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的舍利

辟支佛舍利 (arahant bi zhi fo shrine )

uploads/content/2022/may/332ebac5d40bed196a079809504eb335.jpg" />

  佛陀最初之弟子一千兩百五十五位另外還有很多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等,而其中之十位最具代表性一般信眾常以佛陀-十大弟子稱謂。

  根據mayingyan relicsand ven.kondanna(介紹佛陀舍利子與十大弟子舍利的書)所述:

  佛陀十大弟子舍利子其來源就有佛陀舍利子一樣,當神聖佛陀十大弟子神聖身軀火葬後,肉體與血的部份化成灰燼但是骨頭部份則遺留下來舍利子,關於其顏色與形狀在pitaka經典中並無記載。

  據說佛陀十大弟子生前即作了一個關於他們死後要不要遺留下來舍利子的決定,如果死後要留下舍利就會照他們之願望而遺留下來舍利子,不要者也將如他們所願而完全沒有遺留下來舍利子而化為灰燼。佛陀十大弟子據記載並非每一位皆有遺留下來舍利子,在眾多佛陀弟子中以ananda(阿難陀)為例,根據khaggavisanasuta之評論記載,據說阿難陀之骨舍利子於阿難涅盤時其火化後其神韻殊聖雙足盤座而顯於天際,分化為二置於虔誠佛教信眾兩旁,然而vendabba(梵波堤)也如阿難陀一樣的涅盤方式但就是沒有遺留下來舍利子,毫無疑問的如venbakula(薄拘羅)/apadana....等皆如是一般而遺留下來眾所認證之阿羅漢舍利子。

  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舍利

uploads/content/2022/may/f3a80c77640637341b33fd765d02cd96.jpg" />

  文物編號:ar-001

  文物規格:4mm~6mm

  文物形狀:不規則橢圓體狀

  文物顏色:米色(舍利表面具光澤)

  須菩提梵語 subhuti 的音譯,意為“善見”“空生”等含義。他出生於王舍城婆羅門家庭,自幼聰明過人,但性情倔強好嗔。據說他是由山神引導而皈依佛陀的。須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長,他“善解空義,志在空寂”,在佛弟子中號稱“解空第一”。他常把“空理”貫穿於自己的一切言談舉止中。一次,他在羅閱城耆崛中縫補衣服佛陀突然來到該城,當地百姓紛紛前去迎接、禮拜。他本來也想前去迎佛,但就在他將要動身的一霎那,驟然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空理,不應以色身去看待佛陀,真正的禮佛是要明了諸法性空的諦理,而沒有前去迎接。他的這一作法後來得到佛陀的高度讚許,佛陀他是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由於須菩提善解空義,他對一切事物都能不起執著,不起諍訟,胸襟寬廣,豁達自在佛陀因此稱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舍利

uploads/content/2022/may/f873169ff65a994545c9cb6fe7adb420.jpg" />

  文物編號:ar-002

  文物規格:2mm~4mm

  文物形狀:不規則球體狀

  文物顏色:深咖啡黑色(接近黑咖啡色)

  目犍連-神通第一

  目犍連是梵語 mahomaudgalyona 的音譯,又稱“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目連”等名。他出家前與舍利同學婆羅門教,交往甚密,後遇馬勝比丘而一同皈依佛陀。目犍連出家後,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領。他曾以神通力量破了蓮花色女的誘惑,得到了佛陀的極大嘉許。他也因此在佛弟子中得到“神通第一”的稱號。目犍連積極地輔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因此,佛陀稱他與舍利弗為其弟子中的“雙賢”。佛陀曾說:“此二人當於我弟子中最為上首,智慧無量,神足第一。

  目犍連還是佛教里重孝道典範。據《目連救母經》記載,目犍連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生前造大惡業墮入地獄,受大苦難,而求助佛陀佛陀告訴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以百味飲食置盂蘭盆中,供養出家僧眾。目犍連依此而作,終使其母得救。後世依此方法亡靈超度,並形成“盂蘭盆會”節日。千百年來這一節日佛教世俗社會裡盛行不衰,目犍連也因此馳名古今

  阿難尊者-多聞第一(舍利

uploads/content/2022/may/f18668685d141e78c6a79debf4f5baf4.jpg" />

  文物編號:ar-003

  文物規格:3mm~4.5mm

  文物形狀:不規則固體狀

  文物顏色:米牙白色

  阿難陀-多聞第一

  阿難陀為梵語 ananda 的音譯,簡稱難陀,意為“慶喜”“歡喜”。他是提婆達多之弟,甘露飯王之子,是佛陀堂弟。他幼小時就出家之志,曾師事十力迦葉佛陀55歲時,他皈依佛陀。由於他年輕聰明又是佛陀堂弟出家後便被眾弟子推舉為佛陀的侍從(侍者)。他專心侍奉佛陀,形影不離,直至佛陀涅時止,跟隨佛陀前後達25年之久。他長於記憶,凡是佛陀所說教法都能銘記不忘,在佛陀弟子中數他聞法最多,因此而贏得“多聞第一”的稱譽。

  佛陀涅後,迦葉尊者為保存佛法,召集了499名已證得阿羅漢佛弟子結集佛法阿難因未證得聖果被拒絕在外。他為此生大慚愧,便於當夜勇猛精進,終於在一夜之間證得阿羅漢果,加入了結集佛法的隊伍。在結集大會上,阿難出了包括《四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在內的全部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意為佛經)聖典。他對佛陀一生言教的結集和後世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阿難佛弟子中不僅才華出眾,佛學淵博,而且人品也高潔不凡。當他被推為佛陀侍者時,為避免嫌疑,他提出“佛陀的新舊衣服他決不穿”等三個要求,受到佛陀的稱揚。他性情溫和,待人謙和誠懇。在佛弟子中他的人緣最好,尤其是女眾更喜歡與他接近。他曾請示佛陀恩准其姨母波波夫人出家佛教僧團中比丘尼的產生與阿難在佛前奔走呼籲是分不開的。

  王舍城結集後,阿難四處弘法。20年後,他接大迦葉尊者之法,成為僧團的領袖。這時他66歲。當活到120歲時,他目睹人世我執深重,不依佛法行事,佛的大弟子又相繼離去,於是便決意涅。相傳在他即將入滅之時,位於印度恆河兩岸的摩揭陀與毗舍離兩國為爭他的舍利關系驟然變得緊張起來。為了平息這場一觸即發的戰爭阿難利用神通力量恆河上空入滅,將身體化作兩半,分與兩國供奉,一場戰火平息於未燃。阿難臨涅時還為眾生著想,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體現。

  舍利尊者-智慧第一(舍利

uploads/content/2022/may/3d5d56b8b6c99cbd9bcc950bf81e99be.jpg" />

  文物編號:ar-004

  文物規格:3mm~5mm

  文物形狀:不規則圓球體狀

  文物顏色:米牙白色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是梵語sariptra的音譯,又稱舍利子,出生於王舍城附近一個婆羅門家庭父親婆羅門教的大學人。因自幼受家庭熏陶,他對婆羅門教十分精通。長大後他與其親友也就是後來同他一起出家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里傳道授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一次他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遇釋尊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產生了佛教信仰。不久,便率眾弟子皈依佛教舍利弗未出家時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羅門學人,他的出家使當時佛陀的聲望與威德大大增強。舍利皈依佛陀後,“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稱揚。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能淵深廣大而著稱,佛經中稱他“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輔翼聖化,聰明聖眾”,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稱號。

  舍利弗跟隨佛陀達40餘年,輔助佛陀弘法度生,對佛陀教法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他不忍看到恩師佛陀涅,請求先佛入滅,得到了佛陀的允許。入滅時,他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同他的80老母見了最後一面,並為故鄉民眾作了最後一次說法,然後安祥進入涅。他的這一舉動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視人間骨肉親情的。

  阿那律尊者(阿譨樓馱)-天眼第一(舍利

uploads/content/2022/may/117887d828664ca94b7cfa294f87f704.jpg" />

  文物編號:ar-005

  文物形狀:不規則圓球體狀

  文物顏色:米牙白色(舍利表面含淡灰色狀)

  阿那律(阿譨樓馱)-天眼第一

  阿那律是梵語 aniruddha 的音譯,意為“如意”“無貪”“無滅如意”。佛經中常稱“阿樓陀”。他是佛陀堂弟佛陀叔父甘露飯王(即白飯王)的兒子佛陀成道6年回到他的家鄉迦毗羅衛城弘法時,他隨佛陀出家。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著稱。他得到這個神通有一段很不名譽的歷史。有一次,阿那律聽佛陀說法,因疲倦打起瞌睡,佛陀發覺後,嚴厲地批評了他。為此,他深感慚愧發願從此不再睡覺,精進修道。經七日七夜,他的兩眼便熬瞎了。佛陀得知此事,非常憐憫他,就教他修定。他遵照佛的教導,終日不怠,勇猛精進,終於心大開修得天眼通,“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

  阿那律還具有積極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對佛陀說:少欲知足,常行精進,是修道者的必備條件;忘計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應盡的職責。他的言行得到了佛陀的極大贊賞。針對他大乘根機,佛陀還專門為他宣講了大乘經典《八大人覺經》,為他說了大乘行的8件要事。另外,阿那律還參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結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

  那迦犀那尊者(那先比丘)(舍利

uploads/content/2022/may/7cd10a3f32b2e3ff65bd69f69eedd299.jpg" />

  文物編號:ar-006

  文物規格:3mm~7mm

  文物形狀:不規則圓球體狀

  文物顏色:米牙白色

  十八羅漢的第十二位,為梵語 nagasena。意「龍軍」,常稱「那先比丘」。是佛學理論家,二十具足戒,後修證阿羅漢果。那先比丘到古印度西北舍竭國見國王彌蘭陀,應國王的問,以各種比喻廣泛說明人生無常善惡報應佛法,以及佛教修行等問題,所有都載入《那先比丘經》里。是對佛教基本教義的最大闡發。又稱「挖耳羅漢」。

  薄拘羅尊者-壽命第一(舍利

uploads/content/2022/may/aea19e980938033596660276a261fe37.jpg" />

  文物編號:ar-007

  文物規格:3mm~6mm

  文物形狀:不規則固體狀

  文物顏色:米牙黃色

  薄拘羅-壽命第一

  薄拘羅-(巴庫拉)他就是很少說話,只喜歡襌定,所以他被稱為「壽命第一」。而且他也持不殺戒,他戒殺,不殺生在一生當中,他有幾次不死,就是放在盤子裹面也燒不死他(燒他的時候並沒有死),在水裡不死,被煮也煮不死,被一隻很大的魚咬,他也沒有死,大魚把他吃到魚肚裡面,然後又出來所以不死。有五種不死

  這位薄拘羅尊者身體也很少生病,所以除了「壽命第一」以外,他又有一個外號叫做「無病第一」。這個無病,人不生病,表示他修行得很好,因為他經常襌定,身體機器保養得很好,所以他這個....反正就是很少有毛病啦!我很欣賞無病第一,我本來開囗講大話說:來到美國都沒有病;現在呢,也不能開囗講大話了,因為到美國來,六年之中至少也有一次感冒,而且牙齒也崩了一塊。碓然講我認為自己身體健康,但牙齒實在也是一個病。這個弟子很好,知道我牙齒不好,他買了一個自動洗牙機來給我兩位從多倫多搬來溫哥華的,他們買了洗牙機給我我也是每天洗牙,並沒有說沒洗,那個自動洗牙機我兒子拿去洗,他每天跟我搶著一起洗。這位尊者他也不生病的,喜歡襌定的人他會長壽,而且他也不容易生病,因為襌定到最高深的程度的時候,他的人就會轉化成為虛空。因為他的人已經轉化成為虛空了,你想想看,虛空有什麼病?風吹來的時候,就可以穿過他的身體火燒虛空的時候,火自動會熄:水要來虛空也淹不了:拿金屬的東西要來虛空虛空也沒有損害。一個人在襌定之中,經常把身體轉化為虛空,他什麼毛病都沒有。

  能夠襌定的人也就會有煩惱,因為世界上的事情,也影響不了虛空你想想,虛空又有什麼煩惱呢?所以只要人「在襌定中領略到空的道理」,才會得到真正的「無我」,那無我思想一產生出來,才是「真正的襌定」。所以現在呢,能夠得到真正的襌定是,有事也好,沒有事也好,自然能夠得到真正的大智慧自在

  羅侯羅尊者-密行第一(舍利

uploads/content/2022/may/c0030cb8d67a2d2dad4c85fb0b870b47.jpg" />

  文物編號:ar-008

  文物規格:2mm~3.5mm

  文物形狀:不規則固體狀

  文物顏色:牙黃色(舍利子表面點狀帶有灰色

  羅侯羅-密行第一

  羅侯羅尊者,羅是梵語 rahula 的音譯,又譯為“羅侯羅”“羅雲”等名,意譯“覆障”“障月”“執月”等名。他是佛陀的親生兒子其母叫耶輸陀羅。他7歲時隨母見佛,15歲時從舍利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早出現的沙彌。羅羅剛出家時十分頑皮,喜歡妄語,經過佛陀嚴格調教後,善根萌發,痛悔前非,從此嚴持凈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規定僧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嚴格守持,從不放逸違犯。因此在佛弟子中獲得“密行第一”的稱號。他除守戒嚴密外,還具有忍辱的美德。《大智度論》記載說,有一次,他遊方歸來,他的宿舍被別的僧侶侵佔了,衣缽等物全被扔到了門外。按當時佛律,比丘為大,沙彌為小,沙彌不得與比丘同宿一室。因此,他只能另覓住處。當時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廁所里坐禪,忍受著臭氣和雨水的侵襲。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夥歹徒襲擊,他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仍不嗔不怒。羅羅7歲時曾向佛陀遺產佛陀當時答應留給他“七聖財”。這7種財產是:信、精進、戒、慚愧、聞舍、忍辱定慧。綜觀羅羅的一生,他嚴持凈戒、忍辱精進,應該說完全繼承了佛陀留下的這份遺產,沒有辜負佛陀的期望。

  富樓那尊者-說法第一(舍利

uploads/content/2022/may/27799de3947057c2f390ffded5ce7814.jpg" />

  文物編號:ar-009

  文物規格:3mm~3.5mm

  文物形狀:規則圓球固體形狀

  文物顏色:淡黃咖啡色(舍利子表麵灰色點狀特徵)

  富樓那-說法第一

  富樓那是梵語 purnamaitrayaniputra 的音譯,意譯“滿願”“滿祝”等。他出生於迦毗羅衛城一個婆羅門長老家中,與佛陀同日而生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他從佛陀出家他在佛弟子中以“說法第一”著稱。他得此稱號,主要是因為他擅長說法。據記載,他說法時,“先以辯才唱發妙言,使眾生歡喜;次以苦楚之言,使聞者結解”。可見,他說法採用的是層層深入、循循善誘的方法。富樓那還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師。為了傳播佛法,讓眾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艱辛,甚至不惜生命,東奔西走,廣播法雨,使無數眾生迷途知返,棄暗投明。當時印度西部有個偏僻的“輸盧那國”,那裡文化落後,人性暴戾,佛法沒有傳入,是難以弘法的地方。富樓那為了拯救那裡的愚頑眾生,知難而進,請示佛陀准許他去那裡弘法。須菩提尊者對他進行了一番考驗,知道他確有為法忘軀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請示。臨行之時佛陀還專門為他送行。富樓那去到該國收了500名弟子,並建了500座僧伽藍(廟宇),獲得了布教的成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