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oads/content/2022/may/b928150241e82654b6944dc016860c0a.jpg" /> 何謂“佛
指骨舍利”? 相傳二千
五百年前,
釋迦牟尼在拘屍那揭城郊娑羅
樹下圓寂,
遺體火化後共得8萬4千顆
真身舍利,其中19份傳入
中土,並在東漢桓帝的資助下,在全國設立19座設立
寶塔,其中最早設立的
阿育王寺,
也就是現今的
法門寺內,則存有4枚佛
指骨舍利。 由於在歷史上,曾經先後有四位
皇帝發動過毀佛、滅佛的事件,分別是韓愈諫佛骨之前的
北魏太
武帝、北周
武帝,和韓愈諫迎佛骨之後的唐
武帝、後周世宗,史稱“三武一宗”,因此在
中國的佛骨
舍利在當時也
大部分遭到毀壞。不過為了避免佛
指骨舍利遭到損毀,不少
僧尼則是製作彷彿祖
真身靈骨製造附屬品,
也就是所的“隱骨”。 1987年
法門寺重建時,工程
人員才從傾倒的
寺廟底下,
發現法門寺塔基
地宮遺址,並在遺址中找到4枚佛
指骨舍利,4枚佛指
舍利,除第三個
發現的靈骨微黃,質地似骨以外,其餘特一、二、四號三枚質地均類似白玉,根據
地宮志文碑稱之為“影骨”,
也就是彷彿祖
真身靈骨而造的附屬品。不過在
佛教界來看,影骨也是聖骨,同是佛的
真身舍利。
中國陜西
法門寺
地宮發現的佛指
舍利,其
中有釋迦牟尼佛的
真身舍利“靈骨”一枚,同時出土的還有三枚“影骨”。
真身舍利為
釋迦牟尼佛的一節中
指骨。這枚
指骨舍利在唐人和後代
文獻中有“佛骨”、“佛
指骨”、“
真身”、“金骨”等不同稱謂,但所指相同。 佛指
舍利的形制,唐道宣《集神州
三寶感通錄》記載為:“其
舍利,開頭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空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凈。”《大唐咸通啟送岐陽
真身文志》載:“長
一寸二分,上齊下折,
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
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形狀與道宣《感通錄》和《志文碑》所記吻合。 另三枚為影骨。影骨即靈骨之影應、應現,以證示靈骨之
不滅。
佛教界認為,影骨與靈骨是不一不異的
關系,趙朴初先生讚頌說:“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 佛指
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第一重寶函為鐵質,出土時已銹跡斑斑,呈深褐色。當初此重鐵函之外,還曾
包裹著一層絲綢織物,因
年代久遠而朽壞殆盡,僅可從殘片中識別出它原來的材質和紋樣。第二重寶函緊套在第一重寶函之內
的是一個精美的銀質鎏金函,函身雕鑿有45尊
造像。第三重寶函是一銀包角雕花
檀香木函。第四重寶函是一副水晶槨。槨頂嵌有黃、藍寶石各
一顆。在槨蓋上雕著
觀音菩薩坐像。第五重寶函
是一個壺門座玉棺。棺蓋雕刻
普賢菩薩像。玉棺
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內供奉的
舍利是
釋迦牟尼佛
真身靈骨,為
左手中指。指節顏色微黃,有裂紋和
斑點。據發掘者介紹,剛剛出土時,靈骨因在液體中浸泡千年而使骨質松軟,而且還有白色小黴點附在靈骨之上。 陝西
法門寺中的佛指
舍利共有四枚,三枚影骨、一枚靈骨。靈骨指
佛陀真身舍利;
中國佛教歷經三武一
宗法難,古代
高僧大德乃彷彿陀
真身靈骨精造三枚「影骨
舍利」,此為
古人保護
真身靈骨的良苦
用心。影骨即靈骨之影應、應現,以證示靈骨之
不滅。
佛教界認為,影骨與靈骨是不一不異的
關系,趙朴初先生讚頌說:“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 最外層
是一個長、寬、高各30厘米的銀棱盝頂黑漆寶函。所謂盝頂,就是函蓋上棱成斜面的函。
它是用極珍貴的
檀香木製成,用雕花銀條棱邊。發掘時,此函已嚴重朽壞。 銀棱
檀香木函內
是一個略小的鎏金盝頂四
天王寶函,用一條約50毫米寬的絳黃色的綢帶十字交叉緊緊捆紮。頂面鏨兩條行龍,首尾相對,四周襯以流雲紋;每側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卷草。
寶珠頂單檐四門純
金塔,高105毫米,塔頂飛檐高翹,彩光閃爍,金磚金瓦層層如真。塔身四壁刻滿紋飾,並有四扇小
金門。 此枚玉質
舍利被供奉
在一套八重寶函之內,最接近佛指的一重為一座小
金塔,塔內
有一金托,托上立一銀柱,佛指
舍利便套立
在這根銀柱上。 鐵函內置一木盒,木質
大部腐爛,被紅黃二色泥土緊緊固定於函中,盒下為糊狀物,檢驗
不清,啟開木盒,盒內是彩絹,整整九層,層層花色各異。當取開最後一層彩絹時,
發現鎏金雙鳳紋銀棺。 整個小銀槨置於一座雕花的金棺床上。棺床壺門座形,前後分別有五座
月亮門(門形似月),左右兩側是雕花帝帷。第二枚
舍利就置於鎏
金銀棺內。 45尊
造像盝頂銀函。內有兩枚碩大的水晶隨球,大的重196克,徑52毫米;小的重79克,徑39毫米。 45尊
造像盝頂銀函內置銀包角
檀香木函,
檀香木質,木質尚好。函頂、函身均
包裹銀雕花包角,以平雕加彩繪手法雕滿各種花卉。上系銀鎖、
鑰匙一副。銀包角木函內置嵌寶石水晶槨子。槨子系水晶石造,透明通亮。槨蓋上鑲嵌黃、藍寶石各一,體積碩大,眩耀奪目。槨蓋雕
觀世音菩薩及寶瓶插花,槨身四面皆雕
文殊菩薩坐像及
蓮座、花鳥。 經專家鑒定第三枚佛骨為
釋迦牟尼佛
真身指骨舍利。這枚
舍利是當
今世界上獨一無二、
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 銅塔內,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棺蓋為半弧形,前寬後窄,前檐探出較多。棺體前高寬,後矮窄。棺蓋長8.2厘米,高6.4厘米,前檔寬5.4厘米,後檔寬4.2厘米。前檔板上刻著
兩位坐佛
弟子,兩側壁各鏨出兩只迦陵頻伽神鳥。棺體下有兩層台座,上層台座四周鏨出一圈仰蓮瓣,下層四周鏤空成壺門。 當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被啟開後,第四枚佛指
舍利出現了。專家命名為“特級四號”四枚佛指
舍利,除第三枚靈骨微黃,質地似骨以外,其餘一、二、四號三枚,質地均類似白玉,按
地宮《志文碑》稱之為怟“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