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與煩惱「化干戈為玉帛」

  我們的煩惱之所以滋生不斷,大都是因為太懼怕煩惱,又像強迫症般的想與煩惱劃清界限。這種對於煩惱患得患失,又想通過蠻力制止打壓的方式,來杜絕煩惱再生的隱患,可能不是明智之舉,或許能緩一時之急,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如果說,起初我們給予煩惱的講解認知和制定「消除」煩惱方法,是類似於告訴大家「煩惱不是快樂快樂不是煩惱。」這個層面的引導,目的是為了降低和淡化大家對於煩惱未曾認知前的恐懼心理,在之後的進程中,我們通過佛法知識系統聽聞及務實的修行實踐引導,會循序漸進的讓大家從開始對煩惱恐懼到淡化恐懼、進而認識煩惱產生的緣由,到掌握可以對治煩惱方法,再進一步,會剖析煩惱的產生根源及尋覓其來去軌跡,以此來警醒我們在此刻的探尋,指出煩惱出處並非在心外,其作用力僅在心內,起點便是終點……這樣層層指引,層層剖析,層層去自覺發心修行實踐,其實最後,會發現煩惱與我們,基本屬於「剝洋蔥」的游戲

  回歸到現實中,我們每個人所能感受到種種現象,是各自的煩惱業障顯現而成都是清凈現象。這裡所指的不清凈是指我們因為這種煩惱業障習氣制約,從而使得我們的每個起心動念都可能成為產生煩惱的因。有人會疑問說,不是善念的善報,就會有快樂嗎?那麼怎麼拿「不清凈」的說法來一概而論呢?這裡需要強調一點的是,在未斷產生煩惱習氣的一切執念前,無論我們的善念還是惡念,都還是會在五毒「貪、嗔、痴、慢、疑」的交織作用下運轉。所以,我們很難維持真正不產生煩惱心的狀態,基本都是快樂煩惱這就是不究竟的起心動念,不純粹。修行的整個過程,乃至成佛悟道的層級,基本就是看我們的煩惱被斬斷了多少,而且能不起煩惱心的清明狀態持續多久。最後的成佛,另一層含義就是完全的清凈,完全的不產生煩惱,徹徹底底的斷除煩惱心的意思。

  對於現階段的我們,在與煩惱「鬥智斗勇」的過程中,在教理方法的實踐中,小乘大乘顯宗和密乘,基本屬於階梯型的遞進。

  小乘指導我們的方法,認為煩惱是實有,因此修持的重點是遠離、斷絕煩惱,不可有絲毫的附著。這個層面就是先要讓我們不懼怕煩惱,進而用合理的方式方法避開煩惱,起到「井水不犯河水」的作用。這種方法認知和運用,在開始的層面修行時,是有必要的,最起碼能引導我們對於煩惱」的合理處置,解我們的一時之需。

  大乘顯宗認為,煩惱並非實有,但必須藉由菩提心、空性等方法,加以轉為道用。此方法的教導中,強調空性的重要性,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指導。實踐中,觀空性較為提倡。讓我們認知,一切起心動念的產生及發展並非是實有與堅實存在。煩惱同樣是空無實體,如夢幻泡影一般。此方法在於,轉化我們對於煩惱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不強調躲避煩惱,而是更一步指導我們,學會凈化煩惱

  金剛乘密法中,認為煩惱不是實有,也並非不清凈,其本質即是清凈智慧這就開始提高我們的認知了,「煩惱菩提」我們常聽,但對於其真正含義,還是模稜兩可。這裡在教導我們,不要排斥煩惱,重點在於認識它的本質。這裡的不排斥,並不是說任其煩惱自由發揮,而是從根本上認識煩惱的本質,帶著智慧利用煩惱習氣力量煩惱就會變成修心上助力,也就是認識五毒里的本質,並轉為五智的種種善巧方便。這裡就到了認知煩惱煩惱不去躲避,不去周旋、不去壓制、不去妥協……等等善巧,而是直接看破,煩惱心與智慧心本是「同根生」的實質。

  密法中對於很多問題的修行指導,不在於強調轉化,而在於當下的識破其事物的一體兩面性。這種識破,會是一種讓我們掌握「超越」固執己見的本領。也是一種如實知,如實見,如實信解,不造作自心的培養。不告訴我們問題玄而又玄的層面,而是直接告訴我們問題的實質。就像對於煩惱」不是周旋一圈去指引我們從外圍如何攻破,而是強調從核心瓦解。培養我們「轉識成智」的本領。

  其實對於煩惱認知及接受的方法,還是要因人而異的,循序漸進是有必要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修行到最後並不是一件神叨叨而且玄而又玄的經歷,越是修行層次越高,就越會落於實處。就像很多的高僧大德煩惱對於他們就是煩惱,但是他們此時的心境已經基本脫離凡夫心的顛倒妄想和造作。如實知,如實看,但心卻如「晴空萬里」一般,並無實質的所住、所貪著,而且對一切外境,會如實的反映,但卻是「應無所而生其心」。就像我們會疑惑,為什麼這位師父會有修行也會見他喜怒哀樂一樣。這裡要強調的是修行的好壞,不是說就像木頭一樣毫無聲色,真正的修行人,早已在心上下到確實的功夫,並與煩惱「化干戈為玉帛」的相處,進而方便運用且已明了,煩惱心與智慧心,同一無異的本質。他們是如實知,如實見,如實反映,但心卻了了分明,無有掛礙,無所住。這不同與凡夫心,我們的煩惱喜怒哀樂,在沒有實修實證經驗前,煩惱與我們,就是「剪不斷理還亂」。因為我們,處處都是心有掛礙,而且處處都留存執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