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是個大的題目。在生活中、工作中,別人說你的思想要覺悟一點、做事要自覺一點。這個「覺」是證悟的覺察,不是書本上從概念到概念的記憶、不是把這段話背下來,而是你親自感受到了、感覺到了你的感覺是真實的。我們的感覺往往是不真實的、只有百分之一真實,而我們就認為這就是百分之百了,這就完全錯了。
我們內在的心有無限的可能。大家如果靜下來觀察自己的心就會發現:下地獄的可能是絕對有的,因為你生過氣,你們有沒有生過氣啊?生過氣了那個地獄的信號,就已經在你心中安裝了,這個是很厲害的;你們有沒有過不滿?對環境、社會、生命有沒有不滿?大部分人都很滿意,但如果你有過一個念頭的不滿,那個餓鬼的信號就已經在你的心中了,那個種子什麼時候爆發出來我們不知道,一旦爆發你就要乖乖地去餓鬼道;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迷迷糊糊的,特別是睡著以後,有些人在幾十年的人生中都是稀里糊塗的,這其實就是畜生的信號。
所以很多人除了他有人的自覺性和正義感以外,大部分時候表現得跟畜生道沒有什麼差別。他們大部分都生活在動物的本能當中,需要衣食住行、需要飲食男女等等,每天都是為這些去努力,有時候僅僅只是為了改善一下生活。畜生的本能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畜生也有開發的能力,它發覺新的、好的東西也會馬上去享受。我在北京看過一個報導,北京西山有一隻烏鴉,它跑到施工現場,把那裡的鋼筋叼過來,它的整個窩都是鋼筋壘的,而不是用樹干,因為它發現了新材料。人類也是不停地去發明、不停地去享受,享受完了就再發明、再享受。事實上,如果人失去了正義感,失去了人集體的愛心,剩下的就都是動物的本能,就跟畜生差不多了。
其實也有一些動物具足了不起的愛心,例如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我們看到一些人罵人的時候說:「你禽獸不如」。禽就是烏鴉,對父母親不孝順,父母親老了不去養,這叫禽不如;不能以恭敬心對父母親、大聲吼罵他們的,這叫畜生不如,所以被人罵「禽獸不如」。這種人不懂得人的正義,對生命沒有傳承感。一個家族、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都需要每一代人去繼承。父母親的優良傳統,他們的慈悲愛心、勤勞努力,我們繼承下來,然後發揚廣大,以利益更多的人。這樣代代相傳,你的生命就不是你的一個人的,而是一個集體的、共同的、傳承的生命,是一個歷史的使命。如果我們缺乏這種正義感,對父母親不屑一顧、失去了傳承,你的生命就沒有了根,就會四處漂泊。
有了老師我們才學習到知識、有了國家領導才有安定的社會生活、有了父母才有了我們的色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是跟眾生聯系在一起的,所以佛法告訴我們這四重恩。只有感受到這四重恩,人區別於畜生的優點才顯示出來;如果沒有感受到這四種恩,我們其實跟畜生差不多。所以畜生的信號在我們生命中佔據得最多,特別是當我們睡著的時候,真的是什麼都不知道,像死人一個。當然我們大家都有一顆善心,幫助別人、做好事不求回報,這個無所求的善心,就是天人的信號;更進一步,我們看到了人生的痛苦,願意解脫,並發起了解脫痛苦的決心,這就是羅漢的信號;我們發了菩提心,把這個信號擴展出去,不但我要離苦得樂,還要使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就是菩薩的信號。
雖然你只是個凡夫,你把這個信號加強了,你的行為就是菩薩的行為。有很多人我就打從心中感覺他們是菩薩,因為他們非常無私、勤勤懇懇地為身邊人、為三寶、為眾生去做事,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確實是一種菩薩的信號。更重要的是:我們大家的內心中都有覺性,它非同木石,知道冷暖、知道苦樂、知道善惡好壞,並且伴隨著我們生生世世。只是大家無從面對,看不見它的樣子、也摸不著它的形狀。
這個覺性到底在什麼地方?它是不是一個東西?是不是我們能用眼睛看到?好像都不是;是在我們的身體上嗎?好像也不是;是在心裡嗎?心又是什麼樣的呢!離開了這個色身、這個物質的一切現象,你的心又是什麼樣的呢?而這個內在的覺性卻是我們成佛的正因。所以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當然是包括了我們,每一個眾生的這個有生死、有感覺的覺性永遠不會丟失;甚至睡著了,這個覺性也不會丟失;睡著了沒有夢,這個覺性也不會丟失,你在沒有夢的時候,別人在旁邊只要稍微叫你一聲,你就會馬上醒過來,它處於安靜的狀態。
這個覺性具足兩種功能:一是能夠親自去感覺一切的「感知」、「知覺」。佛法所講的一切都是要我們去親自印證的,就是你用你的心,用身體去感覺,能感覺到了才算修證到了。第二是它有覺察的能力。就是觀察萬物,我們不但對自身有感覺,還會去觀察別人,看到別人的種種現象、表現跟自己的感覺、人生的感受對上號。所以說:東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在佛法中,這個覺性被稱為空性、覺性、妙覺,也即是我們的真心、如來藏、真如,這些名字雖然是從不同的表現、不同的角度去形容,但都是指導我們看到自己的覺性,從迷失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你一旦能夠自在受用這個覺性的時候,所有煩惱、痛苦、憂悲苦惱就不再找你了;如果你迷失了覺性,就會停留在自己的喜怒哀樂當中。事實上,你在喜怒哀樂的同時,覺性也是相伴隨的,只是我們沒有看到,沒有體會到而已。所以禪宗告訴我們要明心見性,就是要明白你的真心,見到你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