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佛陀往昔只是敲了三下魚頭,受報時卻頭疼了三天,這不是高利貸嗎?
我說:沒錯,業力就像債券。比如別人借了我的財產,打一張借條給我,我的財產雖然消失了,但到期的時候我能憑借條連本帶息索還。當下我們所造的業雖然已失壞了,但依靠業力,還是會相應善惡業力感得苦樂之果報,不僅如此,我們的所造的業還會增長廣大,就像唐詩說的那樣:「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粒子。」
無論善業和惡業都會遵從這個規律,佛陀因地敲魚頭果地頭疼三天這是惡業的增長廣大。
佛陀往昔做頂生王時,以四粒大豆入佛缽的因緣,使他統攝四天下,一粒落在佛頂的因緣,使他在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當中享受快樂,這是善業的增長廣大。
就像物理學的作用與反作用一樣,業力就是造作所產生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有三大定律:已做不失、未做不遇、增長廣大。
因為和人們「一報還一報」的思維定勢有衝突,增長廣大是最難理解的。
我說,不能說業力的增長廣大就是蝴蝶效應,但從結果看,業力的增長廣大很像「小因大果」的蝴蝶效應;如果從過程看,業力的增長廣大又很像一倒百倒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二者的相同之處在於: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通過連鎖反應使得自身勢能指數級增長。
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物理是:骨牌豎著時,重心較高,倒下時重心下降,倒下過程中,將其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它倒在第二張牌上,這個動能就轉移到第二張牌上,第二張牌將第一張牌轉移來的動能和自已倒下過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勢能轉化來的動能之和,再傳到第三張牌上......所以每張牌倒下的時候,具有的動能都比前一塊牌大,因此它們的速度一個比一個快,也就是說,它們依次推倒的能量一個比一個大。
業力增長廣大的法理:由外緣的串習力和業力自身的等流性合作用而增長廣大。
外緣的串習力:串習是增長愛的一種方式,隨著串習的增長,我們的行為變得熟練,初習不熟練導致的苦消失,而熟練帶來的快樂增長,於是就從原來的不愛轉變為愛,不斷串習這個行為,業力從此而增長廣大。
業的等流性:比方說你看完我這篇文章,對於業力的作用方式很感興趣,就又百度了一些其它有關業力的文章書籍來查看,這就是「等流性」的體現。所謂「等流」,可以粗淺的理解為一種蔓延的功能,同類的行為你做了第一次,你就莫名其妙有一種力量想要做第二次,這種等流性也會導致業的增長廣大。
明白了業力會增長廣大,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佛陀因地只是敲了一下魚頭就會頭疼三日,如果是善業的增長廣大,我們的生命就會進入良性循環,自然不必擔憂;可是惡業的增長廣大就令我們不得不常警常惺,滅殃滅罪。
(一):依靠覺知的觀照力
first year
古語有雲: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同樣,斷除惡業最根本最徹底的就是從當下的每一念心為始,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方法,就是時刻保持最大限度的覺知。
那覺知是什麼呢?
覺知就是注意到你正在從事的所有事情:你正在吃飯,你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吃飯上,去覺知到你在吃飯時這三個方面所有的微小活動;你在走路,就把所有的注意力也放在走路上,去覺知到你在走路時這三個方面所有的微小活動。
問:「如何用功?」
禪師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禪師回答:「不同。」
問:「怎麼不同?」
禪師答道:「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問者至此無話可說
生活中的我們都是吃飯時,心不在吃飯;走路時,心不在走路,內心的行相非常粗猛,由於心粗,人們往往忽略了對心念的覺知與抉擇。
最初一個微細的心念,若是善的,可不斷地串習,會成為強烈的善念善業。惡念亦復如是。一個微細的惡念,隨著不斷地重複串習,變為細、粗重。越往後其業力越大,越難對治。如一個越滾越大的雪球,從細念變為粗念,乃至從意業變為身業、語業,那就如覆水難收,勢不可擋了。
(二):依靠懺悔的遮止力
first year
懺悔這個詞,是在梵語「懺摩」的基礎上,加入漢語「悔」而形成的。《金光明經》文句卷三說:「懺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懺摩,體言悔過。」可見「懺悔」二字是胡漢結合的創造語。
《天台摩訶止觀》卷七說:「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這比僅指「悔往」的「懺摩」顯然多了一層「修來」之意。
懺悔的作用之一就是遮止惡業的增上廣大,所謂遮止,就是要限制不善的業繼續發展,不再給這個業種子澆水。
懺悔的操作雖然儀式繁多,卻可以歸為事懺與理懺兩個法門,事懺除罪,理忤除疑。通常都是先於事懺門中,披肝露膽,口陳罪狀;再從理懺門中觀照實相,心徹罪根。
正所謂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果能如此理事具足,惡業不僅會停止增長,還會如日照霜消般了無痕跡。
與常人的懺悔不一樣的是:出家人的懺悔是不需要理由的;即使沒覺得自己今天犯錯,也要懺悔。
實在沒動力懺悔,就要開動想像,如《觀經四帖疏》雲:「譬如湯火燒身,一覺即卻,豈容從待時、待處、待緣、待人,方始除也?」
想像自己無始劫來無惡不作,積攢的業力能敵須彌能障巨海,只要一想起自己的這些業障,馬上就要懺悔。就像熱水澆在手上馬上就會把手縮回來一樣,成為本能反應,不需要思考自己有沒有做錯。
我曾經問過師父這么做有必要嗎?
師父告訴我:《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也就是說,無論何時、何地、做什麼,我們都在「犯錯」,這是我們凡夫的局限所在,是無可奈何也無可避免的事情。
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通過上文提到的「覺知」,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無時無刻不在「犯錯」,這份「覺知」不僅可以避免自己犯更多的錯,還能令自己改善「不自覺犯錯」的習性,直到徹底從中走出來。
從這個角度看,認為自己沒錯本身就是最大的「錯誤」,因為這種認知障礙了你改善自身的可能性,懺悔的潛台詞其實是: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時常這么提撕自己,我們就能培養出遠高於常人的「自我糾錯能力」,看清那些不易察覺到的錯誤,而越不易察覺到的錯誤就越有被察覺的價值——這能令你內心的雜質越來越少,內心的狀態越來越輕盈,惡業的增長越來越緩慢,直到徹底被懺悔的力量所融化。
用互聯網創業時代的流行詞語來說,懺悔是一種高級的「迭代」工具,通過打破認為自己沒有錯的自戀,不斷的發現錯誤,並予以糾正,進而完成認知模式的重構。
在現有的認知模式中,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沒錯的,到這並不代表從更高層級俯瞰時也是這樣,我自己三年前的言行舉止在今天看來可能大多數都是沒必要甚至有過患的,但我三年前卻並不這么認為。因為我的認知模式在不斷的重構、迭代。
認知模式重構後,你看到的生活和世界就會不同,一切的際遇也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相繼產生連鎖反應——這也正是無條件懺悔的意義和目的所在,認識到這一點,你就不會因為不敢承認錯誤而一直活在錯誤里。
無論你有沒有做錯事情,懺悔對於一個修道者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課,它不僅僅是手段,更是目的,不僅是方法,更是境界——一種永無止境的境界,一種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