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學佛者必知的六大要素

  我們經常聽到:「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可見學佛首先是從做人開始,做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有了這些基礎,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開始學佛的人。但是,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之前,必需對什麼是修行?需要什麼心態?修行宗旨又是什麼?這些學佛修行的先決條件要有個明確地把握,在修行路上才不會出差錯。那麼,學佛修行需要哪些先決條件呢?

  修行要訣

  一、發大心

  學佛要在發心,這個心要發得無邊之大、無量之大。心量越大,得到佛法利益越多,不發大心,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古人所謂;「量大福也大,越貪越沒有。」發心要正,不發正心,則得不到實果。發心是因地,因地不正,果遭紆曲。佛經上說:諸佛如來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發菩提心,由菩提心而成正覺佛法是講因果的,發成佛之心,才能得成佛之果。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必得其下。」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國土,在佛教未傳入我國的兩千年前,就有儒家文化,指出了許多非常好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擺在了第一位,說明了發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謂「正而不邪」。省庵祖師曾經寫過一本名叫《勸發菩提心文》的書,專門介紹了八種發心差別,即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也就是說:我們學佛發心最為首要,發心宜正不宜邪,要真不要偽,宜大不宜小,要圓不要偏。只有發了真正的圓滿廣大之心,才具備了學佛修行的資本。否則的話,漏囊渡海,無有是處!所以,發心以及發什麼樣的心,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必須知道,檢討自己。

  二、定宗旨

  學佛宗旨,首在開智慧自覺覺他,廣度眾生,出六道苦海,了二種生死不受世出世間一切苦厄。所謂成佛即是大智慧梵語般若波羅密。因為般若方可度登彼岸,所以開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門,舍此別無二法。

  學佛貴在自求自修、自除煩惱、自開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問路求醫,走路吃葯,還在自己。所以佛學考據,只如地圖和葯方,與本病並不相干。學佛是學習與佛無二無別,同一沒有煩惱清凈自在,不是變一個佛。

  學佛目的在斷一切苦,得究竟樂。而欲得究竟樂,就在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於修法目標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學得方法之後,一門深入,此生必可成就,不管你修凈土禪宗密法,都要同此目的,同此宗旨

  三、明修義

  修行修什麼?眾生本來是佛,本來不用修,因冤枉而起無明之病,要恢複本來面目,所以叫做修。否則叫做建造,不叫修理。

  修心與修理物品不同,修理物品需要工具,而修心還是靠自心,以妄心修復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起一切妙用為止。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於一切行住坐卧之時,檢點觀照自己,在佛堂打坐,或者誦經、念佛禮拜,都只是一時的,而修行是在於時時。

  以般若觀照自己,觀世間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觀自己本體與佛不二,此即是正修。

  無論何宗皆以凈土為歸,或念阿彌陀佛以凈其土,或參禪修密以凈其土,明心見性後,方入正修。否則勞而無功,畢竟退轉。所以在未明心見性之前,都是走的冤枉路,但是,這個冤枉路跑多了,腳跟就硬了,等到開悟之後,去除習氣就更加容易了,因此,這個冤枉路還是要走的,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四、求正法

  佛陀說法都是應機施教,以去除眾生執著目的教法如葯沒有好壞之差別,能治病者為良藥,若反而執著教法這就難免錯誤了,如《金剛經》雲:「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可不知。

  欲求正法,先得求師。求師不可人情用事,比如葯不對症,即當變換,千萬不可勉強。如果參禪多年,不見功效,可以改修凈土念佛到一心不亂後,自可明心見性,得大受用;或修凈土多年,不見功效,即可改修密宗,至證三昧後,回頭再修凈土,則定有把握。若方法不對,還死執要修,便難得利益。此事決擇在師,當老師的應該具備這種能力。所以,《廣論》說:「親近知識,就是親近諸佛。」古人說:「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憂。」此法即是正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

  五、示要訣

  凡夫與佛,本體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未達果覺之位,才叫凡夫。然此自性與佛毫無區別。只要一覺,就是彼岸。為何不覺呢?就是我們起心動都在妄想執著。《地藏經》雲:「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所以,我們不起妄想、不起心動念的當下,不生執著而又清清楚楚的,這就是沒有業、沒有罪的當下。常常作這種自我覺醒,今日有這樣的因,將來必定會得這樣的果。久久純熟,功夫才能上路。照見五蘊皆空,心凈無染,自然法喜充滿。

  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只是隨緣應付,善惡分明而不我見,常與自己脾氣奮鬥。我見就是執著有一永恆不變的實我存在,我見不除生死難了,斷我見破見思惑,才能夠了脫分段生死,證阿羅漢果。所以佛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情為我愛,轉而疏之;見為我執,解而空之。時間一長,自得自在

  觀察世間無論千萬種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還抵不過我一修;而千萬個修,又抵不過我一覺。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當知眾苦只因不覺,極樂無過明心。《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雲:「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照即是覺照之意。

  六、防諸病

  1、勿苦修,凡是毀壞身體不知用心的,都不佛法,佛以得大自在為主,若心不能自在,而又破壞身體這是決對錯誤的。

  2、勿怨修,修之本意在解脫自在,如因怨而修,則嗔根難拔,故當解釋,使之得定開慧解空,入歡喜地。

  3、勿盲修,盲修瞎煉世人最多,得一正法如理如量地修下去,直到明心見性,方不盲修。

  4、 勿壓修,也就是不要硬求死定,壓住妄念不起,如石壓草,石開草長,雖得定於一時,但流弊日後

  5、勿貪修,這是說不可以見法即求,見師就拜。如果得一正法,應當一門深入,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

  以上所提的幾個學佛先決條件,如果都具備了,那是再好不過了,現在就可以上路修行了。如果還不能具備,那麼,也不要太難過,就從現在開始,也並不算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