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為什麼人們常說,佛法應當在恭敬中求呢?

  宏海法師·講述

  - 心不在內也不在外,到底在哪裡呢?-

  爾時世尊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庄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在圓瑛法師講《楞嚴經》的時候,就把這段話剪接在前面,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然後所有的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那一段後,為什麼呢?

  圓瑛法師他覺得一問一答剛好絲絲入扣,把這段話加在後面,就覺得不倫不類,不前不後,有點突如其來太突兀了。依本人的理解,竊以為是說個人因緣,當然圓瑛法師也是用心良苦。

  可是在此之前所有的大德包括蕅益大師,包括通理法師和《正脈疏》的交光法師等等,他們在做的時候都沒有擅自移動經文。一般我們通常會理解,為什麼?經文不可以亂改,縱然它可能是流傳過程中錯了,也許就這么流傳下來,但是我們還是不要去動它,一動後就以為經文可以隨意篡改,有這個流弊

  但是這一在這里非常符合人之常情恰似其分,為什麼呢?經文在這個緊急關口,佛才說你所有都錯了我現在趁這個機緣巧合之處我才告訴你,真正有妙三摩提,就是真正有大定在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個東西你聽都沒聽說過這個定境,為什麼呢?

  纔此時此刻正好向你宣說,因為一問一答,所有你的病,我把脈都把到了,現在我要告訴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你還未必能夠接受。現在我已經引蛇出洞了,我才知道你的問題在哪裡,而且我可以把你的錯誤反駁為,就是讓你知道你的錯誤在哪裡,剛才已經把這段話,把他全部的錯誤露出來了,你的思辨邏輯上你的問題出在哪裡,越說越錯。

  這個緊急關頭,佛就打著七寸了,正好這時候才,說瞧你一錯再錯,現在正是時候才可以金色臂摩阿難頂。從這里我們才發現楞嚴經》的契理契機

  為什麼說它特別的接地氣?它是一卯扣一環的,從阿難第一重誤入淫舍的時候錯在哪裡?錯在他道力未全是不是?第二重,阿難當初出家錯在哪裡?錯在眼見佛相心生愛戀。愛,貪愛。第三重的病根在哪裡呢?就妄識當做真心,還美滋滋在這里說心就居在身體內,正好啟動了佛應病施藥的機關,錯認心了,越來越微細,越來越表現了。

  雖然表現的越來越微細,可是他錯誤顯露的越來越明顯。非常巧妙,所以這一段絕對沒有錯放在這里。正在這個時候冷不防才把首楞嚴說你錯在哪裡,正在你對心執在心身內的時候,才說起點就是你的病根,最要命的那個穴道。

  所以佛才在這里言歸正傳,藉此說有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都是依著這條路超出妙庄嚴路的,因為佛的果位叫做妙庄嚴海,所以成佛之路又叫做妙庄嚴路。

  佛就給阿難把這個給點破了,並且說,汝今諦聽,什麼叫諦聽呢?就是在這個緊急關頭的時候,首先,諦就是你要每每的審查,詳細的思維這個語義,我說的法義,一點都不能夠漏失這叫諦聽,審詳意,詳細的審查的意思。

  第二個,真實義,就是你要真實心來聽,不要以我們的生滅心來聽,因為你一直就用生滅心來聽,這是阿難說,就是我希望大家也能夠用這個真實的心,緊扣法義。設身處地,以阿難自居來聽聽到底心在哪裡。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說阿難,如你所說,先在堂中看見大眾,又因門戶開豁,所以看見外面的園林。佛就問阿難:如你所說的話,是否有眾生在這講堂中,看不見如來,而能見到外面的園林呢?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呢?阿難就說,看不到講堂內的佛,您這尊佛,而能見到外面的林泉,說怎麼會有這個道理呢?你在裡面都看不到裡面的情形,怎麼會看到外面的情形呢?

  佛說你就是這個樣子的,你現在對一切的事情用這個心靈都能夠分別了知,如果你的心確實在身內,那麼這顆心就一定是如你所說,先看到身內之物再看到身外情形,是不是這樣的?既然這樣,你就應該先看到你的心在身內,看到你肚子里的心肝脾胃,縱然還有後面爪生、髮長、筋轉、脈搖,又是什麼意思呢?

  因為我們有離中知和合中知,有的東西要離開了才能看,縱然心肝脾胃,離你的能覺之心太近了,就像眼睛離眼睫毛太近了,看不見眼睫毛是一樣的道理。但是眼睛總可以看到胳膊腿,這里的意思說,縱不能見你的心肝脾胃,那麼你的指甲生,頭髮長,經絡脈絡等等動搖轉動的時候,應該也能看得見,怎麼看不見呢?如果不能見內而見外的話,如你所說,堂外不見如來有何分別呢?

  如果你看不見肚子里的這些筋轉脈搖,現在所能看見這個你的心身體之內,就如同人在講堂之內看不見如來,而看見外面的景色,這不是有違你自圓其說?如此說來,就說明你的心絕不在身內,第一重破心在身內。

  可是這個一念妄心動百千劫纏繞,如果不在內,我們的執著總是執著這一頭,就執著這一頭就出現了,執著一百塊的時候說明還有五十塊這個二十塊,它是時就出現了,所以我們的一端馬上執著升起。另一端就如影隨形,你看既然不在內,那麼他就一步錯步步錯,雖說了直心了,可是心還是不直,他馬上要執著一定在外,內與外,相互對稱,另一頭執著就出現了。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又開始頂禮了而白佛言,說我已知悟到我的心的確不在身內,為什麼呢?就好比說,點了一個燈,我們屋裡不是點燈么,那麼這個燈光,這個從屋裡點,一直隨著這個燈光先照到室內,最後又照到從門口窗戶照出去,照到這個室外面遍及這個庭院的時候呢,一切眾生不能夠看見自己的身中,佛剛才不是說了我為什麼不能看見自己身?就是由於我只能看見外面的事物呢,就是由於說就像燈光在外邊一樣,外邊照著,那麼只能見外而不能見室內,這個道理我現在得很明白不會錯,給佛還信誓旦旦的表這么一番態,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那麼佛就告阿難,顧左右而言他,先打比方,說什麼呢?這些比丘剛才跟我到室羅筏城,也去循方乞食,摶食,這里所說有一概念叫做循乞摶食,摶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食有四食,有段食還有觸食,比如有一鬼神,他吃東西就是觸這個風氣,觸一下就飽了,不用一口一口的吃,我們這兒一段一段的咬碎了吃,叫做段食,四食,還有這個鬼神這叫做觸食,那麼還有一些比如說這個色界諸天,他們吃東西叫做思食,思維就可以養這個色身。那麼再上面像無色界的話它就叫做識食。就用意識執持他的禪定。養活他的生命過程

  那麼我們這個世界都用的是段食。當時佛在他乞食的時候,他就是叫做摶么。摶的意思就是把他攪一攪這樣搓成一個團一樣。然後一口一口這樣揪著吃。印度人吃飯,你看西藏喇嘛什麼的,西藏人現在吃糌粑不是也是這樣的。那就是摶食的一種。那麼佛這里就是說我跟他們一塊去摶食回來,我已經用過齋了。那麼你看這些比丘一個人吃飯眾人肚子能夠飽嗎?結果阿難就回答說,當然不能飽。一個人吃飯其他人怎麼能飽呢?哪怕這些人都證了阿羅漢了,但是他們的身軀性命是各個不相同的,怎麼能這個人吃飯讓大眾飽呢,不可能呀。又上當了

  佛在這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比喻。用吃飯代表身體,用諸人能不能飽代表心知。一個身一個心。就是說你的身體身體你的心是心。身體代表一個人吃飯,心代表眾人能飽嗎。打了這么個比喻

  那麼他就問了說,如果你的覺了之心確實在身外,那麼你的身和心是相離的。自然互不相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的心有覺知,你的身體肯定不能夠感受,他是兩碼事兒。反過來,如果你的覺在身體之中的話。那你的心也不能有知覺。因為你的覺知在身體之中,你的心跟身是兩碼事兒。那麼身覺的時候心又不能覺了。是不是這樣的啊?

  在這情況下,佛就說我把這個兜羅綿手展示給你看。佛把他的手給張開。為什麼叫做兜羅綿呢?這也是佛的三十二種相好之一,捏起來就跟海綿一樣。印度西域有一種棉叫做細香棉。這種細香棉非常柔軟,顏色白的就跟雪霜一樣。

  他把兜羅綿手展示給你看的時候,你的眼睛看的時候,你的心起分別嗎?記住這時候,眼就代表身,心呢?你不是說心在身外嗎?那麼我的兜羅綿掌,你的眼根看見的時候,你的心有沒有分別?阿難就說,我的眼睛看見你的手的時候,我的心就明了說這是你的手!佛就說了,既然你假如眼睛看的時候,你的眼睛身體,那麼心也能感知,你怎麼能說心在身外呢?在這情況下,如你所說能覺了心在身外還是不對。這就是七處征心,第一處心不在身內,第二處心不在身外

  覓心了不可得過程中多麼的累,心到底在哪裡呢?為什麼祖師們說,要念佛念得沒有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什麼參禪要參的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呢?為什麼在誦經的時候印光法師說,誦經的時候根本不用考慮前一句什麼意思,後一句什麼內容,但看經一個字個字地盡管閱去就能開悟呢?

  為什麼祖師又說佛法恭敬中求呢?就是對於三寶為對境的時候,你是弟子恭敬到極致,就是忘我之際。為什麼,這些密義深藏在哪裡?誦經的時候不要依文度義,只要一味地誦就可以了,至誠就可以了。我們一般都知道說,世人知道依文解義為貴。不知道真義就在恭敬、專精、受持中。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意義聞思修

  到底心在哪裡呢?心之所在就在之求之不可得處。等你有一念求心生起來的時候。心已經就不在了。當你到處去找的時候就找不著。若言其有,不在內外中間,若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就是說哪兒哪裡都是心的體現,你修因證果都在如來密因之中。不管誦經念佛,念念都在楞嚴大定之內。

  心就在,所以阿難不知道心在其了不可得之處,所以到處去找。一會兒說在內,一會兒說在外。以卜度思量之心去找心之所在,那等於痴人做夢一樣。所以古人一聽經聞法,頓見如來藏密因,徹證無生法忍。就是說一下子就找不著心之所在,咵的,把這遍法界心打開,而且悟證同時。就是經文裡邊不斷的去說,有證阿羅漢果,有證初果,百萬人天立碼就證無生法忍,證三果,預流,二果三果等等不斷地說。因為他咵地一下就悟到心之在了不可得之處無心

  現在聽法的時候就是越聽越上心,執著的一聽這個法義,馬上就把這個條條框框給匡得死死的,他不匡自己他匡別人。所以在這種百般不得其解,找不著其心的這種困境中,我們末法時期的人都是困境中的人。就是不斷地一向多聞未全道力,連這個都不如,這種情況下才在末法時期,提倡修信願持名之法。當下就用這個真信切願之心,念念都在了不可得之上,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