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第七編(三)02

  第七編 往生品位

  第二十二章邊地疑城

  第二節般若導引凈業修持

  般若大乘佛法的綱要,開般若正智即是開佛知見菩薩波羅蜜,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若離般若,則非波羅蜜(到彼岸)。證知菩薩波羅蜜一以般若波羅為本。經雲:「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①般若是險惡徑中的導師,迷暗室中的明炬,生死海中的智楫,煩惱病中良醫。般若不明,則萬行虛設。

  凈宗作為大乘圓頓法門,與般若關聯甚密。般若凈業修持之良導,滲透在凈業行人信願持名、求生凈土、圓成佛道的全過程,茲略舉數

  端。

  一、般若助成對凈宗法門的信解

  凈宗作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其最深層的難信,正在於般若。凈宗的最高理念般若。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菩薩時,開根本智,稱性而發四十八大願,爾後,經無量劫,住般若正智,勇猛精進,一向專志庄嚴妙土,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以大慈本願,從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庄嚴佛土,雙照空有二邊,妙契中道,體現凈宗深旨。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現,念佛法門舉體是般若正智。凡夫生滅心揣度凈宗妙義,每每愈推愈遠。所以,凡夫眾生難信念佛法門若有人能信凈宗,即是內具的般若善根與凈宗的耦合。所以,吾人注重身口意三業的修持,培福開慧,即能助成對凈宗念佛法門的信解,透過信關,成辦生死大事。

  二、般若助成終極關懷的確立

  無論是修行道人,還是世間凡夫,都要面臨和解答精神歸宿(或曰安心立命)這一人生大問題。儒家將「至善」作為心性的安頓處,基督教天堂確立為人生的歸趣。以般若為先導的凈土宗,則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作為究竟的指歸。凈業行人獲得並認同這一終極關懷,便會專志奉持念佛求生凈土大安法門,飄泊的人生便得以安頓。

  心念的安頓對人生質量與歸趣,關聯甚密。《金剛經》中,須菩提恭問釋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大乘無量法門,在心性安住與降伏妄心上,各有方法手段,茲不詳述。凈宗念佛法門在住心與降心上,直截了當。心安住在南無彌陀佛六字洪名上,身寄寓於西方凈土七寶蓮華中。凈業行人亦應發廣大心,普願法界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在降伏妄心雜念方面,至心持念彌陀名號,正是降伏妄念妙法佛號如清水珠,能令吾人的妄念澄凈念佛不是強行降伏妄念,不是與妄念對峙按捺,而是巧用轉移法,轉染念為凈念(佛念),最後歸於無念。誠如古德所雲:「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

  念佛法門暗合《金剛經》無住生心之旨。都攝六根,至心念佛,不為五欲六塵所動,即是無住。正無住時,一句佛號孤明歷歷,即是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所以,念佛法門下手便是安住與降伏,便是轉識成智,顯現般若妙用。六字洪名是開顯吾人如來藏的無上法寶,執持名號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念佛求生凈土即是無極安心立命

  三、般若成就厭欣心

  能否往生取決於信願,信願的本質內涵即是厭離娑婆欣慕極樂。而沒有般若觀照,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則難以真實生起來。沒有般若的扶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地念佛也難以持久。

  凈業修持的前提是出離心,出離心生起與鞏固,應恆常輔之以「六如」的般若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①凡夫之所以六道輪轉,就於背覺合塵,向外馳求,分別幻相,貪著幻相,起惑造業,不得出離業網。所以,凈業修持,先須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無非虛假。六如的智觀,行之久久,能於一切境相如如不動,對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不存留戀。古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愛戀即是我執,六如的金剛慧劍即能摧破我執,盪遣欲情,成就出離心。以般若慧光觀照極樂世界,能催生對西方凈土常樂我凈的欣慕心。出離心成就萬緣放下,欣慕心促成一念單提。凈宗行人如是用功,易獲念佛往生的法益。

  凈業行人成就往生者,無不以若為前導,以真實的厭欣心執持名號,臨終往生凈土。茲略舉二例。宋代王日休居士,國學進士,博通經史,聞凈宗法門後,悉皆捐棄先前之業,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之歸。」②從此一意精修念佛,每日禮佛千拜,臨終站著往生。清代彭紹升居士,弱冠及第,信奉念佛法門後雲:「從今以後,願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③如是專修念佛法門,臨終預知時至,往生凈土。縱觀今日世界,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其病根正在於般若匱乏。愛樁不拔,情攬牢系,拖泥帶水,凈業難成。縱有阿彌陀佛大願接引,臨終一念情戀因循,便隨業受報。古今史籍,多載此類事例,凈業人不可不慎。

  凈業行人常起般若觀照,便如鴨鵝入水,不受粘滯。若生恩愛時,當念西方凈土眷屬有情愛,我是將生凈土之人,宜應遠離情愛;若生瞋恚心,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願生凈土的人應舍瞋恚心;若遭苦逆時,應當繫念西方凈土沒有眾苦,但受諸樂;若遇樂境時,應當繫念西方凈土快樂,純一無雜,無量無邊。凡對境歷緣,皆起般若觀照,則一切時一切處,無一不是凈業助行。

  四、般若有無關涉凈業的成敗

  《無量壽經》中,釋尊開示娑婆世界有四類眾生,接觸凈宗念佛法門,或信或不信,或修持或不修持,或成就往生或未能往生,種種因行事相,悉與般若有無與淺深相關。

  第一類眾生,接觸佛法,也行善積德,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分別西方凈土不如天界快樂。對天界微妙五欲生嚮往心,認為極樂世界無有女人,缺乏豐富的愛情生活,單調乏味。此類眾生缺乏般若智慧,不知天福享盡,還會墮落,終不能出三界牢獄。以凈宗理念來看,天道亦是苦趣,亟須超越。世尊針砭此類眾生:「邪見業王未能舍離,常處輪回而不自在。」①這類迷戀天人之福,不求往生極樂世界眾生,人數甚眾。

  第二類眾生,不念佛求生凈土,無求無上菩提之心,反恃世智聰辯,貢高我慢,邪見顛倒,好為人師。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這類眾生中以知識分子居多。憑著宿世的些許慧根,博覽群書,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以生滅心測度如來性覺圓海,不自覺地造了許多謗佛謗法的言論,諸如:西方極樂世界理想國的神話,西方凈土太陽崇拜的變種,一真法界是虛映折射,等等。凈業人對此類言論要加以智慧的辨析。

  第二類眾生髮心念佛,廣作眾善,然而取相分別,情執深重,諸如:我念佛怎麼還沒有到一心不亂呀,怎麼還沒有見到佛光呀,我念佛怎麼身體還不見健康呀,等等。修善也互相攀比,你供養了多少錢,我供養了多少錢等,如是心有取捨,情有執著,不合無住生心的般若正智,所以,雖也精進念佛,難以與阿彌陀佛願力感應道交,最終不能成就往生凈業人對此應深加警誡。

  第四類眾生,以無相智慧,信願持名,求生凈土,不求人天福報,志趣無上菩提這類眾生是凈宗正修行人,熾然修行諸善,而不取相,轉有為善行成無為的凈業正因,如是念佛能與阿彌陀佛願力感應道交,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凈土,圓成佛道。

  上述四類眾生的因行果報昭示:凈業的成敗與般若有無呈正相關。凈業行人宜應注重般若的開顯,以般若為導,以凈土為歸,在現生隨緣菩薩道,住無為之理體,作有為之佛事,普度眾生而無度生相,上成佛不著成佛相;雖熾然求往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不落兩邊,從容中道。處理好佛法世間法的關係,佛法不離世間法,先做世間正人君子,以此為基點,模鑄聖格,凡家庭社會的一應責任,亦盡心儘力地完成。當相離相,即事而真,塵勞即道場,轉煩惱菩提。心系佛號,注想西方,隨緣度日,理事圓融。凈宗法門提供我們究竟的安心立命與終極關懷,吾人宜應遵從佛語,信願持名,仰賴阿彌陀大悲願力,出離生死苦海,穩達涅盤彼岸

  南無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庄嚴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後記

  法不孤起,仗緣而生。余稟質愚魯,慧淺德涼;忝任中國佛學院凈宗講席,每感慚惶。因緣所系,只得勉力而行。撰寫講義,常禱佛菩薩加持,願字字句句,如理如法。積稿日多,學僧們以為其中內容,間或可取,課後複印。竊念中國作為佛國大國,卻無一本系統而詳明的凈土宗教材,故不揣庸劣,發心編撰一本,聊備各級佛學院教學之需。

  余編撰本書,遵循如下四原則:一者述而不作。以佛的聖言量作為立論根據,忠實地闡釋佛言祖語的本有內涵,切戒師心自用。二者博採眾長。廣覽古今中外凈宗文獻,鉤玄探賾,擷取精華,盡量做到有美皆備,無諦不收。三者條貫有序。本書設計七編二十二章的架構。將凈宗事理因果層面內容,作有序化的安置。邏輯謹嚴,渾若一體。四者時代特色。古老的凈土宗須經現代性的轉換,方能保持不竭的生命力。本書闡述凈宗與現代人思想互動,凈宗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會通,顯示凈宗內具的現代性因子。

  四原則策進本人秉筆撰稿,並於課堂講述。雖稿經三易,歷時四年;然終因學識慧力所限,結果不甚圓滿。今卒然付梓,疏漏繆誤在所難免,尚祈十方大德慈悲指教。

  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得到了諸多前輩師友的關懷與幫助。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傳印老法師,對本書的撰寫與出版,自始至終予以極大的鼓勵與支持,其弘護佛教,其提攜後進之慈悲心,令人感佩。中國佛學院王新老教授,以年逾古稀之高齡,冒著酷暑,用近二個月時間,仔細審閱本書稿,為本書質量把關,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令學人銘心難忘。茲謹向傳老、王老二位佛界老前輩的菩薩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另外,中國佛學院93級、94級、97級三屆學僧的配合,一如法師惠藉資料,劉險峰老師聯系列印,宗教文化出版社領導陳紅星先生、戴晨京女士的重視,以及責編張越宏女士的敬業精神,保證了本書的順利出版。於此,一並表示衷心的謝忱。

  作者

  1998年6月識於北京妙意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