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北宋楊傑居士《凈土十疑論》之序文

  【凈土十疑論】北宋楊傑居士凈土十疑論》之序文

  這篇序文我們看過,我們下面來看宋朝無為子所寫的序文。

  《凈土十疑論》序,宋朝無為子楊傑述。請看第一行: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凈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為諸業縛矣。其凈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眾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這一段楊傑居士這樣簡單句話,就將我們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作一個較量。我們娑婆世界是個污穢的國土,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國土;我們娑婆具足了種種痛苦,西方極樂世界安養無苦。這樣請問大家:你還要繼續留在這娑婆世界,或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不對?對。

  好,下面這一段:

  【阿彌陀佛,凈土攝受之主也;釋迦如來,指導凈土之師也;觀音、勢至助佛揚化者也。是以如來一代教典,處處叮嚀勸往生也,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乘大願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濟度為佛事。】

  這幾句話居士實在寫得太好了!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乘什麼船?大願船。那個「願」加一「大」,就是究竟圓滿。佛菩薩都是乘著他所發願的願力,在生死海當中度。我們這種苦難眾生,所以不著此岸,他不會永遠住在娑婆人間也不會永遠留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停留在生死大海當中。都永永遠遠在做什麼事情?唯以濟度為佛事。就是佛菩薩都是在做救度眾生事情,救度眾生事情叫做佛事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看我們得度的因緣成熟,就倒駕慈航來接引我們,度化我們。無論哪一個世界眾生需要佛菩薩的救度,他就化身到那個世界去度化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佛菩薩就是這樣。

  那麼在座諸位!我們念佛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要度眾生,對不對啊?對。不是說我念佛回去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都逍遙自在自在逍遙,不管眾生的死活,不是這樣。我們學佛念佛的人,基本上念佛初心是為了要度眾生。可是我們現在娑婆因地,我們沒有慈悲也沒智慧也沒神通也沒有道力,要如何度眾生呢?所以要趕緊回歸極樂世界成就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無量的道力,才有辦法眾生。對不對啊?對。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念佛都是依佛願、佛力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在西方極樂世界倒駕慈航,來娑婆世界,乃至十方無佛的世界去廣度苦難眾生。所以每一念的念佛,也一樣是菩提心,也一樣慈悲心,只不過我們能往生,以及在西方極樂世界倒駕慈航,這個往相與還相都是仰仗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力。是不是啊?是。

  這條路是我們末法時代煩惱厚重的眾生,絕對有辦法走,走得到的,修得成的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繼續看下面:

  【是故《阿彌陀經》雲:若有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又《經》雲,《經》就是《大經》,下面要說的就是《大經》的二十願:

  【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所以祇洹精舍無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凈土想。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凈土念念彌陀。吾以是觀之:

  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能一故;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

  雖有眾善,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迴向願心者,則不得上上品生矣。】

  最後說這個誠信心,就是《觀經》所說三心的第一至誠心。無深心,這個深心第二深心。第三就是迴向願心,沒這三心就無法上品上生矣。

  其實《觀經》所說的這三心,是貫穿九品的任何一品,不只是上品上生而已。那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是沒有三心的體悟,沒有三心的體會,法然上人《文鈔》開示說:只要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具足三心,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繼續看下面

  【噫!彌陀甚易持,凈土甚易往,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夫造惡業入苦趣,念彌陀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這兩行楊居士實在開示的太好,阿彌陀佛名號很容易持念,西方凈土很容易怎樣?往生你看,這裡也寫甚易往,很容易往生。但是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佛嘆奈何。眾生不念佛,不去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很無奈啊!

  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很容易去,也是你自己要肯去;南無阿彌陀佛很容易念,也是你自己要肯念。

  繼續看下面:

  「晉朝慧遠法師博通教乘,出稱夙德,嘗與耶舍尊者、劉遺民諸英豪等結白蓮社於廬山,蓋致精誠於此爾。其後七百年,梁、周、隋、唐至於國朝,僧俗修持,獲感應者非一,咸見於凈土傳記,豈誣也哉?」

  從東晉的慧遠大師,我們中國凈土初祖,一直到現在,這楊居士宋朝,一直到我們現在民國,不論出家在家,念佛得到感應的很多很多。在《凈土聖賢錄》裡面記載有千多個公案,無論出家在家。所以在此居士說豈誣也哉,這個誣就是欺騙,哪裡說這是欺騙人的呢?都是實在的。

  下面講:

  【然贊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天台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最為首冠。援引聖言,開決群惑,萬年闇室,日至而頓有餘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自力。非法藏後身,不能至於是也。】

  這當然是楊居士智者大師的肯定與讚歎,將智者大師看成是阿彌陀佛的後身,所以法藏後身

  祖師大德不論出家在家,大家都是互相褒獎,互相讚歎。所以佛法要興就要僧贊僧,出家人讚歎出家人,在家人讚歎出家人,出家人讚歎在家人,在家人讚歎在家人,這樣大家四眾弟子互相肯定,互相褒獎,互相讚歎,佛法就會興。不要互相毀謗,互相鬥爭,這樣佛法就會敗。

  我們在此看到楊居士智者大師的肯定與讚歎,讓我們能作個很好的學習模範。我們不論對出家,對在家,都對他褒獎、讚歎,佛法自然會為眾生帶來信心。沒有學佛的人,他自然會知道三寶門中是一片的祥和,人家就較喜愛入佛門學佛修行

  好!繼續看最後兩行:

  「傑頃於都下,嘗獲斯文,讀示所知,無不生信。自遭酷罰,感悟益深,將廣其傳,因為序引,熙寧九年仲秋述。」

  楊傑居士他說沒多久,這個頃就是沒多久之前,在都下這個地方得到《凈土十疑論》,智者大師著作。他讀了很歡喜心,所以就告訴人家研究讀誦,每一個被他所告知的人,看到這篇《凈土十疑論》的著作,沒有一個不產生信心的。

  楊傑居士他感嘆自己遭受酷罰,對人生的感悟體會很深,因此要流傳《凈土十疑論》,才會寫一篇序文。寫的時間是在熙寧九年,仲秋就是農歷的八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