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oads/content/2022/may/d5f28adee9849decf91afa2f5b6564bf.jpg" />
開元舍利塔位於桂林市民主路萬壽巷
開元寺遺址內。原塔建於唐顯慶二年(657),現存
舍利塔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的
喇嘛式磚塔。1972年整修時,於內壁
發現墨書《
金剛經》全文。現塔由塔座、塔身、頂蓋組成,通高13.22米。塔基底座為正方形,各邊長7米,四面有門互通。塔身為寶瓶式,立於八
角形須彌座上,每面
有一佛龕,南面
有一舍利入口,內置有明、清
時期盛
舍利的陶罐10餘件。塔剎似
傘蓋,相輪5重,上置銅質
寶珠剎頂,鑄60字銘文,款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題”。該塔原為白色,抗戰時因防空襲而一度改為灰黑色,現為淺灰色。 簡介 位於洋縣縣城中心開明廣場。建於唐代
開元盛世,宋曾修葺過一次,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1957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保護文物。塔的所在地原來有座很大的
寺院叫“開明寺”。因而此塔亦稱“開明寺塔”。
舍利塔呈荸薺狀,玲瓏典雅.亭亭玉立。塔高約30米,13層。民謠說:“洋縣有座荸薺塔,離天只有二尺八”。其塔結構精巧別致,中空,
須彌座,各層高度和直徑自下而上漸次縮小。第二層以上,每層每面均有
佛龕和小塔,龕內有
石佛雕像。共有
佛龕50個,小塔100個。各層四面皆垂有風鈴。月夜,
寶塔披銀,晚風拂來,風鈴叮噹,宛臨月宮仙境。古文人描述它:“玉立便高塵土世,龍昂先鎮梵王台”。是陝南屈指可數的青磚
浮屠。 風格
開元寺的
舍利塔始建於唐代,原為七級磚塔。塔內藏
舍利石函一個,上刻《
舍利函記》雲: 維大唐顯慶二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於桂州城南善興寺開發建立此妙塔七級,聳高十丈。顯慶
四年,歲次己未四月了未朔/\日甲寅,葬佛
舍利一十粒、東去大。三十步,
舍利鎮寺普共
法界一切,含識永充
供養,故立
銘記。 這篇記確切記載了原塔建於顯慶二年,即
公元657年,並說明了塔的最初形制。現存之塔為明洪武十八年(1335)重建。塔分三級,高13米,基層為四方形,邊長約7米,四面以券門貫通。南面刻“
舍利寶塔”,其餘三面用漢、
藏文刻“
南無阿彌陀佛”,門上額兩旁分刻八大金剛
之名。中層為八
角形,每面一個
佛龕。上層呈圓柱體,設孔放置
舍利函。頂端有相輪五層,冠以
寶珠形銅寶頂。塔的整體造形很獨特,古樸端莊,具有
西藏建築風格。 歷史
鑒真 桂林
開元寺
有過輝煌的歷史。唐代著名
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
日本失敗後?大約於天寶九年(750)輾轉來到桂林,受到
數萬名僧徒
百姓的隆重歡迎,下榻之所便是
開元寺。
他在這里住了一年的
時間,不少
官員顯貴
和平民都來向
鑒真法師學佛受戒,香火集一時之盛。
宋代詩人張釜在登寺內慈氏閣時作詩贊曰:“千年佛閣與雲齊,足力窮時目力移。堪笑痴兒誇壯麗,那知
芥子納
須彌。”
宋代另一詩人劉克庄亦雲:“吾行半區中,巨麗莫能比、”明清數百年間,凡遇節令,
地方大小
官員都來
開元寺告天祝福,演習禮儀。據明徐淮《重修寧壽寺碑》載,經過三年修葺後,“赭垣四立,金碧交輝,殿宇廊廡,曄然煥然”,“凡有事於慶祝,鳴者如鴻臚,奏者如仙樂”,真可謂熱鬧非常。 經
開元寺廢址 巨贊 空王原不計行藏,種福元田實可傷。
舍利幽空秋露冷,金剛碑仆月華涼。 難憑勝侶窮
生死,孰認殘灰體斷常! 極目神州無限淚,枝江日夜瀉汪浪。 巨贊 巨贊(1908—1984)是
中國當代著名
法師,俗姓潘,名楚桐,
江蘇江陰人。 1931年在
杭州靈隱寺
出家,對
佛學很有研究,曾任
杭州武林
佛教學院
院長。抗日
戰爭時期曾來桂林,主持
超度陣亡
將士祭典,宣傳抗日救亡。他目睹了
開元寺在日寇轟炸下的毀滅,憤然寫下了這首七律。 首聯
是說對
佛教的研究並不計較
寺廟的
有無,但這樣一座可利用的名剎被戰火焚燒了,畢竟是件可悲傷的事。
作者採
用了退一步的
說法,對日寇的侵略行為進行了譴責。頷聯緊扣
開元寺本身的
事物,那個盛佛骨
舍利的石函在戰亂中遺失了,寺中
石碑也遭破壞,
戰爭不僅給寺宇帶來
創傷,也給
中國人民的
心靈帶來
創傷,“秋露冷”、“月華涼”便是這種
內心傷痛的流瀉。
金剛經碑
舍利塔前原有《
金剛經碑》,相傳為唐代大
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可惜於清
乾隆年間毀壞了。現存經碑為五代時馬賓所書,雖字跡模糊,碑石斷裂,仍為難得的歷史文物。頸聯很富哲理,
事物總是運動變化的,“
生死”、“斷常”本是客觀
規律,但問題是要
認識到其
原因,不該死
而死,不該斷而斷,
則是不正常了。所以這
兩句中飽含著悲憤,抒
發了詩
人對侵略者的仇視。最後一聯極悲痛,表達了一位
愛國僧人赤忱
之情,他眷戀的不止是一座
開元寺,而是整個“神州”。 建造
說法 法苑珠林 桂林
開元寺
舍利塔的建造
時間,
也有兩種說法:唐代總章元年(
公元668年),
高僧道世編纂的《法苑珠林·
舍利篇》記載:“隋
文帝仁壽元年六月,決定於海內諸州選高爽
清靜三十處,各起
舍利塔。取金瓶、
琉璃瓶各三十,以
琉璃瓶盛金瓶、置
舍利於其內,熏陸香為坭,塗其蓋而印之。”是年十月十
五日,全國三十州同時起造
舍利塔。其《法苑珠林》收錄的隋著郎王邵《
舍利感應記》中,還記載了桂林建塔的奇怪
感應,時“桂州緣化寺立塔,未至
十里,鳥有千許,夾與行飛,入城乃散。”但是,這座隋朝建立的
舍利塔,並未在
地方史籍
中有所記載。
舍利乃修煉日久、
德行較高的
和尚圓寂經火焚後的骨殖,
多為結晶體,並有白、黑、紅三色。將其安置在塔內,是表示鄭重和敬意。
地方誌載 而
地方誌載,唐顯慶二年(
公元657年),在唐初善興寺的老松蟠蔭下,始建了
舍利塔。《善興寺
舍利函記》雲:“維大唐顯慶二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於桂州城南善興寺,開發建立此妙塔七級,聳高十丈。至顯慶
四年歲次己未四月丁未朔八日甲寅,葬佛
舍利二十粒,東去大江三十餘步。
舍利鎮寺,普共
法界,一切含識永充
供養,故立
銘記。”根據
舍利函記,
這是一座高聳30餘米七層重檐式中型磚塔。當時的原塔“東去大江三十餘步”,即塔東距灕江約60米左右。可見當時的灕江水域,要比現今寬闊
得多。 唐顯慶二年建造的
舍利塔,一直保存到明初洪武二年(
公元1369年)遭一場
大火,寺焚塔毀。在官署僧綱司和
住持的主持下,於明洪武十
六年(
公元l383年),在
文昌橋南寧壽寺的主址重建寺宇。接著於十七年四月
二十七日重建
舍利塔,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落成。 重建的
舍利塔,一改隋唐遺風,造就了一座具元代遺風的過街式
喇嘛白塔。通高l3.32米,坐北朝南,分塔基、底層、塔身、塔剎四層磚石結構,磚砌批灰、全白。塔基為兩層方石砌方台,高0.60米;底層為方形金剛座,高5米,邊長7.24米,以纏枝花磚裝飾,四向辟四券門,相互貫通,中空。門洞八壁墨書《
金剛經》文。南面為正門,額塑“
舍利寶塔”
四字橫匾,其它三門均額塑漢、梵等
三種文字的“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四門兩側兩旁,分別塑八大金剛
之名:東名,赤聲、
火神;南名,
凈水、持炎;西名,紫賢、隨求;北名,除災、辟毒。金剛座之上為
喇嘛式塔身,下呈八
角形、上呈覆缽形,內有迴環夾層,有
舍利入口,一般
舍利安
放在塔基
地宮,此塔則安
放在塔身內腹,其內貯放鎮塔鐵劍2把,及一批明代盛
舍利陶魂罐;塔頸內收,上覆圓形
傘蓋。頂端五重相輪,塔剎冠以
葫蘆形銅寶頂,寶頂南面鑄有信士
永明母鄧氏
家眷,獻“
舍利塔頂,同入於
南山寧壽寺,永鎮
山門”、“僧同司都綱汪石、副都綱吳德,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謹記”等60字銘文。可知,此地名原是“
南山”。 建築特色 這座重新建造的
舍利塔,每層
都有各種浮雕纏枝紋飾,色調以朱紅、丹黃為主,問以青綠,極具元代
喇嘛塔的遺風。
舍利塔構築的比例嚴謹,
優美厚重的造型,莊重樸實的風格,與
陽江和
寧遠河的環襯相映,更顯示出它雄壯巍峨的氣派。 1982年10月18日,來桂林考察的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認為,
這是過街式
喇嘛舍利塔的精品,只有青海、桂林兩座最為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