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佛是叫我們把貪心消除,不是把貪世法換成貪佛法 精進勇猛與貪佛法的區別

  信心真足。世間法,出世間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能貪,世間不貪,貪佛法,佛是叫我們把貪心消除,我們貪心存在,只是換了對象,把貪世法換成貪佛法,還是貪。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什麼作用障礙往生障礙菩薩來接引。阿彌陀佛來接引,走到面前你怎麼貪心還沒放下?佛就離開了。當然這也不容易,有這等功夫覺悟得快。怎麼覺悟?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必很久,阿彌陀佛第二次來了,第三次來了,常常來照顧你,你心定了。我們不能不知道。

  摘錄自:凈土大經科注(第五回)(第三集)2018/1/27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02-047-0003

  問:第一個,聽師父講,學佛目標要去掉貪瞋痴慢,破迷開悟。並貪佛法也是貪,但同時又提出學佛要求精進勇猛,請問如何理解精進勇猛與貪佛法之間的區別,如何正確理解精進與貪?

  答: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確實有深度。學佛同學應該都知道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一般稱為六波羅蜜如果你明白這個綱領,這個問題就解答了。

  六個綱領是有次第的,要按照順序來修學,不可以躐等。你看第一個要修布施,第二是持戒你不布施持戒決定做不到;持戒做不到,忍辱一定做不到;不能忍,就決定做不到精進,所以它是有層次、有順序的。

  去掉貪瞋痴慢是在第一個階段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棄,布施什麼?最重要的是要把貪瞋痴慢給布施掉,你後面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一帆風順。

  我們今天修菩薩道不能成功,就是不肯把貪瞋痴慢布施掉,關鍵在此地。這樁事情你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理解精進貪欲

  你看我們因為貪瞋痴慢布施不掉,學佛也是貪心燒香也貪圖我要燒第一炷香,燒第二炷香就不甘心,這怎麼行?

  學習法門,我要學殊勝法門,到底哪個法門殊勝

  很難講,佛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個最殊勝?

  佛經上也常講第一法門,最殊勝法門,那個不是法門差別,第一殊勝從哪裡講?

  從根機上講的。適合於我修學,適合我的程度,適合我的根性,我修這個法門一定有效,一定成功,這個法門對我來講是第一殊勝對你未必是第一殊勝

  佛在經上常常用比喻說,佛好像是個大夫,醫王、大夫,這群眾生都是病人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好像藥方,對症了,你這個葯服了你的病就好了,這對你是第一。

  如果不對症,這個葯吃了恐怕病加重,甚至於要死,毒死了,那怎麼能稱殊勝?

  所以法門應機就叫殊勝就叫第一,是從這上說的。不是從法上說的,法沒有高下,法沒有分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首先要斷煩惱,貪瞋痴慢是煩惱,不但學佛從這兒下手,儒家教人也從這下手。你看儒家教學,《大學》裡面講的「格物致知」,這是講真正用功從哪裡下手?格物,然後再進入致知,再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不能亂。

  什麼叫格物?司馬說得好,我們印光大師說得好,印光大師說法是跟司馬光相同的。物是五欲,就是慾望,你對物質享受的慾望;格是什麼?格是革除,你要把物質慾望要把它革除掉,這就是斷煩惱!然後你才能有智慧,才能做到致知;換句話說,你的智慧是因為你煩惱把它障礙住了,煩惱去掉,智慧就現前,這致知。

  真正智慧現前,你的意就誠了,意誠之後,你的心就正了,你看儒家講這套功夫,也從斷煩惱下手。

  佛法更講的清楚,破煩惱障,然後破所知障;破煩惱成就你的德行,破所知成就你的智慧。世出世法在方法上講沒有差別,我們要能夠懂得。

  所以智慧精進不一樣,精進里頭決定不帶煩惱,我們今天講精進勇猛精進裡面帶著煩惱。為什麼勇猛精進我有目的我有企圖,我有好處,如果什麼好處都沒有就不幹了。你從這上你就懂得,世間里頭哪有精進都是附帶名聞利養在里頭他才肯干;什麼都沒有,你還拚命努力干,那是精進。你所作所為的是犧牲奉獻,是為利益眾生,為成就自己真實智慧成就自己德行這是精進。絕對沒有名利在裡面,決定沒有企圖在里頭,區別在這個地方

uploads/content/2022/june/1e00abb8b3c9e745e068b909f3d6ec92.jpg"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