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尼舍利塔資料_神尼舍利塔介紹

uploads/content/2022/may/b85408418e62215408590762b35a49f4.jpg" />  神尼舍利塔在飛來峰。按照冷曉《杭州佛教史》里所說的位置,“塔不知廢於何時,但石級猶存,旁有唐盧元輔題天竺詩摩崖石刻”。那麼塔址應在香林洞上登蓮花峰的連岩棧道旁。   為什麼不能說它是杭城最早的塔呢?顯然,佛教東晉咸和初落地杭州,到隋朝間有幾百年時間,無疑有過各種各樣的塔,事實上,南朝陳天嘉元年(560年)天竺僧人持辟支佛(全名辟支迦佛陀舍利建在孤山永福寺里的辟支佛骨塔就比神尼舍利塔早幾十年。   神尼舍利塔至今沒有發現實物圖片,志書記載的文字少而語焉不詳居多,有的古籍配有插圖,但並非紀實性繪畫,只能算作圖標,故而,大凡對舍利塔進行各種各樣的外形乃至質材上的描述,皆為作者的推測和想像。   歌詠神尼塔的詩傳世的不多,主要有唐代宋之問《靈隱詩》: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唐代張祜《靈隱》:   峰巒開一掌,朱檻幾環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五更樓下月,十里郭中煙。後塔聳亭後,前山橫閣前。溪沙涵水靜,澗石點苔蘚。好是呼猿久,西岩深響連。   詩中提及的塔,疑似神尼塔,但值得注意的是北高峰唐代已有七級浮屠,俗稱北高峰塔,今北高峰韜光寺望海亭聯為:“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北宋郭正祥《錢塘西湖百詠·神尼塔》:   神尼鑿一塔,杳在碧雲端。舍利夜光現,君須正眼觀。   明初文學家貝瓊的《神尼塔》是後人引用最多的一首詩,詩雲:   雁塔高千尺,東南遠建標。江山留過客日月記當朝,鐸受天風震,梯經劫火燒。四賢誰復繼,千古意寥寥。   神尼舍利塔建造於隋仁壽二年(602年)。《歷代三寶記》記載:隋文帝即位前,有印度沙門給他一包舍利,請他供養。印僧走後,他找來一個和尚舍利放在掌心,想數一數有多少顆,可兩個人數來數去就是數不清,始知佛法高遠莫測,非凡情可度。楊堅叫人定製了一隻精緻的七寶箱,將舍利珍藏在裡面。隋文帝即位初年(581年),即普詔天下,盡興北周武帝宇文邕(534-578)所廢之佛寺。   仁壽元年(601年),時值隋文帝六十歲大壽,楊堅特意在仁壽仁壽殿款待數位高僧大德,一方面興論宏佛之道,另一方面他要下令在三十多個州按來自京城的統一圖紙,建造舍利塔,並要求各塔均在十月十五日正午時分放舍利函,為此他還親自起草了一份內容十分具體詳盡的詔書,詔示天下:   朕皈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見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伺者二人,並散官各給一人,熏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疋,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為朕、皇後太子、諸王子孫等及內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各七日行道懺悔。起行道日,打剎莫問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至十文以下,不得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並為舍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總管、刺史以下,縣尉以上,自非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行道及打剎等事,務盡誠敬,符朕意焉。   隋文帝下詔建的舍利塔共有一百一十三座,統稱仁壽舍利塔,杭州舍利塔雖也是仁壽舍利塔之一,但珍藏的是陝西馮翊郡船若寺智仙尼姑舍利。   據記載,隋文帝楊堅小時曾由智仙尼姑撫養,智仙曾言“決其後,必大貴”。周武帝廢佛時,智仙避居楊堅家而歿。報答當年神尼對他的養育之恩,楊堅令史臣王劭給智仙作傳,又令精通佛法涅槃的古雍州(今湖北襄陽高僧慧誕攜智仙舍利到杭督建神尼舍利塔。   神尼舍利塔的外形究竟如何,一直為人們所關注,6月29日《杭州日報》西湖副刊刊登陳天聲文“杭城第一塔”,在這篇行文嚴謹,內容充分的文章作者進行了合理的推演,“隋代皇帝策劃的那批舍利塔,形制一統,均為五層方型大木塔”。   南宋初期,木質的神尼塔倒塌了,大約元末明初時神尼塔在原址上重建,依然是五層型樓閣式方形塔。只是由木結構改成了磚木結構。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迴京後,從國庫里拔出專用款項,大規模重修天竺寺,也順便重修了寺旁的神尼塔。重修時,塔增高了兩層,變成七層磚芯木檐塔,神尼塔重新恢復了金碧輝煌的風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