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行法師:佛入涅槃後,佛弟子應以何為師?

  廣行法師

  各位同學啊,皈依以後,因緣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寶啊,只是種善根而已,算是佛教徒。然後我們要想這個人身不失去,就要受持五戒持戒才能夠保住人身五戒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五戒為根本。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持五戒人道的根本,五戒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不殺生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理、不妄曰信、不酒曰智。受持五戒人會有無盡的利益。這五條戒律可分別受,有的人說我在工作上需要喝點酒,那麼酒戒不受,我們可以受其他的那四條。所以一個人受了五戒,從他個人的修養道德規範都得到一個提升、一個升華。這五條戒不能一下子全部做到,那麼你就一條一條來,也是可以的,這個叫做隨分受,受一條叫一分、受兩條叫兩分,或者是少分多分,五條呢都受持圓滿就叫滿分。我們看自己個人的因緣受,能夠受五戒才能保住人身,其實這五戒持好有很大的功德啊。

  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睦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所以受持五戒現實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途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裡播種啊,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功德利益自然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不殺生佛教這條戒以不殺為本,一切有命者啊,我們都不要去傷害他,他們都想活命啊。沒有一動物他不想活的,他都想活著。所以我們呀不願意去傷害他們,這是從慈悲心出發啊。

  不偷盜。別人的財物不義之財,我們不要去取。不偷盜,而且要行布施,人家看到你就不會害怕。如果一個人呢,經常去拿別人的東西,那麼人家看到呢,就會躲著這個人,害怕他。看見他總會有一種不安全感。如果說你持戒了,人家說這個人呀,信譽非常好、非常可靠。本身我們的行為道德都是一種提升啊,這就是一種布施如果你布施,我們還要勸人家行布施你自己不去傷害人家的財物你不殺生、不害眾生的命,眾生就不害怕這就是持五戒功德,持一條戒有一條戒的功德。一條戒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不邪淫。現在婚姻自由戀愛自由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理想對象。可是這個理想度到底有多高呢?現在的離婚率逐年上升,全世界都是這樣。現在人離婚太草率,離了婚對孩子傷害是很大的。很多人也就將就的過日子,因為考慮到孩子的問題,這是社會問題。很多的居士也有這樣的問題,家庭的問題、男女的問題。五戒的不邪淫就是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你受了五戒那就保險了。丈夫要鼓勵你的妻子趕快去受五戒女士也要鼓勵你的丈夫趕快去受五戒,起碼叫他(她)受不邪淫戒。這是道德的一種規範、一種升華,做人基本的一個倫理。我們是人,有理智,要控制,不能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今天的這樣的感情明天那樣的感情,對社會、對家庭都是一種傷害。學佛的人應該有智慧,不能做這樣錯誤事情,所以不邪淫,一夫一妻地生活

  不妄語。指的是不打大妄語,我們說大妄語不犯,小妄語不斷。我們生活當中,說到做到每一句都說實話,好像有點困難居士們也都害怕。如果是有沒辦法情況下你要好好地多懺悔,實在是慚愧你打妄語了,老講不真實的話。如果三世不打妄語,我們的舌頭就可以舔到我們自己的鼻尖。如果不能,這就說明我們經常打妄語,意思說口業都不清凈。不清凈怎麼辦呢?我們要修行,要修到使他清凈。口業不清凈將來就會有很多果報因果這些道理自然的,比如說口臭說話沒人聽,嘴巴經常爛,這都是報應。或者過去世、或者今世呢,我們盡量說真實話。有的生活里不得已的情況下怎麼辦呢?我們要多多的懺悔

  不飲酒。酒會亂性,喝了的人他沒個譜,做事、說話都靠不牢,這叫酒亂性。這不是酒本身葷和素,不飲酒是因為它亂性,會導致造其他業的緣故。所以佛教說不能飲酒。佛教告訴我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要有智慧,我們才能夠修行。戒則斷煩惱,所以我們要持這五條戒。

  有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會有犯戒的擔憂。事實上,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較少,還是有得渡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懺悔罪過加重,因此沉淪三途惡道。因此,在佛教中,一個破戒的人並非可恥,只要至誠懺悔,仍有重生的希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規。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戒律,是發自內心自我要求,屬於自律。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用。比如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生命的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他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進而不去侵犯別人。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其實,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犯了五戒。比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佔、盜竊、勒索、搶劫、綁票啊是犯了偷盜戒;強奸、嫖妓、拐騙、重婚是犯了邪淫戒;誹謗、背信、偽證、恐嚇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煙酒等,是犯了飲酒戒。由於觸犯了五戒啊,於是身陷圇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手法,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夠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

  佛陀在《菩薩戒本經·觸地持戒品》中開示啊:「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餘; 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 離世速成佛,惟此法為最, 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持戒六波羅蜜之一,戒律三藏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身口意的過失修行必須依循次第: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持戒修行的第一步。佛陀即將入涅槃時,阿難尊者問佛:「當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陀涅槃後,我們應以為師?」佛陀鄭重地告訴出家、在家弟子:「以戒為師!」所以,戒律是一切佛法修行基礎

  大乘小乘、金剛乘的所有修行法門都由戒律這條脊柱來支撐。在這一點上,出家眾和在家眾都一樣,沒有例外,受持戒律幫我們根除昏喑迷惑的習氣清凈心之染污在此基礎之上,所有正面的品質才能夠培養發展,就好大地支撐著所有的高山大海。戒律為我們的日常行為、思想提供了規範和標准,如果能夠戒律清凈生活就會比較祥和平靜。所以持戒也是保持正面情緒和抵抗負面情緒的盾牌。戒律包括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指的是居士五戒沙彌戒、比丘尼戒、比丘戒等。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基本原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別解脫戒最主要的是要戒除十不善業。十不善業之中,殺生、偷盜、邪淫三者屬於身不善業。妄語、離間語、出惡語、歧語四者是語不善業。貪欲、嗔恚、邪見三者為意不善業。我們無論受了什麼戒律誓言啊,都要小謹慎地持守,要像保護眼睛那樣小心翼翼。持戒過程中,如果無意中犯戒,要及時在佛前懺悔,不可過夜。如果沒有佛像佛堂,我們可以在前方虛空中觀師父與十方諸佛菩薩,在他們面前懺悔。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百字明咒或金剛薩埵心咒,我們要用強烈的後悔心去懺悔。同時有勇氣發願,以後要受持戒律清凈

  文章根據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在家居士律儀》開示整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