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第11講

  http://p99.pstatp.com/large/dfic-imagehandler/d4ffb967-9c4d-4a0a-9f30-1f1c264a86fa" width="640" height="394" />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家請看經文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

  大家平時也都經常做迴向,我們在念完佛之後念迴向偈:「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伴侶。」或者我們在念完經的時候,大家一起念願以此功德庄嚴凈土,念種種的迴向。有的人只是隨著大家一起念念,但是對於迴向真正的意義並不了解。今天我們學習普賢行願的第十大願普皆迴向就能幫助我們大家了迴向意義,明白以後,就能夠發起真正的大迴向心、大行的心。

  普皆迴向,普皆就是收攝前面九種行願的功德也就是說,從禮敬諸佛到恆順眾生所有的功德迴向。回是迴轉;向是趣向,就是迴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三處:第一是眾生,也稱為回自向他,是將自己所修一切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眾生,使法界眾生分享自己所有的功德;第二、向佛果菩提,也稱為回因向果,是將自己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無上菩提;第三、向實際理體,也稱為回事向理,是將自己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不生不滅真如實際理體,也就是迴向真如迴向自性叫做實際理體。

  可能有人會認為,把自己辛辛苦苦修來的功德迴向了,自己不就沒有功德了嗎?曾經有個居士來找師父,來問「師父,我把我功德迴向一半行不行,我自己再留一半給我自己」。其實這些首先是不明白佛理,其實這也是其心狹小的表現。因為心量狹小,執著所修功德自己的,這樣的心所得功德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肯把自己修的一切功德,毫無保留的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理體,這樣的心量,就由小而擴展到無量無邊,那麼所修的功德也會遍及法界無量無邊。

  根據《華嚴經•十迴向品》菩薩迴向十種,這十種迴向我們聽了不是太好懂,但是大家了解一下,對於擴大心量是有幫助的。

  第一是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菩薩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修如是等無量的善根救護一切眾生,令眾生永離三途。菩薩以此所修善根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理體,心無所著,稱為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第二、不壞迴向菩薩諸佛法得不壞信、入真實義、集福德行、行大惠施、修諸功德稱為不壞迴向;

  第三、等一切佛迴向菩薩隨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修學迴向之道時,見一切色境無論美醜善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凈,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軟,諸根清涼菩薩獲得如是安樂之時,以此善根迴向諸佛,稱為等一切佛迴向;

  第四、至一切處迴向菩薩廣修善根,能令此善根功德之力,遍至三世諸佛如來所,以及一切眾生。譬如實際理體遍滿十方界,所以稱為至一切處迴向;

  第五、無盡功德迴向菩薩得無盡法善根力,回趣薩婆若海,心凈如虛空不動大地,因此稱為無盡功德迴向;

  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菩薩以四攝法、四無量心教化眾生堅固不退,稱為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第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菩薩增長善根,閉惡趣門,得心自在,以此善根隨順眾生,盡未來劫,以平等布施心無厭倦,稱為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第八、如相迴向菩薩成就念智,安住不動,令諸眾生皆得安住諸功德法,以此善根真如相,迴向利益一切眾生,稱為如相迴向;

  第九、無縛無著迴向菩薩不舍一切善根恭敬合掌,禮拜諸佛,請轉法輪,但心無所著。以此無縛無著之心迴向菩提果,稱為無縛無著迴向;

  第十、法界無盡迴向菩薩具足慈悲,廣行布施饒益眾生未曾休息,以此善根迴向法界無量佛剎,稱為法界無盡迴向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當中提到的十迴向

  好,我們看經文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這是說明所迴向善根功德禮拜是第一行願的禮敬諸佛隨順是第九行願的恆順眾生,乃至就是包括了第一行願到第九行願的中間的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這九大行願。也就是說,要將修行前面九大行願的所有功德悉皆迴向,毫無保留。

  下面經文正式說明迴向。我們前面講過,迴向就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迴向三處:眾生菩提、實際理體,在下面的經文中就具體的說明了這三種迴向具足了這三種迴向

  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這是迴向眾生菩薩發心重在利益眾生菩薩眾生生死苦海中受種種痛苦的逼迫,感同身受,願將自己所修的功德毫無保留的,迴向給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是迴向眾生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 ,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這是迴向菩提。這段經文中含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願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第二層意思是願代眾生苦,令眾生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我們先看第一層的意思。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這是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迴向必然皆發願,就是說迴向當中必須含有發願發願也是迴向的意思,所以必須是連帶而起。比如我們誦經迴向給自己親人迴向的時候也要發願親人得生凈土、離苦得樂等等,迴向也兼發願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這里的眾生是指的盡虛空法界的一切眾生,非常的廣大,可以說是橫遍十方。常得安樂,我們看這個常,這是豎窮三際,所以普賢行願的迴向是非常之廣大的。無諸病苦病苦分為身病和心病。在上一節課我們也講過病苦,在《大涅槃經》中也講到病謂四大毒蛇互不調適,亦有兩種:一者身病,二者心病

  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風、三者因熱、四者雜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強作、二者忘誤墮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

  心病亦有四種:一者踴躍、二者恐怖、三者憂愁、四者愚痴。以上這段經文是對眾生病苦的分類,如果詳細的來說每一種病,那就不計其數了。菩薩為了讓眾生永離各種病苦的折磨,將自己所修的功德毫無保留的、無條件迴向給盡虛空法界一切的眾生,願他們能常得安樂

  我們在平時,見到自己的親人病痛所折磨,心裡非常的痛苦心如刀絞,我們用刀絞來形容。我們學佛居士就能發心的來為親人誦經、念佛放生迴向讓他們早日恢復健康。但是對其他的眾生就不生起這樣的迫切的心來我們現在修行普賢行願,就要把這種對親人的悲心擴展到一切眾生精進修行,並且將自己所修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願他們常得安樂

  也遇到過誦經迴向給別人的,我們的居士也有很多,誦經迴向給我們的居士的,但是這種心量不是這種平等心的,還是量是非常小的。師父遇到過誦經給冤親債主的,我在別的寺院住持的時候,我還沒去以前,寺院沒有管理好,到我接的這個中間空檔期的時候沒人住持。有兩撥居士,這也是佛教里的笑話吧,大家聽聽,知道也就行了。兩撥居士,兩撥老年婦女矛盾矛盾鬧到什麼程度呢,一家的兒女參與了,參與以後,把這個老居士打了,這個老居士也非常的有智慧,是世間的世智聰辨,被打了跑到醫院住著,不肯出來。打人的居士家一看這下麻煩了,要破財了,怎麼辦呢,她就跑到被打的居士病房門口,給她讀《地藏經》迴向給她讓她業障消除別訛人。世間法來說,別有業障別訛人。這也是將功德迴向眾生,所以我們都把佛法也都用上了,但是用的確實有點悲凄了。不是這樣的,我們要學普賢大願,將自己所修的功德,用大慈悲心、沒有執著平等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願他們常得安樂。正如《華嚴經》中所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欲行惡法,皆悉不成。眾生由於貪嗔痴煩惱的推動,心中常想造諸惡業,現在由於菩薩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眾生,這種功德之力就能眾生打消作惡的念頭,使得惡事沒有結果、沒有成就

  這種事我們生活中也遇到很多,好多學佛居士遇到過即將要造惡業的時候,突然不知道什麼樣的一個因緣,這個惡業就沒有圓成,最後也就是說過了這個惡業。我們都會有這種感觸的,所以說欲行惡法皆悉不成,這是菩薩將自己所修的功德迴向眾生,讓眾生不造惡業

  所修善業,皆速成就。善業就是指五戒十善六度萬行種種功德事。眾生由於受惑業的牽引,修持各種善業是很難圓成的,很難成就的。就像我們沒學佛以前,我們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所遇到的都是我們的心所招感來的,我們沒學佛以前所遇到的,都是不好事情都是不好眾生。不是分別,我們這從現象上來說這種問題的,都是這么一種狀況。想遇到好的、想遇到雷鋒,我們總是遇不到的;即使遇到我們也不肯去學習,我們也感觸不到。這是由於我們的自身的功德少而障礙重。現在我精進學佛了,精進努力了,就能感得菩薩加持,這裡面說,菩薩將所有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使我們的善業的力量增加。我們想想,我們現在所面對的都是同參道友都是和我們一起想發心學佛、想發心利益眾生、想發心修種種功德的這么個因緣,所以善業很快就可以圓滿成就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諸惡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趣。眾生所造惡業,就是打開惡趣大門的鑰匙,現在眾生受到菩薩迴向功德加持,作惡不成,善業成就自然會再墮入三惡道受苦,所以說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菩薩迴向功德,使得眾生作惡不成,善業成就,為眾生關閉了一切諸惡趣門,開啟了指示人天正路,涅槃解脫大道眾生踏上光明大道就能一步步的,按照人天涅槃的正路前進,最終成就無上菩提之果。

  我們再來這一經文的第二層意義,代眾生苦。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眾生自無始以來,由於貪嗔痴煩惱的驅動,造作惡業惡業越積越多,到了業力成熟之時就會感得極重的苦果。或墮入畜生道,或者墮入餓鬼道,或者墮入地獄,甚至是無間地獄,受無量苦。菩薩慈悲,悲憫眾生,不僅將自己所修功德迴向眾生,而且還發心眾生受苦,令眾生菩薩功德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之樂

  可能有就會心生疑惑佛法常說自作自受這是因果的必然,眾生造了惡業當然要受苦,而菩薩沒有造業,怎麼會代眾生苦呢?清涼國師從七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是大悲心。菩薩眾生造諸惡業,受種種苦,生大悲心,願處惡道,代眾生苦。比如《八大人覺經》中說「願代眾生受無量苦」,這是大悲心代受。我們現在是處在凡夫地,在事上我們沒有能力來代,雖然在事上我們還做不到處惡道中來眾生受苦,但是發起來這個大慈悲心,這樣能夠增上成佛的資糧,來伏斷我執也就是在我們雖然不能用神通變化,處惡道中去幫助眾生,但是只要我們有了這個心了,有了這個慈悲的心了,有了這個心量了,我們就能為我成佛的資糧,能夠伏斷我執

  第二是修苦行菩薩利益眾生,修種種的苦行,而且菩薩因為修行,得勝妙三業,能為眾生作增上緣。我們看,修苦行的這些比丘法師們,在路上按照佛的戒律日中一食,三步一拜,去托缽去拜山。這樣能夠受化種種的眾生,叫他們知道佛法的高貴、真理的存在,以菩薩種種的苦行,這樣來代眾生苦。

  第三、留微惑。菩薩已經成就自利,斷惑證真,菩薩已經成就功德,但是為了救度眾生,故意保留煩惱而不斷除,在六道中受生,為眾生說法使他們不造業,自然不受苦,所以稱為代受,這是留微惑。留微惑的目的,不是自己不能斷證,立刻就可以斷證了,但是他們要生慈悲心,為了度化眾生,他們要作夢中佛事

  第四、自捨命。菩薩能知有人必作無間罪業,將會受大苦果,如果沒有其他辦法、沒有其他的方便來阻止此人惡行,只有斷其性命,才能讓他不造惡因,免受地獄之苦在這情況下菩薩寧可自己來承擔殺業,受墮落惡道之苦,這稱為代受。

  《報恩經》中說:「菩薩知恩報恩,修大方便,利益眾生,應識隨宜,顯示方便。」經中也講了一個公案,在過去無畏如來滅後,正法之中,還是無畏正法的時候,有一婆羅門子,聰明機智,受持五戒。他因為有事情,同五百人結伴遠行,當走到險路的時候,有五百群賊、土匪要來劫持他們。這五百土匪中,有一人與這個婆羅門子曾經是好友,他知道這五百人將要被害的人中有他的好友他就偷偷的來告訴這個婆羅門子。他說夜裡會有群賊,我們這些土匪會來打劫你們,會要你們的性命,你們趕緊離開這里,別告訴你的同伴,你趕緊離開。婆羅門子心想,我要告訴了我的同伴,我的同伴肯定會害死這個土匪的,這樣就會造作殺業,他的這五百同伴就會墮落惡道;如果不說,他自己走了,又怕這五百個土匪害死他的同伴,這些群賊、這五百土匪也是要受惡道苦報的。想到這里,婆羅門就把他昔日的同伴這個土匪殺了,他寧可自己受三惡道的果報,然後他就告訴了他的同伴們。他的同伴們就問他,你為什麼要殺人?為什麼要作惡?婆羅門就把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他的同伴們,他的同伴聽了以後,知道他能為了發起菩提心,不讓他們墮落,非常的受感動,都發起了菩提心。這些土匪知道了這個事情以後,也都發起了菩提心,這個就是自捨命。

  第五是由於初願。菩薩從初發心時,就願為眾生受苦,所以到願力成熟時,常處於惡道救拔受苦眾生。比如地藏菩薩發願他在無量劫前就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直到現在,他所度化的眾生成佛的,已經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經中看,文殊菩薩神通智慧力都說不能盡,他所度化的眾生成佛。而地藏菩薩還在堅守著初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又比如世尊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受生為一條大魚,這個魚身長一里多。海邊有一國家,遇到乾旱之年顆粒不收,人們飢餓難忍,互相殘食,人吃人。大魚見了非常的難過,他就想自己的身體,來消除眾生的飢餓之苦,於是大魚就游到岸邊,擱淺在沙灘上。大家見了,就成群結夥的來割他的肉充飢,大魚身上的肉割了又長,長了又割,幾個月下來,這個大魚還是活著,魚肉還在不停的長來供給人們。天神見了於心不忍他來大魚跟前說,幾個月來,你忍受著割肉的痛苦,怎麼受得了呢,為什麼不早些結束痛苦,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來擺脫割肉的劇苦呢?大魚說,我如果死了,人們還是要互相吞吃的,我不忍心看到人吃人的慘劇。天神聽了非常的感動,贊嘆說,菩薩大慈大悲之心是別人難以企及的,你以後必定成佛來度化我等苦惱眾生。又比如,佛放光加被令眾生離苦,這些都屬於由於初願,代眾生苦。

  第六是同一真如性。菩薩的大願和眾生所受的苦報,都是同一真如本性菩薩以具真如本性,而生起的這個大願,潛入到真如性具的苦報當中悲心救苦,稱為代受。就是說菩薩和一切眾生真如本性都是同一的,都是平等的,所以代眾生受苦。

  第七是法界身。菩薩證得實相理體,以法界為身,與一切的眾生自他無二,眾生受苦即是菩薩受苦,所以稱為代眾生苦。

  以上我們講的菩薩眾生苦的七種,第一種是起大悲,這個只是意樂,也就是菩薩發心眾生苦;第二種苦行和第三種留微惑是代眾生苦的助緣;自捨命代眾生苦,還有由於初願、初發心的時候就願代眾生苦,這個是真實代受;最後兩種同一真性和平法界身是稱合法界理體的觀照。由上論述可知,菩薩是決定可以代眾生苦的。

  那講到這里,可能就有人又要問了,既然菩薩能代眾生苦,為什麼還有這么多的眾生在受苦呢?清涼師說:「然約,有緣方能代爾。」意思是說你要菩薩有緣,也就是說,有緣的眾生菩薩才能代其受苦。在《華嚴疏鈔》中還有另外兩種含義:第一是業有定業和不定業,就是不定業可以代,定業不可以代受;第二種如果受苦時,對眾生有益菩薩就會眾生受一些有益的苦,這樣才能讓他真正的離苦得樂

  就像我們父母教育孩子孩子犯了錯以後,必須要施以一定的懲罰的,讓他知道會有什麼惡果,這樣他也就會再錯了。再比如父母疼愛孩子,但是父母為了孩子的茁壯健康成長,也會孩子教給一些嚴厲的老師來管教,老師的嚴厲,這樣能幫助孩子將來可以健康成長。由此可知,雖然菩薩願以平等心代一切眾生受苦,但是因為由於眾生無緣,或者為了眾生能吃一些有益的苦,也就是說,能吃苦而能受益,所以現實世界有無量的受苦眾生

  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前面講了迴向眾生迴向菩提這是第三,迴向實際理體。因為盡於法界,義同實際。《華嚴疏鈔》中說:「所以要此三者,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而離眾生菩提相。」意思是說,之所以要迴向,要分為眾生菩提、實際這三處,是因為凡是菩薩,都必須因為大悲而下化眾生,所以要迴向眾生;因為大智要上求佛道,所以要迴向菩提;而離眾生菩提相,就是說,要離眾生,離眾生相,離菩提相,所以要迴向實際,迴向實際就是迴向諸法實相。要離眾生相菩提相,所以迴向諸法實相,迴向實際理體,就是這么一個意思。大家如果要是聽過《心經》《金剛經》的,就能理解這一段話,要離眾生相、要離菩提相、離相修行,所以要迴向實際理體。師父這里怕大家聽不懂,有點羅嗦。

  另外眾生菩提、實際這三者之間,必定是相輔相助的,互相輔助,一即具三。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

  比如為證實相,為證諸法實相、法界理體,就必須要迴向眾生。因為度化眾生成就自利,斷障證真,證真就是證真如本性,也必須要迴向菩提。因為快速得菩提,具一切智,斷於二障,然後才能究竟證得法身理體,方窮實際,這是為證真如實相。

  又比如為救眾生,為救眾生就要必須迴向實際。因為於惑自在,自己得自在了,這樣才能教化眾生。正如《凈名經》中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你自己還在迷惑,你想救度眾生彼岸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為救眾生必須迴向實際,也必須迴向菩提。為救眾生也必須迴向菩提,因為有智慧才能廣利一切的眾生

  再比如為得菩提,為了得菩提必須要迴向眾生。不度化眾生不能證得菩提果,必須要修行六度萬行,才能證菩提果,也必須迴向實際。為證菩提也必須迴向實際,不證諸法實相怎麼能得菩提?綜上所述,眾生菩提、實際這三者,必定是相輔相助的,一即具三,大家細細地聽應該能聽明白的。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這是總結修行十大願王的功德利益

  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以上所說十大願王,是地上菩薩、或者十地後心法身大士圓滿具足的行願。地上菩薩和等覺菩薩具足圓滿行願。但是作為初發心菩薩,希望我們都是發心菩薩對於十大願王也應當一一發願努力修行

  如果菩薩能對十大願王隨順趣入,能得三大功德利益第一個功德利益,能成熟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不無,個個本具,但是要修行我們才能證得。如果菩薩能依十大願王修行就能廣度眾生,使眾生善根成熟;第二個功德利益,能隨順無上菩提眾生六道中受苦,菩薩眾生生起大悲心,由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就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普化眾生同成佛道;第三個功德利益,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普賢十大願王統攝一切諸願,無有任何的遺余。全都統攝稱為無有遺余。就像大海一樣深廣無邊,所以隨順趣入十大願王,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就是能圓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這是普賢菩薩勸善財童子以及華藏海會的諸大菩薩。其實也是在勸我們這些初發心菩薩們,應知十大願王的功德利益微妙難思,所以應當發心學習。學習了普賢十大願王,我們通過這十大稱性大願、稱性行願,使我們的心量拓展開了認識到修行十大行願有如此殊勝功德利益修行十大願王真的是自覺覺他、能夠覺行圓滿

  修持普賢十大行願有此殊勝功德利益,就知道我們現在能夠學習普賢行願是何等的殊勝,我們的因緣是何等的殊勝。所以還未修持普賢行願的,一定要發起這個廣大的心依法修行。已經在修行修持普賢行願的這些發心菩薩們,要更加勇猛精進,直至圓滿佛果證得無上菩提

  好,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