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不被五蘊遮蓋,這時候還談不到證果、出三界

  破五蘊按著修行的步驟來講

  是剛剛入門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剛才果地說我們一般人把破五蘊境界估計太高了這是很對的。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觀自在也就是在那兒打坐,這個人在那兒打坐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那個禪的功夫一步一步地進到智慧階段,所以他能明了五蘊是空的。

  這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因為你把這個都看空了,就不五蘊遮蓋住了;不被它遮蓋,就是智慧現前了。

  這時候還談不到什麼證果、出三界,談不到的。智慧是有了,所以才能離苦得樂。在離苦而沒有離、得樂還沒有得的這個階段上,還有一段的路程,還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被境界所轉。他還是被境界轉,被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境界轉,這不單沒有證四果,而且連初果也談不到的。

  人證了初果阿羅漢就可以走路腳不需要碰到地下,離地下會有半分那麼高,腳不沾地了,在任何地方都腳不沾泥了。他怎麼能這樣的呢?就因為他把這見惑去了,斷了八十八品的見惑,因為他斷見惑就能這樣了。

  什麼叫見惑呢?就是「對境起貪愛」。對著這個境界,就被這個境界所迷了,生出一種貪愛心來,這叫見惑。證果的人,「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什麼都空了,無所執著了,那他怎麼還會走火入魔呢?根本就沒有什麼魔可走、可入的;沒有什麼火可走的,他沒有火了。

  「迷理起分別」,這是思惑。二果、三果的聖人要斷思惑。你想一想,在這五蘊階段,他修道若斷了思惑,怎麼會想東、想西、想南、想北,計度上、計度下的?用種種的分別心來研究道理呢?沒有的!什麼事情來了,他都迎刃而解,不需要去分別計度它。

  這些妄想都是一些個識,尤其那個「識」,那分別更細微細微細微地方,它都在那兒分別。不要說他沒有證果,他甚至於也不能升到非非想處天,為什麼?他這身體根本就沒有看破,沒有放下呢!還是在這臭皮囊來用功夫,打轉轉。

  所以你們以為破了五蘊證了果,證了什麼果?破五蘊那隻是修道一個應行的路子,在那路子上走。所以各位要認識清楚這種境界,不要像那無聞比丘似的,以四禪天就認為四果了。

  這個破五蘊也就是在這初禪、二禪的境界上。這要是按著修行的步驟來講,還很早很早呢,這可以說是剛剛入門你不要對那剛剛開蒙的小學生,就以為他大學畢業了。就是神童,也沒那麼多。或者有的小孩子讀書讀得快,那是神童,但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對於法要認識清楚,我早不講這話,就看你們各位的智慧怎麼樣?今天我告訴你們,沒有斷見惑、思惑,這怎麼能談到證果呢?談不到的。

  所以他沒有證果,都是虛妄境界,所有的都不真實的。就是他色、受、想、行、識都破了,也還沒有證果,這不過只是在修道的路上跑著呢。他若是證果,就得不退轉了,怎麼會著魔呢!證了初果也不會著魔的。

  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破了五蘊,他只是明白這個空理了,談不到什麼了生死和證什麼果位,這還是在那個路上走著呢,還沒有到家,所以談不到了生死

  他這個落到一個偏空的理上,這時候他也不覺得有什麼苦,也不覺得有什麼樂,他在這個地方要是停止了,就落入外道去了;若再往前進步,那麼他是可以開悟,可以證果,但是要精進

  所以修行,無論你到什麼程度上,你如果以得少為足,就認為在那兒就可以了,那就中道自劃了,半途而廢,也就是就懂得那麼多,就沒有再往前進步了。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