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這段文是七難中的第三風難,又叫做羅剎難。這里所謂大海,是眾生為了探求寶貝而經過眾寶所聚的大海,這個大海就是所謂佛的大海。寶貝的數目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真珠等。這些寶貝,都是希世的珍品。
就其中的硨磲來說吧,硨磲叫寶石,它的形狀說是像個車齒,體質非常的堅固,顏色非常的光彩,和真珠同樣,是貝類所產。但這是說的有形的寶石,而實際上這是指的精神上的聖財。
一、信財
智度論說:「佛法大海,惟信能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學佛者如沒有虔誠的信心,那斷不能得渡佛法大海的。信的反面是疑,如疑心生起來,就煩悶懊惱,迷失所應行的大道了。末了不對正道去行,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以一線之差,就會踏入迷途。所以一念虔誠的信心,比什麼都可貴。假使心中猜疑,不但不能起信,反而生起邪念,一旦如此,往昔專誠的信心,所獲的一切效果,到這時候,都將會失去。唯有信才是去疑去迷的最好的手段,所以應以金剛不壞的心來相信。
二、進財
進,詳細的說,應為精進。精進,是精勵進取之義,即向正道精勤努力的走去之謂。如果不明白此義,再好的宗教,也不會有所得。俗諺說得好:「流一滴汗,有一分的收獲」,沒有精進,決不能得到真實的法味。
三、戒財
戒是防非止惡的意義。嚴持佛的教誨,一點不能毀犯,操行方正,遵守一切世間出世間的規律即是戒財。如果不依規律,就是放縱,放縱自然就會墮落,自然就會有不正的行為,所以戒為一切正當生活必要的規則之寶。
四、聞財
聞是知的第一步工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則與禽獸相等。聞教,才能知理入道,要知道世間上沒有不聞教而能入道的人。但是,在聞教的時候,又不能沒有虛心,虛心者虛己以接受他人也。這是聞教進道的必備條件。聞了教以後,必需要如理的去實踐實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此處即指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的三慧而言。
五、舍財
在佛教中,行慈悲的時候,以舍為最重要,舍的反面是取,取是堅持執著,如果在我們施捨的時候,有一種希望得到報酬的心,那即是取,而不是舍。我們在施捨的時候,要如太陽的光熱,無條件的照耀著大地上的萬物一樣,不這樣就不行。所以菩薩必須要具有四無量心,慈能與樂是慈無量,悲能拔苦是悲無量;行慈悲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不是別人叫我做的,也不是別人勉強我做的,而是我歡喜這樣做的,這是喜無量;如果帶有不願意或不高興的心情去與樂拔苦,那不叫做慈悲。在慈悲歡喜施捨的時候,沒有要求報酬的心,這才叫舍無量。
六、慧財
慧財是智慧的運用,也叫定慧財。定慧財就是止觀。定則攝心不散,止諸妄念;慧則照了諸法,破諸邪見。智慧好似是行路時的眼睛,這個眼睛如果眛了,向什麼地方走都不明白,所以在大智度論中關於佛法的修行曾這樣指示說:「智目行足」,有智沒有行,是跛者;有行沒有智,是盲人。不管是跛者,盲人,都不能夠行路。如果盲人背負跛者,則智的目加上行的足才能夠相助前進。好比有了進財、戒財、舍財,沒有這個智慧的目,也不能夠前進的。
七、慚財
慚財,就是慚愧。集論中解釋說:「慚者,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愧者,於諸過惡,羞他為體」。沒有慚愧的心,則不能入道。佛遺教經中說:「慚恥之服,於諸庄嚴,最為第一」!沒有比得上感覺慚愧的心再善美的了。這種心生起,實在可喜!如果慚恥的心生起,則恭敬的,禮貌的心也就生起,而信心也跟著生起了。做一個人假使沒有慚恥的心生起,那實在是很可憐的!慚恥的心,才是佛性,因有了這種心,就能修切實的去實踐智慧,信仰,道德。
以上的七種,叫他七聖財。這種教法,依據諸經,有很多不同的解說,在你想要獲得這七種聖財,進入佛道修行的時候,如果忽然一陣黑風的吹來,這黑風,即是無明煩惱的迷風,或是一切魔障的惡風。你若沒有堅定不移的心,那麼你要說:「我真傻瓜!上當了!」「學佛有什麼用呢」?「就算得了這種修行吧,也不中用!」對信心起了懷疑,對於精進生了怠念,對於戒律而去毀犯,胡作妄為,都將隨此而起;對於舍又執取了,對於慧又愚痴了,對於慚又沒有恥了,把可以進入大道的心,導向驚濤駭浪之中,漂流到羅剎鬼國去了。
「船舫」的「舫」是兩個併合起來的船叫舫,一般都說是船。這是將色心合而為一,以此喻人的身體的。現在這船給狂風吹得歪斜,像是極其危險的樣子,這是無明煩惱的迷風,在心中掀起貪嗔痴三毒的波浪,這即是惡鬼羅剎之心。假若在這時候有一個人,生起「南無觀世音菩薩」與「平等大慈」的心念,那無明煩惱的狂風就將停息,貪嗔痴的三毒波浪就將平靜,而得解脫這個苦難。所以說:「以是因緣,名觀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