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精進對治懈怠

  釋迦佛和彌勒佛他倆是同修,曾經一起修行過,他倆最大的差距為什麼一個釋迦佛,一個彌勒佛,相差五十六億七千多萬年成佛,就是因為精進度不到,你要是不精進,即使是行了善那也很難成熟

  沒有不一樣的變化,就沒有不一樣的提高,這個不一樣的變化怎麼知道的,你自己認知的,自己認知到的。你自己的「心」認知你自己境界當你自己的「心」處於混沌狀態,什麼也不知道,說明你處於混沌狀態,它叫「昏沉」。「昏沉」是愚痴之因,「昏沉」可以什麼也不想。

  進入相當禪定功夫以後,進入空性狀態也可以什麼也不想。但是這兩種什麼也不想完全不一樣。「昏沉」的什麼也不想,就像一個人睡著一樣,一個人讓車撞了昏迷了一樣,一個人臨死的時候,四大分離一樣。只是處於一種昏沉狀態,就等於說他那「心識」是暫時的停滅。「心識」捕捉不到境界了,他屬於昏沉,那不是修行功夫,他那時候可以沒有東西什麼也沒了。修行功夫是什麼意思呢?進入甚深禪定以後,粗的「心識」停滅,細的「心識」入定,這時候你的細「心識」是有覺知的,你的「心識」是知道的,有的他會出現很多境界,這種境界你怎麼認知」他,這都修行過程當中必然的一種過程。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就不會有提高,沒有提高怎麼能有成就?

  我們念佛的,臨終阿彌陀佛來接,那個時候就有很大的「心識」變化,這個在《彌陀經》、《無量壽經》上都有很詳細的講解,在其它經上我們可以有一些補充,比方說三昧地王經》,比方說阿難陀入胎經》。講到「心識」的變化,「心識」的變化它可以不通過自己的身體表現,就是外相看不出來。但是你那個「心識」裡面是有變化的,這種變化只有你自己知道,對了錯了你自己知道。

  如果你從開始學佛的時候,就給自己「灌輸」一個「思維」,什麼「思維」呢?我啥都不想,好了,你啥都不想,當你進入昏沉的時候,你啥都不想,就一直昏沉下去。釋迦有一句話:「如河蚌一樣,昏睡千年」。河蚌是很愚痴的。我們這種處於昏沉階段,再不去分辨,不去提高,明晰自己的知覺力、判斷力。那最終得的是什麼結果呢?是昏沉之果!象河蚌一樣的果報

  還有一種呢,是進入定境,進入「甚深」的「禪定」,心的感知是一片光明,是沒有分別的感知。和你啥也不知道完全不一樣。「當你心的感知是非常晴朗,沒有分別的時候,這是正確修行方法修行過程當中的一種正確認知」。

  所以我們很多高僧大德說過:啥也不要想,「高僧大德也不要想,他處於一種無念的自性光明狀態」。我們啥也不想處於昏沉迷糊狀態!愚痴狀態!比方說有人讓你修個法,他說這是佛法,你什麼也不想,你怎麼知道它是不是佛法呢?怎麼知道它是佛法當中的大乘小乘呢?怎麼知道它是適合你不適合你呢?怎麼知道在修學過程當中出現的一切一切是否正確呢?怎麼去超越它呢?這些通通來自於擇法眼的抉擇。

  所以,佛法講到修行的時候,必須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支分,叫「抉擇分」,就是分辨分辨,辨正邪!辯真假!去虛妄!存真去妄嗎,這個就叫「抉擇分」。再就是一個「證分」,當你把這些不對的全部排除了,最終抓到的是對的。好了,純熟它。把它修持純熟,純熟到什麼程度?比方說:「以空性作為觀修對境,當你以空性作為觀修對境純熟的情況下,實際上就是你的心和空性一致了,一致到什麼程度?一致到沒有距離了,空性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空性,一下子就證空了」。證空是這么證的,是用「空性的理論,熏染你那顆心,讓你的心證空性」,它是這么來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