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第三次迎奉佛骨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往四川。天寶十五年太子李亨在甘肅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是為肅宗。   肅宗朝正值“安史之亂”,國無寧日,民不聊生。前代的睿宗、玄宗二帝登基後,為進一步恢復和鞏固李唐王朝的統治,揚道抑佛。肅宗登基於烽煙未息之際,他迫切地希望平定戰亂,正是出於這種原因,為了以確保李唐王朝的穩固統治,他也自然求助於盛行於世的佛法。   天寶十四年七月,肅宗即位以後,詔改扶風為鳳翔郡。次年二月,肅宗巡幸鳳翔郡。至收復兩京,又自鳳翔還京。扶風一帶曾經是肅宗最困難時期的大本營,法門寺近在咫尺,這使得即使在戰亂的歲月中肅宗也有機會去了釋迦文佛的靈跡,以及“三十年一開”的傳說。時值國家多事之秋,乞求神佛庇佑幾乎成了亂世天子與群臣唯一的精神支柱。在這種風雨飄搖的環境下,這種方法也不失是增強民眾凝聚力的一種策略。   肅宗先遣使去向“開元大士”之一的不空求“秘密法”。至德二年(757)官軍收復兩京,肅宗回到長安,謝祭宗祖之際,談及佛法神功,不可磨滅,不空率眾佛門弟子更相附會,於是退敵之功一大半歸之於佛祖的庇佑。上元二年(761)仲春肅宗染病卧床不起,皇後為之刺血寫經,以求佛祖保佑肅宗早日康復。同年九月,由於肅宗的病情尚未好轉,文武百官於佛寺齋僧。   在這樣的情況下,法門寺佛骨舍利的迎奉,被提到了朝庭議事日程上來了。關於肅宗迎佛骨的情況,唐代宗大曆十三年(778)所立的《寶塔銘並序》記載:上元初五月十日,肅宗宗下敕令僧法澄,中使宗合禮,府尹崔光遠往法門寺開啟塔下地宮,迎請佛舍利入皇宮內道場供養。肅宗親虔誠禮拜。佛舍利在宮內供奉60餘天後,送回法門寺。肅宗並賜瑟瑟像一鋪,金銀器具若干,並剪下頭發與玉簡及瑟瑟數珠等串成一索,及金襴袈裟一付,沉、檀等各種香料300兩一並供入地宮。   這是唐肅宗一生最大的事佛活動。這次迎奉佛骨,由於時逢戰亂,大唐國力已非昔日可比,朝庭用度日漸緊張,迎奉的規模比高宗、武後都小,從碑記中看不出大事張揚的現象,所賜之物也不能與高宗、武後兩朝相比,而且持續的時間也短。雖未明載何時送佛骨還法門寺,但從字裡行間可以估計,大約在七月初就宣告結束了,總共歷時兩個月左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