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講記第14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大家請看經文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

  爾時,就是前面佛簡略開三顯一之後,就是在這么個時候。法會中的大眾動執生疑,才有舍利弗三次請佛說法,這是講的四眾疑。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聲聞是從因上來稱呼的,那些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稱為聲聞;漏盡阿羅漢這是從果上來說,漏是煩惱,斷盡見思煩惱、證了四果就稱為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佛成道以後,我們都知道,到鹿野苑度五比丘,憍陳如就是五比丘之一,佛為這五比丘四諦法,五比丘中,憍陳如是最先證悟正法證得阿羅漢果。他也是佛的聲聞弟子中,第一位證阿羅漢果的;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什麼是發聲聞辟支佛心呢?就是說,這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是發心要證阿羅漢、證辟支佛,他們有的是四諦修行,有的是十二因緣修持發願將來要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這些人、這些發聲聞辟支佛的心、這些四眾弟子都是這千二百阿羅漢弟子

  可能有就會問了,佛在前面的偈頌中,正釋說明三乘皆是方便假說,為什麼這里只舉出了二乘人心生疑念、而不菩薩呢?智者大師在這里解釋說:「敘疑但在二乘者,以其執重疑深偏舉,若至下陳疑中,即雲,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亦皆有疑。」意思是說,因為二乘人的執著重、疑心深,所以這里就偏舉二乘人,到我們下面的偈頌中,大家就會看到,菩薩心中也有疑念。各作是念,就是每個人心都有這樣的疑念。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嘆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趨。

  這是四眾弟子心中所作的疑念。此疑有兩種一是疑佛智,二是疑自己所證。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嘆方便,而作是言。這個方便,包括了佛的權實二智,世尊殷勤稱嘆佛的權實二智,而說了這樣的話,佛所得甚深難解這就是和前面稱嘆佛的實智時,所說諸佛智慧甚深難解」意思是相同的。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這和前面稱嘆佛的權智時,所說「其智慧難解難入」意思相同。這幾句經文,等於是大致回顧了一下前面世尊稱嘆佛的權實二智的情況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這也是世尊在前面說過的,由於佛的權實二智太深,所以一切聲聞辟支佛都不能達到,也就是說,不能知佛的境界

  這里的何故二字是表疑問之意,四眾弟子的疑問是什麼呢?他們心裡想的,是世尊這里一遍一遍的稱嘆佛的權實二智,並且說,對於此二智我們不能知,如果我們真的不能知,那麼以前佛不應許我們能得涅槃。二乘人認為自己證的涅槃是和佛一樣的,我們要知道,二乘人所證的涅槃是有涅槃,但是他們認為是和佛證的涅槃是一樣的,了生死了。他們也只是了分段生死沒了變易生死,他們認為佛許他們所證涅槃這是一個。第二個,如果我們能知這個佛智,那麼佛為什麼又說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呢?這里就是疑佛智。

  佛說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趨。這是二種疑,疑己所證,就是二乘人疑惑他們自己所證、所證的涅槃。一解脫,指的是佛前四十年所說解脫,佛那時所說的一解脫義是不了義說。我等亦得此法此法指的就是不了義法。到於涅槃,二乘人所證的涅槃是化城,只是暫時休息的地方,不是究竟寶所、不是圓滿菩提。但是二乘人認為自己所得解脫,與佛所得解脫沒有兩樣,是相同的。而今不知是義所趨,是義就是指世尊稱嘆佛的權實二智之義;是義所趨,趨就是歸的意思,歸向何處。這里四眾弟子心中的第二種疑問就是,佛以前為我們說的解脫之法,我們依照佛所說法去修行,已經到於涅槃。我們剛才說了,二乘人的涅槃只是了分段生死是有涅槃也就是說,對於解脫義他們已經證得這是二乘人的心理。如果說我所得不是真實,可是我們已經證得涅槃了,了分段生死了;如果說我所得真實,為什麼世尊說一切聲聞辟支佛對於佛智不能測度呢?不知現在,世尊稱嘆佛的權實二智之義到底歸向何處?這就是二種疑問,是疑他們自己所證。

  好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嘆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上面講的是四眾弟子心中的疑念,四眾弟子中有疑念,但是他們並沒有說出來,舍利弗的智慧超群,他知道這四眾弟子中有疑,並且他自己也不明了、不明了佛說究竟的意思,於是他就對佛說出了包括四眾弟子他們心中的疑問。

  舍利弗就對世尊說:「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嘆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諸佛第一方便是指佛的權智,第一方便這是權智;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是指佛的實智,也就是世尊,這里殷勤稱嘆權實二智的原由原因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這是舍利弗陳述自己心中所疑。我從過去到現在,從來沒有聽過世尊像今天這樣,一遍一遍的稱嘆佛所說所證的高深,而且貶斥諸佛弟子和諸菩薩都不能知。今者,四眾咸皆有疑,這是陳述四眾弟子心中都有疑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這是請佛慈悲大眾解釋稱嘆權實二智的實意、用意何在。

  舍利弗總共是三次請佛說法,這里是第一次請,後面還有兩次。下面就是舍利弗以偈頌的形式,重宣上面長行中所說之義。這段偈頌分為五部分:第一是疑二智,第二是四眾疑,第三是舍利弗自疑,後面是聲聞請說和大眾請說。

  好 我們看經文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嘆所行道智慧微妙諸佛所得

  這是疑二智。慧日大聖尊,因為佛的智慧猶如太陽光明,所以稱為慧日大聖尊。比如在《贊佛偈》中說:「如來金色如山王,亦如日出照世間,能拔眾生長夜苦,故我頂禮三界王。」這是對佛的稱嘆。

  久乃說是法,是法是指佛的實智,這一句如同前面所說的「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世尊成道之後前四十年都是含忍不說,說方便;到了現在,才要為眾生演說妙法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這是指佛的權智。道場所得法,就和前面所說的「道場得成果」意思相同,坐道場成佛果。無能發問者,是應前面諸佛弟子眾、乃至不退菩薩不能測度佛智而言的。八地以上乃至等覺菩薩都不能知佛的境界,不知怎麼能問的出來呢?根本就不知道從何問起,所以沒有人能夠發問。

  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正如前面佛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滿世間的人都如舍利弗一樣的智慧,共同盡其思量,尚也不能測佛智,豈是我一個人,舍利比喻,豈止我一個人能夠測度的呢?既然是這樣,像我、像舍利弗一樣的這些聲聞眾,當然也沒有能夠發問的了。大家理解不到,不知從何問起,所以後面說了「無問而自說,稱嘆所行道智慧微妙諸佛所得。」因為沒有能問的人,佛出定後只能自說;佛所說的,都是這些弟子們難入境界,因為唯佛與佛方能知之。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鬼神,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雲何,願佛為解說。

  這是四眾疑。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無漏諸羅漢是指已斷盡見思煩惱、證四果的聖人;求涅槃者,是指雖然修持聲聞法,但是還沒有證阿羅漢的人是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無論是已證阿羅漢果的、還是未證阿羅漢的都墮入疑網。這里用網來比喻疑心,說明生了疑心之後,網是非常難出的。佛何故說是這一句我們會到下面「是事為雲何」一起來解釋,大家比較好理解,這都是指的四眾心中生起的疑問。

  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鬼神,及乾闥婆等。還有那些希望能夠證辟支佛果比丘比丘尼、以及諸天鬼神、乾闥婆等八部聖眾。相視懷猶豫,凡不決者謂之猶豫,就是四眾弟子們你看我、我看你,他們心裡都在疑惑。瞻仰兩足尊,足是圓滿的意思,我們說皈依佛兩足尊。曾經有居士問我,為什麼皈依佛說是兩足尊?足是表的圓滿當我們禮佛足的時候,我們想的是兩足代表圓滿,兩足是指智慧福德圓滿具足。佛具足圓滿福德智慧,所以最尊最貴,稱為兩足尊。瞻仰兩足尊,就是說四眾弟子恭敬的去瞻仰佛。

  是事為雲何,願佛為解說。我們剛才前面的一句經文沒解,佛何故說是,把這兩句經文合起來解,意思是,如果我們所得,這四眾弟子們想了、疑惑了。如果我們所得不是真實,那麼佛當初就不應印可於我們,不應說應可我們了;如果我們所得真實,卻又說我們不知佛的境界,是事為雲何,願佛為解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願佛來為我們詳細的解說。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這是舍利弗自己說他自己的疑惑。就是世尊平日說我聲聞眾中智慧第一,我現在聽聞世尊稱嘆諸佛智慧,也蒙然不解了,我現在得法是不是究竟法呢?我所行的道正不正呢?究竟法指的是果,所得的果,究竟法;所行道的是因。舍利弗的智慧很高,但是聽聞世尊說「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他這里也開始疑惑,自己證的涅槃真實還是方便。他和其他四眾弟子一樣,心裡面也猶豫不決了。

  下面的三個偈頌是請說。請說分兩部分:一是聲聞弟子請說,二是其餘大眾請說。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這是聲聞弟子請說。佛口所生子,這是指的聲聞弟子。當時印度婆羅門認為自己是從梵天的口中所生,所以佛說阿羅漢是聞佛口說法音聲而生,從法性寂滅的證入而成,佛贊五百阿羅漢說:「汝等為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余財」。聲聞弟子他們都是聽聞佛陀的聲教而證悟,所以佛口所生子指的就是聲聞弟子們

  合掌瞻仰待,合掌表一心,什麼叫一心呢?恭敬心叫一心,當我們在禮佛的時候,一心頂禮,這個一心頂禮一定要記住,一心頂禮就是恭敬心。印光大師說:「佛法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這個恭敬心、這個一心非常主要的,像我們誦經念佛,如果不恭敬、不一心,念著經胡思亂想,禮著佛三心二意,有口無心的誦經念佛,那麼我們試想,怎麼能得佛法利益呢?

  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時就說法的時候到了,這千二百阿羅漢雙手合掌、恭敬地瞻仰佛陀,願佛以微妙法音說真實佛法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這是其餘大眾請說。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法會中的天龍八部,數目是非常多的,數如恆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要求成佛果的諸菩薩有八萬人。長行中只舉出了二乘人,省略了諸菩薩,這里說請法的大眾中有八萬諸菩薩,說明諸菩薩心中也有疑,只不過不如二乘人的執著重、疑心深。我們剛才也在長行中我們也解釋了,因為二乘人執著重,所以他們做代表,其實菩薩們、這八萬菩薩也有疑。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佛住世的時候,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沒有轉輪聖王出現,可見這些轉輪聖王、萬億國的轉輪聖王,是從他方世界來的。他方萬億國的轉輪聖王,也被佛的法音圓音所感,承佛威神來到法會。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大家都恭敬合掌,想要聽佛說具足圓滿佛法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在前面,世尊稱嘆佛的權實二智的時候,佛說止,前面是第一次止。世尊第一次「止、不須復說」,是由於佛智甚深難解。這里是第二次的止,佛第二次止、舍利弗,大家注意,比第一次語氣加重了,第一次就用了一個止,「止、不須復說」;到第二次用了兩個止,「止、止、不須復說」,就是說不要說了、不要說了,加重了語氣。那麼為什麼不讓說了呢?下面佛說明了原因: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前面舉出的都是二乘人,而佛第二次止的原因在這里止的原因,舉出的是擔心,大家注意,是人天驚怖疑惑這是什麼呢?窺基大師在《法華玄贊》中解釋說:「欲令大眾推覓甚深境界故,欲令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故。」也就是說,佛這樣說、這樣止,這樣的用意是第一要讓人天因佛這樣說,而揣測妙法境界甚深法會當中的人天會想,如果我們要在法會當中,當然我們也沒有那個善根福德,好好修就會有了。我們也會想,如果聽佛說妙法,我們都會感到、人天都會感到驚怖疑惑,由此可見,妙法境界太深了;第二是要讓人天對此妙法生尊重心,非常希望能聽聞佛說妙法這是窺基大師的解釋。在《法華授手》中智祥法師解釋說,是激,激就是激將法的激,「激未信者信耳」,就是激勵未信之人對後面佛所說妙法生起信心。我們結合這兩種解釋,大家對於佛第二次止的原因就能更好的理解了。下面是舍利弗第二次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舍利弗第二次請佛說法,用了兩個惟願說之,可見想要聞法之心是非常誠懇、非常的迫切。所以者何,就是為什麼佛說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還要請佛說法呢?是因為法會中,有無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都能佛說法能夠生起敬信。在這里舍利弗說明了法會有無眾生堪聞妙法的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這些眾生,他們在過去生中遇到良緣,曾見諸佛;第二是他聰明睿智,諸根猛利;第三個原因是他們能夠解識真義、智慧明了。法會當中這么多深種善本、根利慧深的人,聞佛說法一定能夠生起敬信,所以舍利弗這里非常誠懇的、第二次請佛來說法

  可能有人會想了,世尊無所不知,難道他會不知道法會中有這么多的眾生根利智深嗎?還要等舍利弗來說明、來啟請之後才為大眾說法?不是這樣的,世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怎麼能不知道呢!他止而不說,是為了妙法之難宣。難宣是什麼原因?是因為眾生疑惑,我們說不能解佛真實義,所以妙法難宣。唯佛與佛方能知之,所以妙法難宣。舍利弗說明原因佛說法,是為了發起會中大眾之樂聞,也就是大眾,對佛將要演說的妙法生起樂聞之心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法王無上尊,法有自在義,如來於法自在,所以稱為法王;佛居於等覺菩薩之上,沒有能超過佛的,所以稱為無上尊。下面的三句是誠懇請法之詞,就是惟願佛為我說法,不要顧慮人天驚疑之事大眾中有無量能敬信之人這是第二次請法,第二次請法之後,是第三止,總共是三止三請,都是先止後請,止了又請、止了又請,三止三請。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墮於大坑。

  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修羅,皆當驚疑。這和我們前面講的第二止意思相同,與第二止不同的地方,是這里舉出了增上慢人,多了增上慢人。增上慢比丘,將墮於大坑。

  我們先來解釋增上慢。慢有七種,第一種慢,就是對於不如我的,我們好好用心來體會,看看這七種慢我們存在幾種。對於不如我的、我輕慢他,這叫做於劣、計己勝;對於和我相等的、我輕慢他,這叫於等、計己等,這是第一種的慢。第二種做過慢,就是對方和我相等的,我自認為勝過他,這叫於等、計己勝。和我一樣的,我認為自己勝過他,於等計己勝。第三種過慢,對方勝過我的,我不承認,反而說我勝過他很多,這叫於勝、計己勝。第四種是我慢,為什麼會有我慢呢?就是因為執著這個五蘊和合的身心、這個假身是我與我所,因為有此我相,於是只見自己優勝,因而驕傲自大,就像我們常說的自命清高,這就是我慢。我慢是各種慢的根本,因為有我我所,執著我我所這就是我慢。第五種叫增上慢,就是修行人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叫增上慢。第六種是卑慢,就是自甘卑劣的人對於勝過他的人,以為「你勝過我又能怎麼樣?」,看到別人修學佛法,認為「我不佛法我不因果不還是照樣過的好好的嗎?」這叫做他多分勝己、計己少分劣他,這就是自甘卑劣之慢。這大家都好理解的,我們也不在這里浪費時間多做比喻,我們回去自己一定要反省。第七是邪慢,自己無德,反而說佛菩薩不過如此,甚至於不信因果、誹謗三寶這叫做邪慢。

  佛在這里說的增上慢,就是指五種未得言得、未證言證。

  佛住世的時候,有個比丘叫無聞,他修到第四禪的時候,他就說自己已經證了阿羅漢果了。到他命終的時候,命終之後,到他命終的時候,別的比丘問,就問了,這位比丘到哪裡去了?問佛。佛說他到無間地獄去了。大家非常的不解,就說他修行這么好,已經證了四果,為什麼還會到無間地獄呢?證了四果,跳出三界外了,不再輪迴了,怎麼會到地獄呢?佛說,他證得的只是色界四禪,是他自己認為證了阿羅漢,到他命終的時候,因為四禪還是凡夫還會隨業輪轉的。在他臨欲命終的時候,他所現的是隨業流轉的境界而不是聖境,是隨業流轉的境界,所以他認為阿羅漢還是要受輪迴之苦的,並沒有了脫生死的,這他的認為。這種認為就是邪見,是誹謗阿羅漢,所以墮入無間地獄。像無聞比丘這樣,得了四禪還是凡夫,卻說自己已經證了阿羅漢果,就屬於增上慢。這句經文大家要注意,初果以上的聖人是不會犯這個錯誤的,一定要知道。在《瑜伽論》中說:「一切聖人自得果,無自謂得後位聖果增上慢,故無邪見,故更不造業入地獄。」就是說,初果以上的聖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是什麼果,他們不會再未得言得、未證言證,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所以這里只說增上慢比丘這是一個意思。還有一是因為比丘四眾之首,所以以比丘含攝四眾

  佛的意思是這些增上慢比丘,如果現在聽聞一乘妙法,一定會懷疑與以前所說的二乘法互相抵觸,因而會誹謗大乘。我們知道,誹謗大乘的後果墮地獄,所以他們還沒有等到生四禪天,就會墮入地獄受苦。佛大慈大悲不忍他們在退席前說此妙法是為了給他們增苦,所以佛有大智大悲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佛的一乘妙法不可思議,那些有增上慢的人不能敬信,由於不信就會起誹謗,就會墮入地獄受無量苦,所以佛止而不說,這是第三止。下面就是第三請了。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這是舍利弗第三次誠懇的請佛說法。如我等比,就是像舍利弗一樣的人。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比喻眾生生死煩惱昏暗,希望佛能以妙法智慧之光來饒益他們。舍利弗根機很利,他不但能知自己的宿命,而且也能法會中,有百千萬億人世世曾經受佛教化,這些人一定能對佛所說妙法生起信心,這樣能夠長夜安隱多所饒益也就是說,法會當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會起增上慢、聽聞佛說妙法都能夠得大利益,舍利弗以這個理由來請佛說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長子,惟垂分別說,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我們先看前面四句: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長子,惟垂分別說。因為舍利弗在佛弟子智慧第一,所以稱為佛長子。佛在前面說「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所以這里舍利弗請佛說第一法,也就是佛說真實佛法,說一乘法這是舍利弗自稱長子來請法。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這六句是舍利弗陳述法會中的無量眾,久遠以來,佛曾經世世教化他們,他們能夠對佛所說妙法生起敬信,現在都一心合掌,渴望聽受佛語這是法會中無量眾,久遠以來從佛教化來請說;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千二百,是指舍利同修道的這千二百阿羅漢。及余求佛者,這是指求佛果菩薩。求佛者就是菩薩了,這些阿羅漢菩薩聽聞佛宣說妙法,一定會心生歡喜這是自他聞法歡喜來說,自他聞法上來說的。舍利弗三次請法之後,佛順舍利弗之請而許說法下一節課我們來接著學習。

  好,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