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父母們請看過來,教子良方大揭秘

  一個孩子來到世間人生路上遇到的第一位老師其實是父母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包括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為人處事在內的人格品性的教育。之後的學校教育雖然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卻基本還是講「術」,而不是講「道「。

  但隨著孩子生理心理成熟他對生命未知領域的探索慾望也會越來越強烈,這時候如果靈性層面沒有得到及時開發與引導,很容易精神壓抑而出現問題。現在的孩子,患躁鬱症和抑鬱症的並不鮮見。

  對年輕人的教育,重點還是應該放在「人」字上,而不是考試和分數上。因為往往你忽略什麼就會發生什麼,哪裡有缺陷哪裡就會呈現出相應的後果。

  所以,除了父母學校孩子還需要「聖賢」——傳統文化佛教文化的補充。也就是他還需要具備對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認知

  古代的教育就是聖賢教育,將文以載道作為價值尺度,將仁愛孝悌、重義輕利等作為理想人格尤其是佛教傳入後,上至帝王貴胄下至平民百姓自然地將佛教智慧作為人生修養生命追求。

  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生命觀。讓每個人尤其是孩子覺悟自己的佛性,致力於身口意的凈化,提升並最終圓滿自己的人生這是佛教價值所在。有了佛教修養智慧,人的精神面貌、行為准則、理想追求,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良性的改變,他的生活、學習、工作自然納入正軌,無論在什麼崗位、處何種身份都會煥發出光輝。

  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今天我們要說:「以佛為鏡,可以正身心。」佛教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現在很多的教育者也已經關注到這一點,開始用佛教智慧去解決學生的成長煩惱、師生的溝通交流乃至校園的暴力衝突等問題。

  這個時代競爭、講成王敗寇,人們都把全副精力集中在了一個「利」字上。其實在別人爭奪的時候,你能忍、能定、能讓,那麼,別人爭的是「利」,你養的是「德」。一個有德的人會變得厚重,越厚重越成其智慧——也就越能成就大器

  既讓孩子學習世間知識,又使他保持心靈的純然清潔,這是擺在孩子父母面前共同的修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的孩子有智、有德、有仁、有義,就是跟聖賢站在了一個隊伍里,這應該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欣慰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