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念觀世音菩薩,能滅生老病死的苦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人生有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就是苦中之苦,既沒有錢,又沒有飯吃,又沒有房子住,想找工作也找不著你說這是不是苦?真是苦中之苦!這叫貧窮困苦。這苦中之苦是不容易受的。

  那麼有錢的人沒有苦了?

  有錢的人更大!怎麼說富貴又有富貴的苦呢?有錢了,一天到晚要算:我這個錢放到銀行里去,我那一筆錢拿出來做生意,我那一筆錢去做什麼……。一天到晚來算錢,算得把頭發也白了,牙也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聾了,這時候還沒有算完。

  沒算完你說怎麼樣啊?問題就來了。因為太有錢了,一天到晚都在算錢,算來算去,算得慢藏誨盜,就被土匪知道了。晚間把門給撬開來,把夾萬(廣東話,「保險櫃」的意思)也給打開了,所有的積蓄就都給搶去,一掃而光!這叫壞苦。

  這壞苦比那貧窮困苦更厲害,因為貧窮的人,他一天到晚受苦都受慣了,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個富貴忽然壞了,這種苦來了,就受不了了,這時候最苦了。尤其年老了,錢也沒有了,一切一切都不如意這叫壞苦。

  這么說,那也不也不的人,就沒有苦了吧?這個人也有苦的。什麼苦呢?就有行苦──他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雖然沒有貧窮的苦苦,又沒有富貴的壞苦,但是有行苦。這是三苦。

  又有「八苦」,這三苦已經不少了,再加上八苦,更多了。其實八苦還不多,這個「苦」不止八苦,簡直是千苦萬苦,萬萬千千數不過來那麼多的苦。

  最苦的是什麼呢?做人就是最苦了,做畜生都比做人快樂得多。做佛就沒有苦了。那個畜生它也不憂吃的,也不憂穿的,也不憂住的,它有天然的生活條件,沒有憂愁你說是不是?唯獨就是做人,這苦處太多了!做什麼才不苦呢?

  現在我們不說千苦萬苦那麼多的苦,不講有八萬四千種苦,現在就單單講這「八苦」。

  八苦是什麼呢?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種。

  這八種苦,你說是什麼最苦的?就是生苦;若沒有生,這些苦都沒有了。生怎麼樣苦法?我知道你是不記得了,我知道你是忘了生苦了,所以現在我告訴你。

  怎麼生的呢?

  這個生,因為父精母血結成到一起,又有中陰身來投胎而有的。在母親肚裡的時候,第一個禮拜和第二、第三、第四個禮拜都不覺得怎麼樣,等到第七個禮拜以後,就有了知覺。

  這時候,若母親吃涼的東西,你就好像住在冰山裡頭一個樣,覺得很不舒服;若母親吃熱的東西,那時又好像在火湯里似的,燙得不得了。這是母親腹里,就有這個冷熱的苦。

  還有,母親若是彎著腰時,胎兒就好像一下子被泰山壓頂,壓得那麼不舒服;如果這個母親扠著腰時,也覺得非常不舒服

  等到生的時候,那是最苦了。在出生的時候,好像兩個山夾到一起,這叫夾山地獄,受這種的苦。

  所以每個小孩子一出世就喊起來了,他喊什麼?「苦呀!苦呀!苦呀!」他就喊苦了。他那個「哭」,其實就是從「苦」那兒來的。生的時候,就好像生龜脫殼──像活龜脫殼那麼痛苦。可是一長大就忘了這種生的苦,接著就長大,不知不覺也就老了。

  老的時候,苦也很厲害的。怎麼?老得耳朵也聾了,人家罵你也不知道;眼睛也花了,看什麼也看不清楚了。這是耳朵、眼睛首先不幫你的忙。舌頭雖然不掉,可是牙掉了舌頭為什麼不掉呢?它因為軟,所以不掉。

  我以前遇到八九十歲的老人,我都問他說:「你牙怎麼掉啦?你遇著過掉舌頭的人沒有?」他說:「沒有啊!你遇著過嗎?」「我更沒有遇著過!你這么大年紀尚且都沒有遇著舌頭的人,我年紀比你輕又怎麼會遇著這么奇怪的事情?你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掉舌頭都有人掉牙?」他問:「這什麼道理呢?」我說:「因為牙太硬了,所以它就掉了;舌頭為什麼不掉?它軟,所以才不掉。你這么大年紀啦,以後也不要硬了!你若硬,也好像那個牙會掉的,要學著軟一點!」

  這牙掉有什麼苦呢?當然吃東西就不香了,吃什麼也沒滋味了。你看人家吃得那麼樣有味道,到自己的口裡,嚼也嚼不動,咬也咬不動,整個吞到肚裡又不消化,你說這苦不苦?

  那時候,面也生了很多皺紋,頭發也都白了,所謂「雞皮鶴髮」,那個麵皮就好像雞皮疙瘩似的非常粗。這個「鶴髮」,是白頭發。這個講法,在美國就不適宜;怎麼不適宜?因為西方人,小孩子一出生頭發就有白的,那不是老得白的,而是很年輕時也有頭發,不過這又當別論。

  那麼老的白發是由頭發變成白,黑頭發可以變白的,可是白頭發就不能變黑了;不過有的時候,也可以的。我告訴你們,我這個頭發在香港時,完全都白了。為什麼?因為我造廟,修了三個寺廟修得費心費神,把頭發也都白了。以後自己一看:「不得了了!我再不用這么多心了。」於是把什麼都放下,以後它又黑了。所以什麼事都是有一定的。現在你們看我這個頭,只有很少的白頭發,不是太多

  這個老苦也是不容易受的,你若不相信,可以試一試。等你老的時候,就知道其中味道了。你不妨活個七八十歲,或八九十歲,甚至一百多歲,那時候你吃東西不香了,你就知道:「以前有個法師講老苦是很苦的,我不相信,現在我才知道是真實不虛的。」可是那時候你想要修道也晚了,來不及了。

  最平等的就是「病苦」。無論誰都會有病,沒有大病就有小病。有病,頭痛就頭不舒服,腳痛就腳不舒服身上痛就身不舒服了。

  病有很多種,好像有胃病,吃東西就不香了;若有肺病,就總咳嗽。總而言之,心、肝、脾、肺、腎,你有了病,這也是一苦的。

  最苦的還有什麼呢?

  死苦。死,是最苦的。那麼說:「死苦,我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我想先知道!」那你就先試一試,先死一次看看。可是沒有人保險你再活的,所以這一試,也不可以試的。那麼死是容易,死後到什麼地方去?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死後,是墮地獄?還是做畜生?是去做人?這個沒有人能保險的。

  總之,這生、老、病、死都是苦的。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家?

  也就因為覺得這生、老、病、死苦,是一件不容易受的事情

  他在十九歲的時候,有一天出去遊玩,先到東門,看見一個婦人在那兒生小孩子,就問隨從的人:「這是一個什麼事情?」隨從說:「這是生小孩子!」太子看見不但小孩子哭,婦人痛苦得不得了;他不高興了,就回到宮里去。

  第二天又到南門,看見一個老年人,頭發也白了,眼睛也花了,腰也彎了,腿也邁不動步了,老得不得了。他就問隨從:「這是個什麼人?怎麼這樣子呢?」隨從說:「這個人因為年紀太大,所以老得這個樣子!」太子也不看別的地方了,就回到皇宮。

  第三天又到西門,看見一個有病的人,於是他不高興就回去了。第四天到北門去遊玩,就看見一個死人,他又問隨從:「這是怎麼一回事?」隨從說:「這個人死了!」他就非常憂鬱。在這四門,看見「生、老、病、死」四種苦,他又想要回皇宮去。正在這個時候,出現一個沙門,就是出家人

  太子又問隨從:「這個人是做什麼的?」

  隨從就問這沙門:「你是做什麼的?」

  沙門說:「我是個出家人,是修佛道的,要遠離生、老、病、死苦。」

  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還沒有成佛呢!一聽他說修道要遠離生、老、病、死苦,於是又問這位沙門:「我也可以照你這樣來修道嗎?」

  沙門說:「誰都可以的。誰修道,都可以遠離生、老、病、死苦。」

  於是太子回到宮里之後,晚間就和他的隨從車匿(就是優波離尊者)一起逃出皇宮,就出家去了

  釋迦牟尼佛就因為覺得這個人生充滿生老病死苦,沒有什麼意思,生不知從何處而來?死不知到什麼地方去?所以就發心出家,要修道了這個生死。他到了雪山,在那兒坐了六年,就因為想避免這生、老、病、死苦。

  我們人,誰都有「生」,任何人也都不能逃避這個「死」。人人將來都會死的,可是有的就是善終,有的就是不善終,種種的死法不同。有的病死,有的餓死,有的累死的──做工做得太多了,總也不得休息。

  或者和人打架打死了,或者去作戰陣亡了。有的又被車撞死,有的又被山滾下來的石頭砸死,有的又是誤服毒藥毒死了。誤服,就是自己也不知道是毒藥,錯吃了毒藥就死了有的是故意吃毒藥去死的,有的自殺而死有的是不想死就死了,有的想死的又不死你看這一個「死」,就有種種的分別──死法不同,將來受的果報也不同。

  怎麼不同法呢?

  譬如這橫死的人,就是或者被車撞死,或被水淹死,或被火燒死,或在無意之中發生一個意外死了。屬於這一些橫死的鬼魂閻羅王不管,鬼也不管。那麼說這是自由啦?雖然說自由,可是卻是個自由鬼,並不是自由人。人自由,有的時候也不守規矩,何況鬼呢!鬼自由了,也會不守規矩的。

  這橫死的人,他又會抓替死鬼。譬如在馬路上被車撞死的,這個地方在三年之內,會再撞死人。為什麼?因為那個橫死鬼總在那兒等著,他一定要再抓住旁人撞死,他才可以托生去;如果他不抓一個替死鬼的話,他永遠在那兒也不能投生。

  若是自殺吃毒藥而毒死的人,到地獄後,所受那種的刑罰也很痛苦的。什麼刑罰呢?要喝那種用火燒化了的鐵汁,往他肚裡灌,把內里這個肚腸都燙壞了,燙壞就死了。但是在地獄有一種巧風,這種風一吹,他又活了;活了,再喝這種鐵汁,然後又被燙死,死了被巧風一吹又活了。在地獄裡頭,一天到晚都是受這種的刑罰很難受的。

  說起來,這死太多了,這個受的苦,說也說不完的。可是你若能念觀世音菩薩,「以漸悉令滅」:就會一點一點地把生、老、病、死這種種的苦,就都沒有了。生老病死這是四苦,再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怎麼叫「愛別離苦」?

  愛,是人人都知道的,有的愛財,有的就愛色,有的就愛名。愛財的人,和「利」離開了,這也是愛別離苦。譬如這一個人有很多錢,做很大的生意都是賺錢;可是現在他生意失敗了,把所有的錢都賠沒有了,這個錢和他離別了。他不想離開財,不想沒有錢,可是錢沒有了,這是愛別離苦

  愛色,「色」就是男女的問題。男人女人的色,女人男人的色,互相愛;可是因為前生種的因果不好,所以這個愛不能久遠,在某一種情形之下,從中間就要分離了。在離開的時候,若沒有真正地愛,離開也不要緊;若執著這種的愛情,那麼離開了這是非常痛苦的。這是愛色的愛別離苦

  還有愛名的愛別離苦,這個名怎麼會又有別離呢?有人這么說:「名譽者,人之第二生命也。」認為這個好的名譽,就是人的第二條生命。可是這第二條生命,有的時候名譽就掃地了,就是沒有名譽了,把名譽毀壞了。因為本他不想失去名譽,可是沒有法子,一時做錯事,把名譽給沒有了,這也是和「名」有一愛別離苦

  這「愛別離苦」的例子非常之多。譬如夫婦沒有分離,這就沒有愛別離苦吧?可是生了個小孩子,這小孩長得美貌、又聰明,真是視如寶珠。可是這個寶珠──這小孩子忽然間死了!這時候,痛哭流涕的,這真難過。這也是愛別離苦

  或者有人對父母很孝養、很愛敬,本來不想父母離開自己,可是父母死了,這也叫愛別離苦

  或者環境也好,父母妻兒一切一切都好,可是也是忽然間就沒有了,這也是愛別離苦

  乃至於兄弟朋友之間,都有這種情形,本來不想和他離開,卻要離開了這都愛別離苦

  有的人執著這種的愛情,沒有苦他自己找著來苦。好像男女結婚了,這個男人,一天到晚憂愁得不得了,怕他的太太會另外去找其他的男人,這不是沒有苦找著來苦嗎?也有女人結婚之後,大概她的丈夫得很英俊,一天到晚什麼也不想,就怕她這個英俊的丈夫再有其他的女朋友,擔心得不得了,愁悶得不得了!你說這是不是愚痴?

  還有,有的對人不生一種愛心,可是卻愛狗,看狗等於他的生命一樣;有的愛貓,看貓好像他生命一樣。乃至於對一切的畜生或一切的物質,都生出一種愛心。這種愛心一生出來怎麼樣呢?也就很巧妙的,愛這只狗,這只也就死了;愛這只貓,這只也就丟了。這時候,好像把「生命」都丟了,為這貓狗左哭一場,右哭一場,這也是一種愛別離苦

  總而言之,你對任何的事物看不破、放不下,及至有某種特殊的情形要分離的時候,令你得不到所願意得的,就覺得非常之苦這都愛別離苦

  既然知道愛別離苦就不要再執著這個愛。不要把愛只放到一個人身上,應該放到整個眾生身上,行菩薩道來救度一切眾生。為眾人作著想,不為自己作著想,那你就會有愛別離苦了。

  有的人說,這個愛有這么樣多苦,我就不愛了,這回我就憎!憎,就是不愛,就是有一怨恨心,有一種仇視的心,對任何的事物都不愛了。這又弄錯了

  說愛是有苦,不愛呢?也一樣有苦,這有怨憎會苦,怨是怨恨,憎是憎惡。我在這個場合里,對這個場合的人都很討厭、很憎,對任何人也沒有緣,覺得人人都不好,所以誰我也不愛;也不愛人,也不愛狗,也不愛貓,什麼都討厭,見到什麼就發脾氣

  在這地方,認為這個地方不好,於是就搬到另外一個地方,殊不知,到另外一個地方,又遇著的人和物,比原先的環境不好、更壞。你越不願意見的事情它就讓你見著;你越討厭事情,這個事情就來!

  很奇怪、很奇怪的。你怕見貓,一天到晚都有貓跑來你這兒,打它也不走;你討厭狗,這狗它偏偏地要親近你;你討厭女人,這女人一天到晚找你、來追求你。你很討厭,再搬家到別的地方又有這么一班人,又有這么個環境,比原先的更厲害!你說這苦不苦?

  這苦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第一,是從自性上招來的,因為你自性沒有定,見著什麼,都覺得不好。你覺得好是有苦,覺得不好是有苦。那麼也不要覺得好,也不要覺得不好這是合乎中道中道就沒有苦了。你在這地方住,和左右鄰居都不和氣,搬到另外一個地方,還是不和氣,這不是人家對你不和氣,是你對人不和氣;因為你覺得與任何人都沒有緣,所以別人對也沒有緣。所以愛也是苦,不愛又是苦,就要合乎這中道。總而言之,什麼事情不要太過,太過了就是不及。

  這怨憎會苦就是這樣,你越不願意的事情,就越碰到這件事情,很奇怪的。你不願意喝酒,這喝酒的人一天到晚都在你旁邊;不願意抽煙,抽煙的人跑到你旁邊;不願意賭錢,這賭錢的人天天來找你。很奇怪的!為什麼呢?就因為你有這個怨憎,所以就會遇著;你越憎這樣,就越遇著這個樣子事情。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都是因為自己不明白真正的中道,偏到一邊,所以就有了苦了;若能保持中道那就不會苦了。

  相信沒有人會討厭錢的,可是這個「錢」,你越不憎,越愛它,它越不來。這也是一個奇怪的事情這就是求不得苦。

  方才說愛也是苦,憎也是苦。那麼在這個愛里就有所求,有所求往往就都不會得到。有的人一生來,就想求著發財,可是兢兢業業、辛辛苦苦,由有生以來就想要發財,等到死的時候也沒有發財,還是做一個窮鬼,這是求不得苦。

  有的人覺得做官很不錯,於是想法子去求做官,可是求了一生,結果呢?官也沒有做到,這也是求不得苦。

  有的人一生就求名,但一生也沒有求到,這也是求不得苦。

  有的沒有子女的,就想生個聰明兒子美貌女兒,但求來求去也沒有,這也是求不得苦。

  在一生之中,不是求這樣,就是求那樣,但是哪一樣也沒有求到,求東不得東,求西不得西。有些讀書的人就想得到一個博士學位,可是因為在往昔沒有栽培讀書的善根,讀得眼睛也老得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讀了一輩子書,博士學位也沒有得到。好像中國有個梁灝,讀到八十二歲才中狀元,可是得到狀元沒有好久就死了你說,得到也沒有享受,這也是求不得苦。

  總而言之,你所貪求的東西,得不到手裡,這都是苦,這叫求不得苦。

  又有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在《心經上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若能把它都看空了,也就沒有苦。

  這五種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是非常熾然而盛,非常強烈的,是最苦的,可是人人對五陰都離不了。

  前面所說的那七種苦就夠苦的了,這個色、受、想、行、識是在自性裡邊所具的,時刻都和你在一起,想離也離不開這叫五陰熾盛苦。

  恭錄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