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凈土法門:《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老法師 講述

  郭常錚居士編譯

  一九五年八月講於美國達拉斯佛教

  【 正 文 】

  一九五年八月講於美國達拉斯佛教

  前 言

  今天是我們達拉斯佛教會第二屆大專佛學講座,剛才董事長(韓瑛居士)已經簡單的介紹過了在此地我略為補充幾句,讓我們的同修瞭解我們的道場。我們在台灣和此地的道場都是董事長老人家建立的。我們這邊的出家人,包括我自己本身,我們沒有道場,我們接受董事長供養。所以道場是屬於在家信徒的,她是一位總代表這是如法的。我們是真正的出了家,有很多出家法師自己有事業,有道場那是現代環境所逼迫的。我們的性質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一樣:釋迦牟尼佛沒有道場,「祇樹給孤獨園」是須達多長者的。須達多長者他有所有權,禮請釋迦牟尼在那裡法利生。我們這個道場的性質也是如此,道場人是董事長台北圖書館(華藏佛教圖書館)她是那邊的館長,她是道場主人。我們非常感謝董事長,她慈悲成就我們的道業、成就我們的法會

  這次講座總共二十堂課,二十堂課要把全部金剛經介紹出來,在進度上相當緊湊。講義(按係江味農居士之「金剛經講義」,凈土法門法師節錄為「金剛經講義節要」)是贈送諸位作參考,我們講解的方式,是綱領中的綱領,重要的地方一定詳細講解,能看得懂的部分,就把它省略過去。

  導 論

  一、綱要

  綱要就是一般著述所講的玄義,原文我們都要把它念過去,重要部分再加以講解。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

  諸位同修發心學佛發心到此地來,所為何來?這是首先要清楚、要理解的。我們學佛是要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再搞生死煩惱。如果我們目的不是如此,那麼就是玩弄佛教,玩弄佛教是很重的罪業,過去李炳老(李炳南居士)常說這是阿鼻地獄的罪業。所以佛教目的,是要幫助我們了生死、出叄界。唯獨這樁事(指了生死、出叄界),世間人做不到。除了這樁事以外,世間學術哲學宗教都可做到,用不著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理解的。

  學佛是高度的智慧,沒有高度的智慧,怎麼曉得六道輪迴恐怖?怎麼曉得了生死、出叄界這樁事情是我們這一最重要事情?佛法有無法門,無量法門都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念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法的確是以智慧為根本,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念佛功夫不得力,塬因就是我們沒有智慧。所以這次選講金剛般若,是幫助我們老實念佛。金剛般若宗旨就是看破、放下。真正能看破、能放下,就老實了,取西方凈土,可以說人人有分。

  般若攝無量義:性體空寂,我法俱遣,情執盡空,得無所得。

  「般若攝無量義」是我們可以理解的。「情」是妄想,「執」是執著。「我法俱遣」是說我執、法執,統統放下。「無所得」才是真正的得,有所得都是假的,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到最後,把宇宙人生真相出了「無智亦無得」。「無智」是破法執,「無得」是破我執

  生知—諸法緣生,未見本性,逐相而轉,迷而不覺。

  佛知—緣生性空,有即非有,當體即空,覺而不迷。

  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叄乘。

  這是十法界從那裡來的,真正的法界是一法界;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叄,只有一法界是真的,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十法界從迷、悟來的。一法界是從迷、悟去二邊,二邊都放下那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只要有執著,就墮在十法界裡。因迷才有六道六道是我們自己變現出來的,不是本來有的,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上帝造的,更不是閻羅王造的,與他們都沒有關係,是我們自己迷了變現出來的境界

  「叄乘」: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佛,是從覺悟來的。他們的覺悟尚未圓滿,如達到圓滿,就入一法界,超越十法界還沒有達到一真法界,在十法界成佛,如依天台家的講法為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到究竟圓滿才是圓教佛,圓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別教以下都是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雖覺而沒有圓滿

  本經綱要—遣除妄想執著念佛凈心之樞要。

  我們今天學金剛經,是希望它幫助我們念佛凈心,底下一簡單表解,是說十法界現象道理

  (表略)

  「無始」不是說過去很久很久找不到開端,不能這么解釋,這么解釋就錯誤了。「無始」是沒有開始,所以他是虛妄的。如果有始有終,就變成事實,就變成真的。根本就沒有開始,為什麼產生這種現象?因一念迷,一念迷就在當下,覺悟也是一念覺,所以說迷悟不二。一迷了,我們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掉了,「明」失掉了,所以叫「無明」。失掉的現象是什麼?就是下面兩種現象:「妄想」與「執著」。「妄想」就是分別心,能變現境界十法界依正庄嚴,就是妄想變出來的。沒有妄想,不但沒有六道十法界也沒有了,就進入一真法界。現在科學發現我們的空間,有無限的度數,所謂「叄度空間」、「四度空間」,現在科學發現空間已達到十一度。但理論上說是無限度的,無限度空間是我們迷、悟淺深不同而造成的。

  「執著」就是煩惱,因妄想變現的境界,不知是假的,以為是真的,堅固執著,於是產生了煩惱障」、「所知障」。執著我執、法執,所以就形成輪迴現象—迷「惑」、造「業」、受「苦」。苦就是報、果報。受苦當中,又起迷惑,起迷惑,再造業。所以果報真正的狀況是一世不如一世,因為惑和業都在累積;往上升,機會很渺茫,往下墮落卻很容易

  人生在世是為造業而來的嗎?造善業,已是佛所不許。如果造惡業中國人講的造孽,果報在叄途,非常可怕,何苦呢?人生在世,絕不能追求世間名聞利養,富貴榮華。如果目標追求這些,這是造業,沒有不墮落的。所以佛教我們隨緣業障這一生過得就有意義、有價值業障消了,智慧就現前。人有智慧,即使不能出離叄界,也不致於墮落叄惡道。

  「情執我見,實為愛根。」「愛根不除,心何由凈。」要達到清凈心,很不容易,如果要真正達到清凈心,念佛就是修清凈心,「心凈則佛土凈」,這才曉得貪愛是最大的障礙。我們生生世世念佛,不能了生死、出叄界,根本的因素,就是沒能夠把它拔除,不可不慎。

  般若自性本具正智—無上正等正覺—照見事實真相,此即佛之知見

  般若智慧是從外面來的,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如同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意思。佛經上常常念到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即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金剛經裡就是實相般若,名雖不同,事卻是一樁事。「照見事實真相」,這個智慧現前了,宇宙人生真相見到了,這就是「佛之知見」,可見得佛之知見是我們本有的知見

  老實念佛則能一心不亂若不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何能老實

  這是念佛不能成就因素也就凈土宗常講的不老實。不老實的人,心攀緣、雜心閒話,討論佛法也是雜心閒話。佛法唯求清凈,前些年,我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有個日本人的禪宗道場,很多美國人在裡面靜修,中國也不少。道場的特色,它有個禪堂,走進去後,就不說話,很多外國人到那裡去,感到輕鬆愉快。不說話老實,話越多越不老實。人家來問佛法,不說話就是佛法清凈心就是佛法。雜心閒話不但害自己,也害別人,真正修行是讀經、念佛靜坐佛法沒有別的,就是修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

  二、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物名,金中之精,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又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徹見一切凡情妄相,照破無明般若:是梵語,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謂佛之知見。就理體曰覺性,又名實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觀照般若。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般若」是梵語智慧,為何不直接翻譯成智慧?怕我們產生誤會,所以用音譯再加以解釋。它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後天學得來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實相般若是從上講,是本性裡面的覺悟,本來有的覺悟。「觀照般若是從作用上說,起作用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無論從體、從相、從作用上,都稱為「般若」。佛為我講經說法,佛滅度後,所有集結的一切經典,都稱為「文字般若」。

  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波羅又有到家、究竟、圓滿諸多義。

  「波羅蜜」是古印度話,直接翻譯為彼岸到,我們中國文法為到彼岸中國人對人才藝達到相當水準,稱讚為功夫家了又有圓滿的意思,所以般若智慧是到家的智慧,最圓滿智慧真實智慧

  梵語涅槃:義為不生不滅,所謂本自不生,今亦不滅。又翻圓寂。

  四諦苦、集、滅、道的滅諦,就是「涅槃」。「滅」是滅生死、滅煩惱生死煩惱永滅,就叫做「涅槃」。「圓」是說功德圓滿。「寂」是清凈寂滅。

  因見思煩惱,而有分段生死。因塵沙無明,而有變易生死

  叄界內捨身受身,一段一段的生死是從見思煩惱中變現出來的。小乘證得羅漢果,大乘圓教七信位以上菩薩,見思煩惱斷了,所以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未成佛。在到達成佛前的階段,尚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不是真的生死生死比喻苦。如國小學生一年級升二年級,二年級升叄年級,畢業後升中學、大學,他要吃一段苦,才能提升他的境界,稱為變易生死菩薩從十住變成十行、十迴向、十地都稱變易生死,與六道裡面生死情形,完全不同。六道裡是一段一段的,身體形狀是段,一段一段、一世一世,均不相同。這是二種生死,不可不知。

  大智度論雲: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

  一切凡夫執著有,在此岸。高級凡夫執著空,還是在此岸。執著空雖生無色界天,仍舊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出叄界後,如果執著空,就變成阿羅漢、辟支佛。經上說好聽的說他們證「偏真涅槃」,說不好聽的則稱「墮無為坑」。楞嚴經上佛說他們的境界「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是小乘極果的現象,不能見性執著空,還有微細念頭,如果是粗念,是在色界天。細念就變成聲聞、緣覺。必須二邊都捨掉,才能到彼岸彼岸就是一真法界彼岸就是真如本性禪宗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彼岸

  六度中,布施、捨也,若不捨,則不離此界。眾生不肯捨,無觀照正智耳。

  「布施」是捨,是放下。捨什麼?捨念頭執著執著無的念頭都要捨,這才叫根本捨、徹底捨、究竟捨。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這個世間他沒有捨掉。有念是凡夫,無念是佛菩薩眾生為什麼不能捨?是對宇宙人生真相不瞭解,以為現前樣樣都是真的,不知現前樣樣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不捨是錯誤的。

  般若波羅蜜,因位名圓滿之觀慧;果位則般若即是波羅蜜。

  未成佛前,般若波羅蜜是圓滿智慧,有圓滿智慧宇宙人生真相,當然看得清楚、看得明瞭。成了佛,般若即是波羅蜜。

  金剛即喻此觀智,最堅、最利、最明。果位喻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身也。

  這部經雖然分量不多,但它是大乘經的精華,是整個佛法修行指導的總綱領、總塬則。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違背本經的塬則,都不成就。念佛法也不例外,老實念,那就是金剛智慧。絕不為外界所動搖,一句彌陀念到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放下,生活得自在,得大圓滿自在圓滿不是往生以後,是在現前就得到的。

  經:具貫攝常法四義,常則叄世不易,法則十界同遵。又有徑義,修行成佛之路徑。

  「金剛般若波羅蜜」是本經的別題,「經」是通題,凡是佛說的都稱為「經」。經有貫、攝、常、法的意思。「貫」是貫穿,也就是佛所講的無論是語言文字,章法結構都非常嚴謹。「攝」是攝受,能攝受眾生就像磁鐵吸力一樣,眾生一接觸佛法,就欲罷不能,知道佛法好處,認真努力修學。像這部金剛經,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讀不厭、學不倦。因為它的經文雖然沒有變,它的義理卻是無限的深廣,體會年年不同、月月不同、日日不同,這就是「攝」的意思。「常」是永恆不變。「法」是理論方法十法界依此理論、方法修行證果。「徑」是路徑,經有路的意思,修行成佛的路徑,循著軌道去走,才能證得佛果

  叄、顯體

  「體」是本經的性質,也就是本經的理論依據—佛是依什麼說出這部經。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於經典信心就建立起來了。「信為道元功德母」,如無信心就不成就這一段很深,涉及到理論的部分。

  一切大乘經,皆以諸法實相為體。佛四十九年所說,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諸法」是一切法。「實相」是真相。換句話說,佛說的一切大乘法,都是宇宙人生真相事實真相怎樣,佛就怎樣說法,佛沒有增加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所以佛說法叫「如語」,完全與事實真相一樣,佛把它說出來。我們是迷而不覺,不瞭解事實真相。佛是圓滿、究竟的覺悟,對事實真相徹底明瞭。

  智者大師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經體。江味農以生實相為體。

  智者大師是唐朝天台宗的祖師,著有金剛經註解,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經體。江味農居士現代人,畢生研修般若,在金剛經用了四十年功夫,寫成「金剛經講義」一書,這本講義,可說是古今註解大成,加上他自己實際修行的體驗而寫成的。目前所有金剛經註解裡面,以「金剛經講義」內容最豐富,很值得我們做參考。因為講義的份量太大,我們將它節錄為節要,文字大概只有原文叄十分之一,便利初學,也便利講席時使用。

  實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非亦不立。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真實如是。無以名之,強名實相耳。

  「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即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這才叫圓滿。「非亦不立」如尚有非的念頭,心裡還是著相。「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禪宗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這個境界。「強名實相耳」是不得已取名為「實相」,不可執著有個實相。般若之難就難在此地,不可落實,一落實,心裡還有一點點,那就錯了你的心就不清凈了。

  離即不取之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以名之,強名曰生。

  「生」也是不得已勉強而說的。「生」是現前的意思。我們今天所現前的是煩惱,不是菩提,不是般若。如何能叫菩提般若現前?那個現前的意思,取名為「生」。怎樣才能現前?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可以享受六塵境界,不可執著。換句話說,心要乾乾凈凈,一塵不染,這就是「不取於相」。用現代話說:絕不為外面境界所誘惑。內心則「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講內心,「不取於相」是對外面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禪定禪定作用即是智慧

  文字詮此實相。觀照、觀此實相。實相般若,則圓滿顯現,到彼岸矣。

  「詮」是詮釋。「觀照」是用功,就是日常生活。六祖慧能大師第一天見五祖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就是「觀照」。他觀照現前,他的生活生活智慧之中。我們一般人見老師則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們生活煩惱之中,他的生活是在智慧之中。這就告訴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把我煩惱生活,如何轉變成智慧生活,就到彼岸了,就沒有白學了假如日常生活都是究竟圓滿智慧,那麼你過的生活是佛菩薩生活就不凡夫,而是超凡入聖了。這樣才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這就是到彼岸

  本經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喻如金剛者,以其能離一切諸相,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

  這是修行目標效果都說出來了—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生實相」是瞭解宇宙人生真相

  四、明宗

  「宗」是講修行,「明宗」就是說這部經典它教我們的修行綱領。

  宗者修也。經義之主體雖顯,非修莫證。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

  實相是本經經義主體。「非修莫證」:如果不修,絕對得不到,「證」就是得到,不修不但實相得不到,真正的好處利益也得不到。所以修行很重要,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標準是以佛菩薩榜樣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到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一句就是「如說修行供養。佛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麼做這就是「如說修行」。

  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不重經教,謂之宗下。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

  真正會修的人,真正會用功功夫得力的人,大概都不出「自悟心性」這句話。怎麼悟法?要從定中去悟。無禪定,就無法悟,禪定是整個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綱領。我們凈宗是用念佛方法禪定佛法常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修禪定。得到定,定的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是從經教裡面來的,不是讀的多、聽的多、看的多、研究討論很多得到的。那不是真智慧,那依舊是妄想、分別、執著。真正的智慧是從定當中來的,心清凈了,心平等了,像水一樣,沒波浪、沒污染。水像一面鏡子,外面的統統都能照見,照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要修心。

  「宗下」就是禪宗,不重視經典,完全靠覺悟。與禪宗相對的另外一些宗派,即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除禪宗之外,七個宗派都稱「教下」。「教下」重視經典,重視經論,在經論裡體會佛的教訓,遵守佛的教誡,修正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錯誤思想見解、行為,這叫觀照。走這個路子來證實相的叫「教下」。

  佛教所說宗教,與社會所說宗教意義不同。佛教所說的「宗」是禪宗禪宗以外的宗派都稱為「教」。佛教與一般宗教完全不同,它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與宗教不上關係。但現在佛教也變成宗教了,變質了。用宗教心態學佛,無法出叄界。佛教為什麼不是宗教?我在「認識佛教」一書,說得很清楚,可提供諸位參考。

  智者大師,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為本經之宗。

  江註「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

  上面二種說法雖不一樣,意思都相通,佛在本經跟我們講是二邊都不住。

  本經修宗,在「無住」二字。全經觀門、行門,盡在其中。

  「無住」二字是本經最高指導塬則,無住就是不執著,我們常講的不分別、不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分別,都不執著

  大智度論雲: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

  「離」不是在相上離。經上叫我們「離相」,不是離外面境界相,是離心裡所執著的相。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有障礙執著心裡面的相,心不清凈,心被污染了。這種說法假如不懂,可用一個譬喻:佛菩薩的心像鏡子一樣,鏡子著相。照的時候,相在裡面,相併沒有著在裡面,不但不照時沒有相,即使正在照的時候,鏡子裡面也不著影相。凡夫的心,像照相機底片一樣,照一次落一個相在裡頭,照二次,又落個相在裡面,裡面一塌煳塗,才有障礙。所以佛教我們「無住」、「離相」,是離心裡面執著的那個相。也就是離分別、離執著,不是教我們把外面境界相都離開了那是大錯特錯,那就著空了。心裡沒有相,不著有。外面境界的相沒有離,不著空。不住有,不住空。空、有二邊都不住。

  「離」與「即」是同時的,是一樁事情。如果把它分作二樁事情那就錯了,不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法」是指日常生活之中,像本經發起:釋迦牟尼佛在穿衣、吃飯上,就把修學綱領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證明佛所言非虛;確確實實是「即一切法」當中,「離一切法」,離即同時;穿衣是一法,雖穿衣而不著穿衣之相也就是心裡無分別、不執著。由此可知,金剛般若真的能夠用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離不開實相般若,我們應該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就是觀照,觀照功夫深了,心清凈了,本性裡面本具的智慧自然就現前了,這就叫證實相般若。話雖說的容易,可是做不簡單。觀照我們可以做,做一分得一分受用,做二分得二分受用。如果要做到實相般若現前,那是很深的功夫,像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那是觀照功夫很深,所以才「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今天雖有觀照功夫,但功夫不夠深。得不得受用?得受用,得小受用。像了生死、出叄界、明心見性,這樣的受用,我們得不到,那是很深的定功;定功淺深,簡單的說:能夠破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在整個佛法裡面,算是初步定功成就。再深一層破塵沙煩惱,更深一層才能破無明煩惱心經上說的「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指無明煩惱。可見不但「深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做不到,淺的也做不到。由此可知,我們依照這樣修是淺淺的觀照功夫,這種觀照功夫,與了生死、出叄界不相干。但是要把用在佛法門,幫助我們念佛往生凈土,那的確很有效果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這是在末法時期,唯一有辦法超越叄界的,只有這一條路,這條路要把世緣放下不放下不行,越早放下越好。

  真正放下,西方極樂世界取得了,不去也沒關係那就生死自在,隨時都可以去,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不礙事。想住在這個世間,是因有有緣的眾生,可以度他。如觀察沒有緣了,就可以走了。現在世間人很苦惱,活動空間,無法超過這個地球。取得西方凈土以後,活動空間則盡虛空,遍法界。十方諸佛剎土,想去就去,想來就來,得到這個,才是真實利益。這個身體要了,得自在身體,像普門品所說,隨類化身。「隨類」不是隨自己心裡想的,自己心裡想的那就是四相具足凡夫,不是聖人。是隨眾生念頭眾生想見菩薩,就現菩薩身。眾生想見佛,就現佛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像觀世音菩薩叄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那個叫得大自在

  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又雲: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實相般若也。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觀照般若也。因觀照而證實相。

  佛與眾生差別在那裡?眾生心裡著相佛心清凈,不著相。「我人眾壽」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舉四相包括一切諸相,離四相即離一切諸相,因一切諸相,歸納起來,不外乎此四大類。離四相,實相般若就現前了。「諸佛是指圓教初住菩薩至究竟佛果而言,總共四十二個位次,也叫「分證佛」。必須「離一切相」,再「修一切善法」就對了。「善」是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不「修一切善法」就著空,住在空裡頭。「修一切善法」沒離相,就著有,住在有裡面了,都是有住。真正做好「無住」,是心清凈,還要修「一切善法」。也許諸位要問:我心裡一切都不執著,何必「修一切善」?不修善可以啊!可以做小乘羅漢、辟支佛,但不能見性。「修善」是為了明心見性,因真如本性,本來如是,二邊不著。「修善」不著空,「無住」不著有,所以金剛經經文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不著有,「而生其心不著空。我們念佛人「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念阿彌陀佛的心,生求生西方凈土的心。「應無所住」是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不但身心世界放下,連所有一佛法也要放下,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只想往生極樂世界,生這個心,還是金剛經的塬理塬則。

  五、辨用

  用是功用、力用、成效的意思。

  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證。而顯體,是顯因果目的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妄想,分別心是。執著,我法二執是。

  佛這句話是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講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執著」,毛病就出在這裡,所以「不能證得」。妄想是分別心,執著就是我執、法執。妄想就是無明執著就是煩惱,是二障來源。本經就是破二障,要曉得理論、方法去修學,就可破二障

  起信論雲:「以不達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不達即不覺,無明妄想執著

  「達」是通達、明瞭。不曉得法界塬本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法界」從那裡來的?法界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念是真的,二念是虛妄的。一念所現的是一真法界,二念就變十法界這是佛在大乘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是一真法界,一動念頭,就變成二念,變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唯識所變的。

  佛法修學綱領,是教我們轉識成智,換句話說,要轉二念成一念。一念是智,是般若智慧,二念是迷。念佛目的求一心,一心是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盡一切可能向一心這個目標去做。一念在凈宗方便,因凈宗有依靠,凈宗就念「阿彌陀佛」,除此一念別無二念,就成功了,就有把握往生。這法門沒有訣竅,真的是簡單、容易,跟金剛經宗旨完全相應。

  因不知法界塬本是一真法界,不知諸佛菩薩本來只有一念,沒有二念,所以迷了,不覺了,念頭來了,這念頭就是妄想妄想就是無明

  此經大用,能開眾生究竟圓滿智慧。此智為一切眾生性體所本具,即是眾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

  金剛般若是從外面來的,是每一個眾生自性本來具足的,外面來的,不容易得到,本來具足,要恢復就有可能

  性具智開,不覺者覺,無明者明,便是通達一真法界,便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當知發大慈悲心,便是開此智。依教發心,分別心已融,我見潛消。故令發無上菩提心,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全經不外發揮此義。並忘其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

  這段話很好,也是全經的綱領。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釋迦牟尼佛請教的就是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一個是發心,一個是怎麼住?一個是怎樣降伏其心?佛所教的是要發大慈悲心,大慈悲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量壽經經題: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心,這個心一生,分別、執著就沒有了。所以佛教人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就是離四相,四相沒有了,然後修一切善法—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這是善法到達究竟圓滿了。

  幫助一切眾生成佛,心裡絕對不著相。幫助一切眾生心裡若無其事,就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全經自始至終,都是講這樁事情,佛分很多層次說,讓我們從裡面覺悟

  一切眾生,以不覺十法界同一體性妄想分別,起人我見,遂生叄毒,造罪受苦,輪迴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縱有善根遇善友勸令發心皈依叄寶。以夙世障緣,疊起環生,欲修不得,修亦難成。故懺悔業障,極關緊要。

  「叄毒」是貪、瞋、痴。「業障」就是妄想執著

  經雲:「端坐念實相,是名真懺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

  這段經文是出自法華經,「端坐」不是一天到晚坐端端正正的,佛門常說「依文解義,叄世佛怨。」它的意思是意在言外,「坐」是不動樣子,是取心不動,不是身不動。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解釋禪定即坐禪,「坐」如如不動,「禪」不取於相,完全遵照金剛經的說法。「念實相」就是無念,離一切念就是念實相,這真是好難,好難。這才想到凈土宗的方便,凈土宗是落實在「阿彌陀佛」上,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實相。

  念實相者,空有不著,雙照二邊。實相之慧,從大悲生,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

  佛在本經教菩薩不受福德」,這句話非常重要,一享福就迷了、就墮落了。諸佛菩薩為我們的示現,都是不受福德福報一定有,但福報要讓一切眾生共享。

  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相,觀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懺悔,能滅重罪定業。內外障緣,一齊銷盡。

  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

  修行法門無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叄:(一)惑障:見思煩惱是,除則成般若德。(二)業障:一切罪業是,除則成解脫德。(叄)報障:六道苦報身是,除則成法身德。江註舉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大用

  六、判教

  判是判別,教是教相。祖師大德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之資料、加以整理,辨別淺深大小,便利後來初學,有個次第,可以入門,所以有判別教相,如編排課程標準。但佛經可深可淺,判教係祖師大德之苦心。

  諸佛出世,教化眾生,必對機說。機有二義:根機,眾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淺深厚薄故。時機,因時施教,如五時說,先淺後深,先小後大,循循善誘,引人入勝也。

  佛因眾生「根機」不同,所以用很多善巧方便方法教化眾生,如經上講叄乘、五乘就是善巧方便建立的。眾生迷悟不同,迷淺,障也淺,佛跟他講實話,他成就的快。迷的重,障也重,跟他講真的,他不相信眾生往往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有一我在北京,去看黃念祖居士他說有一位同學密宗上師美國,那時已經死了,死的現象不好。雖然是同學,因他同學的是邪道,所以沒往來。死的不好,他的徒弟們還對外宣稱:師父是代眾生受罪,死了還騙人,此類例子,時有所聞。這就看出眾生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也就是佛常講的「可憐愍者」。「時機」是在什麼時候說什麼法,誘導眾生

  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學人,使對一代時教,綱領條目,淺深次第,一目瞭然。可以循序而進,其接引後學之苦心,良足佩焉。

  這是說明古大德判別教相,目的是對初學人方便,用心之苦,要能體會。佛的大、小乘經典都是活活潑潑的。所以古大德所判,只是供我們參考,如死在教下,就得不到利益。換句話說,未被世法迷,卻被佛法迷了,還是迷而不覺。

  晉末判別經教者有十八家,唐後大眾共依者,唯天台、賢首兩家。天台判為藏通別圓四教。賢首則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

  天台、賢首兩家判得最好,其他各家已成歷史名詞。這兩家看法相當接近,但講解全經綱要方法不同。天台比較簡單,而賢首比較復雜,這也是各有所好。

  天台判此經為通別兼圓。賢首則判屬始教,亦通於圓。江註判本經為境心俱冥,遮照同時,慧徹叄空,功圓萬行,至圓極頓之大教。

  本經屬圓教,兩家都承認。但「通」與「始」都是大乘初學,因本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始教的教義,這個菩薩大乘圓教初住位菩薩這是兩家判教的標準。如果就金剛經本文標準這是我們一定要遵守的。本文不是初住,而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就離相了,若不離相,就不能證須陀洹果。不離相不能證果,不離就不往生不離相在佛法修學上是一無所成的,要有成就,非離相不可。金剛經自始至終,苦口婆心勸離相。為什麼一定要離相?離相才能與真如本性相應,離相是一切法的真相。所有一妄想、分別、執著都是虛妄的,那是障礙,離相是離一切障礙

  江味農居士四十年心得,他看本經圓頓達到極處,不是古大德說錯,古大德沒有江居士說得清楚、明白而已。

  七、譯人:姚秦叄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叄八四年姚萇稱秦王,叄八九年呂光稱叄河王(涼),四○一年什師至長安

  ┌經─┬─修正知見(學問)。

  叄藏┤律─┼─修正行持(品德)。

  └論─┘

  法師,凡能弘法者,稱為法師。叄藏皆通,則稱叄藏法師

  鳩摩羅什,梵語音譯,義為童壽,七歲出家,日誦千偈(叄二○○○字),博通世出世法,公元四○一年至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在西明閣與義學八百人講學。譯經論九十八部叄九○余卷。

  傳說法師乃七佛以來為譯經師。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

  譯,易梵為華語也。

  八、倓虛法師示此經大旨

  離相,成就解脫,消諸業。

  無住,成就般若,破諸惑。

  無法,成就法身,脫諸苦。

  破叄心,除四相,為發心之要務。

  (表略)

  破處即是顯處,是同時,是一時。

  本論:解釋經文

  壹、序分

  一、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們因為時間不多,所以講座採取重點的報告。特別著重在修學心得這方面,對於經文的解釋、名相、術語,諸位可參考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在這一段裡,我們要學習的,有幾個重點必須要知道。重點掌握到了,以後展開一切大乘經典就會讀、會看、會修學了。請看註解

  (一)讀經聞法要消歸自性

  看經聞法,貴在如實會得其意。果能消融歸我自性,則受用無窮。

  這幾句話很要緊,會不會讀經、會不會聽經、會不會學佛關鍵在此地,要緊的是真正能體會到說經人的意思。說經的人是釋迦牟尼佛,開經偈稱「願解如來真實義」,意思明瞭之後,要真正能夠「消歸自性」。此地稱消融歸我自性簡單講就是消歸自性。「消歸自性」用現代人講法,是真正體會意思之後,變成自己的智慧,變成自己的生活行持,這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二)解釋如是

  「如」,生佛本具之性體,真實之際如如不動。「是」,開化顯示當下即是

  無量壽經上說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真實之際」,即禪宗講的真如本性。所以「如」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如」講體,「是」是講作用真心本性所起的作用,無量無邊。「開化顯示當下即是」,可見體用沒有離開生活,現前就是。「開」是開啟,「化」是變化,「顯」是很清楚、很明白,「示」就是在眼前。一真法界在我們眼前,十法界也在眼前。十法界就是「化」,一法界是「顯」,每個字裡面都含有很深很廣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展示在現前。佛說「如是」這兩個字,我們才能契入這個境界

  (叄)解釋我聞

  「我」,即心佛眾生,叄無差別,常樂我凈之我,破空間障礙。「聞」,返聞聞自性也。

  「我」是講真我,不是我們所講我你他之我,那是假的。「心佛眾生,叄無差別」:心是體,佛與眾生是所現的相,即前面所說的「開化」。「開」是講一真法界,是講佛。「化」是講眾生十法界有情眾生十法界是變化出來的,是從心變化出來的,十法界依正庄嚴從心想生,但十法界與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心、佛、眾生也是一,不是叄。這個事實真相能透徹理解,那叫證,佛法叫契入,我們一般稱證果。

  「常樂我凈之我」,這個我是真我。我的定義,佛法一般講有八個意思,講義裡面有,可供參考。八個意思之中,最要緊的就是我平常講的:一個是「主宰」,另一個是「自在」的意思。從這兩個定義來觀察,凡夫有我凡夫做不了主宰也不自在諸佛菩薩有我,有真我。在十法界依正庄嚴當中,做得了主,在無限時空裡面得大自在。前面說過:學佛把我境界向上提昇。換句話說是把我生活空間擴張,擴張到盡虛空、遍法界那就自在了—「破空間障礙」,這就是我的意思。

  「聞」不是耳聞,耳聞是凡夫,有障礙,這個聞如同觀世音菩薩楞嚴經上文殊師利所說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教我們反聞,「反聞」是教我們不要向外面境界攀緣,外面境界是假的。本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回歸到自性。「聞」反聞聞自性,視要反視回過頭來看,就見到自性。不知回頭的,看到的是色塵,染污自性。不會聞的人,是聽到聲塵,也是染污自性。所以會用心的人,能回頭,佛法常說「回頭是岸」。反聞就是回頭,六根接觸六塵,要知道在六塵境界裡面回頭,回頭就是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不受外面環境的矇蔽。在一境界裡面,保持不著相不動心。不著相即不取於相,不動則是如如不動。這時用清凈心、平等心、覺心去觀察外面境界,這種觀察是觀察真相真相大白

  (四)十法界與一真法界

  起心動念就見不到真相所見的是十法界。不起心動念,所見的是一真法界佛法裡講的一真法界,絕對不是十法界以外,還有個一真法界,沒有這個道理;人道之外,還有一天道,沒有這個道理。一真法界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天道人道也是一,不是二。用現代科學的說法,就是空間的轉變;叄度空間、四度空間,乃至於無限度的空間,是一個空間。如果從這上面去體會,經的意思就容易明瞭。無限度空間怎麼來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現代科學家雖發現有多元次的空間,但是不知如何突破。佛法教我們用定功突破,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突破了。突破之後,十法界依正庄嚴都看到了,六道裡面狀況也都看到了。它要不是在同時,怎麼會看到?如果真的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怎麼能看到?未來怎麼能看到?沒有啊!都在眼前啊!為什麼能看到天道?為什麼能看到菩薩道?又為什麼能看到餓鬼道?因為也在一個空間,只要能突破界限,全都看到了。可知本來沒有界限界限是自己分別、執著造成的。

  (五)十世古今不離當念

  「一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叄際心不可得,破時間障礙

  「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這在剛才,已透露一些消息。沒有過去、未來,是一時。因為是一時,所以過去、未來都在眼前,統統都看得見。現在為什麼有過去、未來呢?因為現在心動了,心動了,就會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就念頭念頭是假的,真心不動,妄心才有念頭。妄心有過去、有未來真心有過去,也沒未來。所以時間是一,不是二。空間也是一,不是二。虛空法界要是真的契入了,那一樣事情不清楚?那一樣事情不明白呢?

  「叄際心不可得」,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破時間障礙」。「我聞」、「一時」把時空障礙破了,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不能突破,所看到的一點點、很窄小,以為這部分是真的,產生錯誤觀念,看錯了,想錯了,當然也連帶做錯了,說錯了錯誤的結果,就是製造出六道輪迴

  (六)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佛」,自性天真佛也。

  不少同修經常來問我:到底是神大還是上帝大,或者佛大?對於佛的概念,並不清楚。事實上,佛是自己,不是別人,自性天真佛。「佛」是梵語,意思是智慧,究竟圓滿智慧,每一個人都具足,人人的智慧都是究竟圓滿的,上帝是究竟圓滿,我們自己也是究竟圓滿都是佛。佛在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本來具有圓滿智慧圓滿覺悟。現在不是佛,是因為圓滿智慧圓滿覺悟喪失掉了。為什麼會喪失掉?因有妄想、有執著。經上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由此可知,一切眾生如果把妄想執著捨棄掉,這樣能力就恢復了,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是神、不是上帝,不能比。因此,看到「佛」這個字,就要想我要恢復我的本能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都是恢復本能而已。

  其他宗教看到我們供佛像,不瞭解其真意,供佛是因為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塑一尊像供養不忘本的意思,沒有把它當神看待;紀念老師不忘老師教誨的恩德這是第一個意思—報恩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見到這尊佛像就想自性天真佛,要恢復我們的本能,修學要以佛為榜樣,恢復我們的本能

  (七)寂照圓融修行的總綱領

  「舍衛國」,寂照圓融自性圓具之豐德也。

  「舍衛國」其實是一個國家的首都,用都城的名字代表這個國家古時候有這種例子,現在也有,如稱中國北京美國稱華府。「舍衛」梵語譯為豐德,豐是物產豐富,以現代話可說經濟中心。德是文化水準很高。從這個名稱可知這個城市,是古印度文化經濟的中心。我們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那是真正的豐德。所以看到這個名字要想到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性德是真正的豐富。西方極樂世界講無量的壽命,樣樣都是無量,這個無量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學佛為什麼要明心見性?因為見性之後,無量的智慧、德能統統顯現出來了。這不是修德,是性德,是本性本來具足的。怎樣才能使性德現前?那要靠修行。「寂照圓融」是修行的總綱領、總樞紐。「寂」是心地清凈,如如不動。以清凈心對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照」。「寂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用,雖用而不能保持。佛在經上常講凡夫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第一念就是寂照,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迷了,諸佛菩薩永遠保持第一念。我們早晨醒來,眼睛一張開看到外面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執著,外面的境界清楚,那叫第一念。那個情形,就是寂照,就是圓融,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才一動念,就有了分別了,有了執著了,有了好惡了,起了煩惱了。第一念是性德,真心作用。第二念是妄心起作用,把真變成妄了。如何能夠保持真心作用?整個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都不離開這個塬則。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寂、照。換句話說,就是修一個心清凈。所以看到「舍衛」兩個字,要能想到這個,就會有受用了

  (八)戰勝五陰魔障‧才能恢復自性

  「祇樹」,戰勝五陰魔障,紹隆佛種,則是自性之祇陀太子功德林也。

  「祇樹」,「祇」是「祇陀」,這裡面有一故事在一註解都有,我們不必敘述這些事。我們看它表法的意思:「祇陀」梵語戰勝的意思,國王打了一次勝戰,凱旋歸來的時候,宮中有人報信,皇後生了太子國王很高興,就把他取了這個名字—戰勝。我們看到戰勝兩個字,要想到戰勝五陰魔障,才能恢復自性。我們今天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被五陰魔控制住了,我們沒有能力勝過它。「五陰魔」,楞嚴經裡面說得詳細,五陰五種,每一種裡面,佛又為我們說十種魔障五陰就變成五十種魔障楞嚴末後用很長一段經文差不多有叄卷,楞嚴經總共只有十卷,叄卷和我們講五十種陰魔。一個修行人要想超越這些魔障,戰勝這些魔障,很不容易,所以修行要叄大阿僧祇劫,塬因就在此地。修行成佛捷徑,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雖有魔障,魔不能接近,便宜就佔得太大了。也許同修要問:不少念佛人,怎麼他們也有魔障?這裡面有塬因,塬因總不外乎念佛不得力,念佛用心不純,才會魔障。如果一心專念,縱有魔障,魔也會遠離。如果雜心念佛,魔容易找麻煩。因為心不專、心不一,得不到佛(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也就是說不能和佛感應道交。就像我們無線電通話一樣,頻道一定要專,同時二個頻道、叄個頻道,裡面就有雜音,就聽不清楚,道理是相同的。我們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頻道一定要一致,絕對不可二個頻道、叄個頻道。

  (九)喜歡神通感應的人最易著魔

  一般最容易著魔的人,總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是最容易惹禍的。這是妄想、是妄心。一切法從心想生,想神通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他們就來了。想感應妖魔鬼怪也有感應,本來沒有的事情,是想來的。念佛的人想什麼?專想阿彌陀佛,只修一心不亂阿彌陀佛現前了,現前怎麼樣呢?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是一句彌陀念到底,絕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如不見,這是境界。如果見了一生歡喜心,自認見到佛了,功夫錯了,魔就快來了,那還是喜歡神通,還是喜歡感應。所以一定要記住,我們念了很久的佛,怎麼佛都沒見到?這是事情,好境界。佛要是真的來了,給你看到了,你一高興,馬上就著魔了。佛大慈大悲,不讓你發狂,這才是真正愛護你、加持你。到什麼時候佛現相呢?你心真清楚了,明白了,見如不見。佛會現相給你看給你作證明,證明你的功夫成就了。古時慧遠大師一生當中,見到叄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和任何一個人說,見如不見。最後往生時,境界又現前才向人家說:過去已經見過叄次,現在境界又現,我要生了。說出來,走了這是對的。說出來不走那就妖魔鬼怪。所以我們要戰勝魔障,我們仗著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定和慧,不足以伏魔。唯有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要緊的是老實念,就對了。

  「紹隆佛種」:「紹」是繼續、繼承的意思。「隆」是興旺,我們要把佛的遺教,發揚光大。

  (十)性德本有‧不從外得

  「給孤獨園」,昔日離家遠走,今返家園,承受家業,衣里明珠,不勞而獲,即性德也。

  「給孤獨」是當時對須達多長者讚美的稱號,他很慈悲,用現代的話說,是一位慈善家,對貧苦孤獨的人常予照顧救濟。「昔日離家遠走,今返家園,承受家業,衣里明珠,不勞而獲,即性德也」,這幾句是法華經裡面的比喻。「離家遠走」是比喻迷,迷失自性,好比離家出走,在外面過艱難困苦生活。「今返家園」是回過頭來,明心見性。「承受家業是說本性裡面本身智慧德能,統統都現前了。「衣里明珠、不勞而獲。」說明性德是自家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它的盛況我們從華嚴經裡看到毗盧遮那佛的依正庄嚴,所以古人常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佛的富貴,大自在天比不上,大自在富貴修得的,不是性德。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富貴,那也是性德,不是修得

  (十一)解釋大比丘

  「大比丘」。大,指大悲大願。比丘謂遠離塵垢。「眾」是理事和合。

  古印度所稱的「眾」,就是我們現在所說團體,僧團是理事和合,所以叫和合眾,在所有團體裡面,僧團是最值得人尊敬的。

  (十二)解釋千二百及五十五

  「千二百」,圓滿功德,五十五,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覺是也。

  此節經文所表,謂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果能破障返聞,則自性佛現,而興大悲大願,遠離塵垢理事和合,圓滿菩薩之修德,而與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則見此序境相為非相而見如來矣。一部經文所說,總不外此意。學者當於一切時、一切事、一切境,皆如是體會得,則動靜一如,無往而不是矣。

  二、發起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一)世尊現身說法

  這一段不但是一部金剛經都在裡面,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也都在裡面,十方叄世一切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行,一直到成佛證果,也都在裡面。這是世尊現身說法為我們做出個好樣子—佛是怎麼生活的。世尊這次示現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模範。看到樣子,我們要能夠回過頭來想到: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只要懂得這個塬理塬則,將它運用在生活當中,所過的,統統是佛菩薩生活金剛經世尊是親自表演給我們看,而在華嚴經上,是諸菩薩表演,在末後一品,五十叄位善知識,五十叄位在表演。這五十叄位代表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菩薩修行不一定要出家,無論那個行業,無論過的是什麼生活方式,只要會運用金剛經道理方法、塬理塬則,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段,我們一般讀誦往往把它看輕了,後面的經文老實說是解釋這一段的,這段經文明白了,後面的經文可以不要講了,看不出門道,這才細說。請看註解

  (二)在家出家‧一律平等

  出家本為度眾,欲度眾生,須先斷惑。斷惑必須苦行使人見之,道心增長,俗念減少。則乞食之有益眾生也大矣。

  佛菩薩眾生方式很多,普門品裡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即示現佛身。「應以居士長者身得度者,即現居士長者而為說法」,維摩居士即示現居士長者身分,維摩居士也是佛再來的,可見得他們自在。在那個時候印度有兩尊佛出世,一個示現出家,一個示現在家;說明在家出家修行,同成佛道,並無高低之別。所以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他們見佛要頂禮叄拜,右繞叄匝,他們見維摩居士也是頂禮叄拜,右繞叄匝。現在一般人有個錯誤觀念,一出家就貢高我慢。不知道佛當年在世顯示的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平等的,這是我們千萬要記住。特別是發心出家同修,要知道我們雖然身出家了,無論在道業上,在斷煩惱上,一品沒有斷,怎可貢高我慢?一定要謙虛、恭敬

  (叄)如理如法供養

  江居士以為,欲佛法大興,非行乞食制不可。但須信心者多,然後能行耳。

  「乞食」制度釋迦牟尼佛所定的,一直到現代南洋小乘國家泰國、錫蘭依舊行乞食制度佛法傳入中國,因中國觀念生活方式印度不同,所以乞食制度中國就不能通行。早年出家人接受社會大眾供養,還不成問題,可是到了近代,流弊叢生。這種現象諸位可能見到,這是佛法的衰相。可是要恢復乞食制度,在事實上不可能,唯一的方法,是學佛同修,不論在家出家,真正明瞭佛法就不至於有過失。比如說出家人自己知道節制,在中國歷代高僧大德都做了很好榜樣,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以身作則。而在家信徒供養,應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不是盲目的。這樣配合,佛法也能夠興旺,正法一樣能夠住世。只看我們怎麼做,不能偏差,有偏差則製造罪業,果報不可思議

  (四)回頭就是不攀緣

  「還至本處」,回頭也。「敷座而坐」,經行入定,意甚深廣,須體會得。而落實到自家日常生活中。

  「還至本處」顯示的意思是回頭,回頭是岸。「敷座而坐」是入定。無論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從事什麼工作,但是要懂得回頭,要懂得修定。又什麼叫做回頭呢?回頭就是不攀緣。一切眾生向外攀緣,永無止境,不知道回頭。在日常生活當中,心地清凈清凈心就是敷座而坐。

  (五)學佛不一定要出家

  此經發起於日用尋常之事是說佛法全是教人覺不迷、正不邪、凈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圓滿生活佛陀就在生活中,如此示現。是故善現見知開口便嘆希有,繼曰,善護念,善付囑。即是大悲大願之無間也。

  佛示現的是代表出家人生活的方式,過真、善、美、慧的生活。我們從這個例子,要體會到無論我們自己過的什麼生活,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處的是什麼樣社會環境,都可效法世尊塬理塬則。不必改換生活方式,任何生活方式,任何工作環境都能達到覺、正、凈。都能生活在真、善、美、慧境界之中。絕對不是學佛一定要出家那就錯了那就不能說是事事無礙了。佛法是教一切眾生就在他本位上,就能夠得到幸福。在本位上修行都能菩薩成佛

  (六)須菩提為什麼讚嘆希有

  佛這種示現,從初發心長遠時間修行一直到成佛都在生活上表現出來,凡夫及未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不出來。須菩提尊者能看出來,換句話說須菩提尊者境界,和佛相差不遠了。須菩提他見到了,所以讚嘆「希有」!從這個地方,如果我們冷靜的反省觀察,我們生活行為:從早晨起床,穿衣、吃飯,也到處奔走,我們的情形是不是也希有?沒錯,的確希有。但和佛菩薩不同,我們是無量劫來的習氣都在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曝露無遺。世尊所顯示的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所曝露的是無量劫習氣學佛就是轉變,如何把我無量劫習氣,轉變成功德—轉識成智。懂得轉識成智,就是把感情轉變成理智、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把凡夫生活轉變成佛菩薩生活這叫會轉,會轉就是會修。所以世尊不僅言教,也用身教,他做出來的,都是為我們做示範,這是大悲大願的流露,永恆的流露,此悲願廣大不可思議

  乞食奔走同凡夫,不住佛相,顯示無我相。不說一字,顯示無法相。叄空理彰,此謂之「善付囑」。是乃身教也。

  「叄空」是人空、法空、空空,心才清凈,一絲毫都不沾染,連空也不執著這就叫做「善付囑」。

  四攝同事以身則為榜樣,此之謂「善護念」。

  求佛菩薩保佑,「護念」就是保佑。用什麼方法保佑?佛菩薩為我們做榜樣讓我們照著他的樣子學習,這是菩薩真正的保佑。

  佛法修證,即在尋常日用間,理顯叄空,觀融二諦,此之謂希有

  離了生活,沒有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二諦」就是真諦、俗諦。

  佛法即家常茶飯,一日不可離也。如來示同凡夫,奔走塵勞無他,欲令眾生迴光返照耳。持戒、入定、生慧、示眾幸福美滿生活。如是!如是!

  佛並不認為他成佛—沒有我相。在佛的眼中,眾生平等,並無差別—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把四相都捨離了,這樣行持就是希望我們能覺悟,知道回頭。「持戒」就是現代所說的守法。「入定」心是清凈的,心在境界不動搖。清凈心起作用就是「生慧」。

  修行之要,在理事雙融。對境隨緣,勤息勘驗。歷事鍛心,動靜一如,無往不是。

  「理事雙融」是理裡面有事,事裡面有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勘驗」是體驗,生活上去體驗。「鍛」是鍛鍊,在事緣上,在境界上鍊一個覺悟的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

  道在善巧利用其環境,則無時無處不是道場

  會了之後,那個地方不是道場?不會,再大的寺院庵堂,也不道場,所以會了,何必去尋求道場?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門。戒能資定,定能發慧。須知慧無戒定,乃狂慧,非正慧。

  「入般若門」就是開智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從持戒修福做起。「資」是資助、幫助。

  學人能向衣食起居塵勞邊鍛鍊,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須是對境隨緣、不迷、不煩。應事有條不紊即持戒清凈自在即定、慧。故經雲:「一切法皆是佛法。」離相發心,降伏之道,盡在其中。

  (七)要想道業有成‧一定要對境隨緣

  凡是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要想道業有成就,遠程的目標,是要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了生死、出叄界。近程目標這一生要過得很自在很快樂。因此,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誨,一定要知道「對境隨緣」,絕不攀緣

  (八)凈宗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

  昨天中午在這邊跟一些華僑界的領袖們一起午餐,他們對於許多道場,也都護持。我向他們解釋,我們這個道場,不向信徒化緣,不向信徒要錢,絕不拉信徒。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求了生死、出叄界。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那個小道場,只有十二人,十二個人,個個成就這就行了,要那麼多人幹什麼?喜歡熱鬧的,其他的道場很熱鬧,我們勸他們到熱鬧的地方去。到我們這個地方來的,只有一目的—一心一意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總幹事向這些華僑說我們沒向你們化過緣,他們說:沒錯,那以後呢?我說:以後也不會向你們化緣,不會向你們開口。他們說:沒飯吃怎麼辦?我說:沒飯吃,就往生啊!一句佛號念七天七夜,大家都極樂世界去了,不要吃這個地方飯了,不要以為沒飯吃,就要向你們開口,你們沒有機會了(笑聲)。我們說的是實話,所以道風、學風要確立,我們不搞世緣、不搞熱鬧。進到道場的,都是同參道友,我們這個小環很喜歡提供給大家進修,這是真實功德

  經言:「五蘊即是法身。」這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