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旭大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玄義24

   第三明宗。宗者。修行之綱領。顯體之要樞。釋此為四。一簡宗體。二正明宗。三諸教同異。四結成因果

  一簡宗體者。妙玄雲。有人言宗卽是體。體卽是宗。今所不用。何者。宗致旣是因果因果卽二。體非因非果。體卽不二。體若是二。體卽非體。體若不二。體卽非宗。宗若不二。宗卽非宗。宗若是二。宗卽非體。雲何而言體卽是宗。宗卽是體。如樑柱是屋之綱維。屋空是樑柱所取。不應以樑柱是屋空。屋空是樑柱宗體若一。其過如是。又宗體異者。則二法孤調。宗非顯體之宗。宗則邪倒無印。體非宗家之體。則體狹不周。離法性外。別有因果。宗體若異。其過如是。今言不異而異。約非因非果而論因果故有宗體之別耳。

  二正明宗者。有雲。圓通妙定為宗。有雲。楞嚴妙定為宗。一則別指耳門。通該諸聖。一則泛指三止。總成一名。雖復理皆可通。而實文無的據。又雖復通因徹果。而因果之義未彰。今所不用。復有以佛之知見為宗者。若指知見本體。卽是體非宗。若取能知見用。旣系之以佛。復無開示等文。則與眾生何與。縱令佛通六卽。不隔眾生。將何以顯從因至果。一期修證要途。又彼雖引經中三處明言入佛知見。然旣雲入佛知見。則佛知見的屬於體。入之一字。方為宗致。而所以入之之要。何不拈出。今亦不用。今據第一決定義雲。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若於因地。以生滅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又雲。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此則明文彰灼。豈有異途。的的當取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又經初卽雲。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第二卷雲。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生滅性。第四卷雲。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乃至雲何不成無上知覺。第七卷雲。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如此明文。不一而足。皆顯示經宗之誠證也。蓋因若生滅。則不能該於果海。果若生滅。則不能徹於因源。今以二決定義為初心方便。令其去濁以就清。從心以解結。方為修證了義。方得畢竟堅固。又耳根圓通。卽是不生不滅因果。謂此眾生現前聞性。本圓本通本常。名為不生滅因。依此修證。便成不生滅果。若別就時機。則獨有耳門稱勝。若通論至理。則二十五門並同。但取別則似遺通。取通則必該別。今雲不生不滅因果。任運攝得圓通妙定矣。又首楞嚴定。卽是一心圓妙止觀稱性之修。故阿難首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卽首告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庄嚴路。夫明首楞嚴三昧。而必先冠之以大佛頂者。正顯全依性德而修止觀。方稱三昧中王。惟其性中無法不具。故稱性所起妙修亦無法不具。又萬行旣皆性具。則萬行一一皆王三昧。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一門一切門。一切門一門故名一門超出妙庄嚴路也。所以必須先悟大佛頂不生滅性以為修因。則正行助行。事儀理觀。若顯若密。一一皆不生滅。若未悟妙體。那成妙修。今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又任運攝得楞嚴妙定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