一塵之善也」。就是三惡道眾生也有善的,三惡道眾生雖苦,但是不能說三惡道眾生一絲毫的善行都沒有。比如在畜生道,我們經常好說的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等等,這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值得我們隨喜的。我們都好看現在養的寵物小狗,狗就特別有靈性,特別知道報恩,有的比我們人還要強得多,所以值得我們去隨喜的。總之一切眾生絲毫之善我們都要隨喜。地獄道的眾生,我們看世尊往昔墮在火車地獄,我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講過,往昔世尊墮火車地獄,因為看到一個獄卒傷害年老的一個罪人,就是同伴,他發起菩提心來,幫助這個老年的罪人受苦,所以就是這么絲毫這么一個一善脫離地獄苦。就是他當時,世尊初發菩提心之處是在地獄,火車地獄。他為了代老年的罪人受地獄苦,發起了這么個善心,就是世尊初發菩提心之處,我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講過。
所以雖然三惡道眾生善根微薄,但是對於他們所做極微小的善行,也應當隨喜。我們看普賢行願隨喜功德的廣大。不像我們現在眾生們,看到的都是別人的過錯,別人的功德我們看不到,看到了就是生起嫉妒心,都是看自己所作的善,看到別人的惡。所以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學習佛法,一定要多觀自己的心,多以經教作為我們的榜樣,作為我們指路的明燈。這是隨喜六趣四生一切眾生的功德。
下面我們再來看:
這是隨喜二乘聖人的功德。二乘聖人就是聲聞和緣覺、辟支佛,聲聞出生在佛住世的時代,因為就是聽聞佛的聲教而證悟,所以叫做聲聞。佛為聲聞根性的人講四諦,四諦就是四個真理:苦、集、滅、道。苦諦是說三界之內處處是苦,佛總結出人生的種種苦,歸納出來有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以此來說明世間有情悉皆是苦,苦諦;集諦就是指受苦的原因,因為眾生內心有貪嗔痴等煩惱,在煩惱的驅動下,從身口意造作殺盜淫妄等等諸惡業,這些所造惡業積集而成受苦的因。所以我們受苦的因,都是惡業積集而成的;滅諦就是說,如果能夠把貪嗔痴等煩惱斷滅,就能離苦得樂,得到寂滅之樂;道諦是講消除受苦之因,就是要修學佛道修學真理。
聲聞修四諦法,依根性不同可分別獲得四種果位,我們說聲聞的四種果位。見惑斷盡,就可以證得須陀洹果;斷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六品,斷欲界中的六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斷了六品思惑,這樣證斯陀含果;由於欲界後三品思惑還在,所以斯陀含還要來欲界受生一次來斷除這三品思惑,欲界這三品思惑斷盡了就證阿那含果,再也不來欲界受生;到色界無色界思惑斷盡就證阿羅漢果,已出三界,了分段生死。這是聲聞。
辟支佛譯為緣覺或者獨覺,生在佛住世的時候,因聽佛所說十二因緣之理,而覺悟的聖人稱為緣覺,聽佛所說十二因緣法證悟的稱為緣覺。還有一些他是出生在佛前見不到佛,還有的出生在佛後也沒見到佛,還有一些,雖然生在佛住世的時候,但是沒有因緣聽佛說法,憑著自己宿世的善根,獨宿孤峰,春睹百花秋觀黃葉,由於觀萬物緣生緣滅,春睹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觀萬物緣生緣滅,觀生滅無常之理,悟道了,這樣的人稱為獨覺。聲聞聖人,如果證的是初果二果三果,那麼還在修學階段,要到了色界無色界的思惑斷盡,這個時候就是無學位了。而四果阿羅漢,正如經中所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以稱為無學。聲聞和辟支佛同證解脫,有大功德,能為眾生作大福田。
比如佛的弟子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在過去生中他曾經是一位貧窮的農夫,在靠近他家的山上住著一位老比丘,這位老比丘已證得辟支佛果。有一天農夫帶了點吃的到地里幹活,看到這個老比丘持著空缽出去化緣,又持著空缽回來,他非常不忍心,就想我今天就不吃飯了,把我的飯供養給老比丘吧。於是他就把自己帶的粺子飯,就是一點很粗糙的米飯,供養給這位老比丘。就是因為供養這位已證辟支佛的老比丘一點粺子飯,這位農夫感得,九十一劫天上人間不受貧窮的果報,而且以餘下的福德力,隨佛出家,得天眼通,證阿羅漢果。所以我們應該隨喜二乘人的所有功德。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這是隨喜菩薩的功德。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都是為了求無上正等菩提,志在成佛。所以一切菩薩從初發心到證得佛果,這中間所修難行苦行,無論是粗妙大小、乃至一塵之福都是成佛之因,都有廣大功德,所以皆應隨喜。
以上隨喜的佛功德、眾生的功德、二乘的功德、菩薩的功德,這四種功德將所有善行都包括在內了。那麼修持普賢行願隨喜功德的人能得怎樣的功德呢?《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中彌勒菩薩請問佛,「世尊,如果有人聽聞《法華經》而能隨喜,得多少功德呢?」佛回答說,從法會中聽聞《法華經》而隨喜,然後又到其他地方為別人演說,這樣聽聞經為人演說,演說然後有人聽聞,聽聞的人又為人演說,這樣輾轉到第五十人。這第五十人聽聞《法華經》之後,心生隨喜而獲得的功德,我現在為你說。佛為彌勒菩薩說,如果有人為了求福,將滿四大部洲的金銀財物、車馬、奴婢、宮殿樓閣等布施給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中的六道眾生,這種布施經歷八十年,然後以佛法再訓導這些眾生,令他們得阿羅漢果,那麼這位大施主所得的功德多不多?彌勒菩薩說,這位施主只布施一切樂具的功德就已經無量了,何況能讓眾生得阿羅漢果,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六道眾生得阿羅漢果,那是非常了不得的了。佛說,這位大施主所修功德,還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首偈頌,生隨喜心的功德。就是布施的功德、幫助別人證阿羅漢果的功德,沒有聽《法華經》輾轉第五十人這一隨喜的功德。而且只是一首偈頌的功德,連百分之一都比不上,乃至算術譬喻都不能說明白。這第五十人隨喜所得功德都這么大,那更何況最初在法會中,聞經生隨喜心的那個人他所得的功德,都是無量阿僧祇倍數都不能比的。
既然隨喜《法華經》的功德都如此的廣大,得廣大利益,那麼修持普賢行願隨喜法門所得的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廣大。所以師父在上面講經,你們能生起歡喜心來,不要生嫉妒心,你們的功德也非常的廣大。一定要生起真心的歡喜,因為什麼?我們修行普賢行願,我們就是修成佛的因。
修持隨喜功德法門,不僅能得甚深功德,而且可以對治嫉妒心,隨喜能對治我們的嫉妒心。表面上看來修持隨喜的功德,不用花錢不用費力,只要對他人所作功德贊嘆就行了,說起來似乎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的,因為我們眾生的心量太小太小了。有些人想去做一些事,能力又不夠,但是看到別人做得很好,心裡就會不高興,心量太小了。甚至會去誹謗中傷,從中作梗,給別人帶來種種的障礙。我們現在學習普賢行願的隨喜功德,就是要轉自己的嫉妒心為隨喜心。只要對眾生有益的事情,無論什麼人做都是一樣的,我們雖然做不到,只要發自內心的隨喜贊嘆,不僅撲滅了我們的嫉妒之火,還能擴大我們無邊的心量,無量的性德,這能修到廣大的福報。就像《四十二章經》說:「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則得福甚大」。
隨喜功德真的是可以擴大我們的心量的,逐漸的幫助我們盡虛空遍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普賢行願它是稱性的,和我們自性是相應的,讓我們的自性不再受我執的凝固、禁錮,我們的心性就顯露出來了,隨喜功德普賢大願,就真的是自利利他。這個利不是小利,是自利利益我們心性的拓展,讓我們的自性毫無障礙地發掘出來。
我們看最後一段經文: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總結隨喜大願無有窮盡。普賢菩薩隨喜之境廣大無邊,上至諸佛如海的功德,下至惡趣眾生的一塵一毫之善,隨喜之心無有窮盡,而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