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第六編(一)凈土資糧:信、願、行

  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第六編(一)01

  第六編凈土資糧:信、願、行

  凈宗以往生凈土成佛道為終極指歸,所以,十分重視踐行。凈宗行持有三大行持(亦稱三資糧):信願行。信願行如伊字三點△,一而三,三而一;鉤鎖相連、缺一不可。由信啟願,由願導行。信根萌動,則願力行持沛然而出。蕅益大師從內在特質方面將信願行分為兩類: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信願是往生凈土的指南針;由此信願,方能執持名號。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自可感生凈土。①下面對信願行三資糧分述如下。

  第十六章信門

  凈土宗在大乘佛教中屬難信易行之法,為什麼凈宗稱為難信之法呢?這里我們不妨將凈土法門大乘通途法門作一比較。大乘通途法門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證,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得證。其中重在開圓解(即禪宗開悟),可見殊為不易。而凈土法門,由信啟願,由願導行,在進修次第中,頭一步是信,後一步是行。這與大乘通途法門相同,只中間一步,在通途法門要生解,在凈宗要發願在此顯出差異。通途法門信解行證中,最難通過的一關是開圓解。而凈宗法門則以願代解,便將這最難的一關通過了。通途法門行門深廣,凈宗行門簡易,凈宗與大乘通途法門相比,只有信之一關,仍舊是難。由於凈宗超情離見,屬佛的果覺境界,於此信入尤難。只要能透過信關,一切將迎刃而解。所以凈宗被稱為難信之法,是有根據的。

  當然,信之一字貫之世出世間法,世間法重信,佛法更重信,大乘圓教尤重信,凈宗法門特別重信。茲擬從信賅果海,果徹信源;凈宗六信,理事圓融;於難信法生決定信三方面加以討論。

  第一節 信賅果海,果徹信源

  凈宗法門從發心念佛到成辦往生成佛道,無不依信力而得成就。信賅果海果徹信源表證著凈信之內核與功能。信藏功德大矣哉!茲分述如下。

  一、信之詮釋

  信的梵文字源有二:prasada與sraddha。prasada有恩惠、仁慈寂靜、光輝的涵義,sraddha有信仰、親睦、尊敬、熱望的意思。合而觀之,信義即是如來的恩惠與慈悲產生凈信與歡喜信心狀態即是得到大安樂狀態

  信的中文釋義為:信者,誠也。①說者誠實無妄,聽者誠敬受納,即為信。

  《成唯識論》對信的內涵亦有精要的概述:「雲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此段文句表明信有三層涵義。(1)於諸法事實理,能深信冥契,忍可於心不為虛妄事理之所轉。(2)於三寶清凈法身般若解脫,真凈德中,深信好樂不為妄染邪德之所惑。(3)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善報,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之必得。於中忍可是信因,樂欲是信果。此種信不獨自體清凈,復能清凈一切心及心所,如極香物,不獨自香,復能熏香一切余物。如水清珠,不獨自清,復能澄清一切濁水,其力最勝。

  《成唯識論》又雲:「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凈為相。」上述文句從反面證實信以心凈為性。貪瞋痴等六根本煩惱以及無慚無愧等二十煩惱,各各都有自己的業相。如貪心所即以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無慚即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於慚,生長惡行為業,等等。不信的業相以染穢為性,不僅自體染穢,復能穢濁一切心法與心所有法,如極臭之物,能熏染它物。信則自凈凈他,不信則自穢穢他,所以,信以清凈為相狀。可見,信心不生不滅的純粹凈心,此凈心即是萬有的本來面目

  二、信之功用

  信在世間法中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法則孔子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①人如果言而無信,不僅貶損自己的人格,實則取消了自己說話的權利。經商不講信用,無異自掘墳墓。信是行為的推動力,信是吾人生存的基礎人生沒有信仰就如同沒有指南針的航船,終有觸礁之虞。

  信是修行出世法的首要前提。五根五力,十一善法,皆以信居先,大乘圓教五十五個階位,亦以十信為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華嚴經》中,文殊十大菩薩表信門,以信為首,攝其他諸階位故,於生死中創發信心,最為吉祥故,信能增長一切智慧功德故。信心一法是人道要門。《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毋,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盤無上道。」華嚴極贊信為寶藏第一財,信門具足一切行位之相

  信根植固,便具十德:一親近善友,二供養諸佛,三修習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愛樂大乘,十求佛智慧大乘經論每常贊嘆:信無垢濁心清凈,信能悉施心無吝,信能歡喜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在佛法修學中,信作為入門之宗,極為重要。

  凈宗作為他力門果教派,較之於佛教通途法門,更為重視信願,信願二門是凈業修持的重大科目,決定能否往生關鍵。信願功能的重要性,謹以數位凈宗祖師法語以證。

  蓮池大師雲:「往生凈土,要須有信,千信則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①

  幽溪大師雲:「苟有信心往生極易,如渡大海,即得巨航(案;彌陀本願——注),仍有良導(釋尊勸贊——注),加以順風(諸佛護念——注),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遲留險道者,誰之過與。」②

  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又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③

  印光大師雲:「念佛一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義故也。」④

  凈宗祖師大德以具佛之眼,深知末代眾生善根狐疑,痛下藥石,指點迷津,苦口婆心,慈悲之極。反覆申言,凈業成敗端在信願。茲征一例:昔王仲回問楊無次:「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無次回答:「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仲回欣然而去。未久,楊無次夢王仲回致謝:「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凈土矣。」⑤

  凈業行人一念信力,契入阿彌陀佛本願之海,便與阿彌陀佛光明願力相接,得佛力加持,成辦往生大事。如果狐疑不信,則與阿彌陀佛光明願力隔離絕緣而得不到法益。凈土法門的勝妙在於不必求解,自能深解;只要深信,絕無錯路。信願持名如風帆揚於順水,迅速穩妥。能得力,不能得力,得力多少,全由信之淺深。信賅果海,果徹信源。一念凈信,得入阿彌陀佛大願果覺之海,並滲入念佛成佛的全過程。而佛果證得不離初始的一念凈信。比如種子墮地,及至開花結果,不異原初的種子。這與華嚴「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的玄義無二無別。然凈宗有阿彌陀佛大願威神的攝受護持,又比華嚴殊勝特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