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七章)03

  第十七章多聞如燭助道明03

  是非圈多幻想

  知行使一心無跡

  問:祖佛大意貴在心行,采義徇文只益戲論。所以文殊阿難雲:「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爭如一念還原,深諧遺旨?

  永明禪師講到這裡,有人提出問題。真正的佛法,真正的禪宗密宗、各宗祖師真正的宗旨,貴在心行,從自己的心行做起。『采義徇文』,問的人說,永明大師啊!你現在這部書,專門採用經典上摘下來的道理,『義』就道理。『徇文』摘下經典文章加以解釋。『只益戲論』,學問越好,做功夫越沒有用,有什麼意思?這的確是個好問題。

  所以佛經上記載,文殊有一次阿難阿難在佛弟子多聞第一,佛的演講都是他記錄下來,腦筋很好道理得很多。我們今天能看到佛經要感謝阿難他不記錄就完了!但是文殊阿難『將聞持佛佛』,他說你拿你的功夫腦筋、耳朵,專門保持佛說的那個佛的作用,光是向外追求道理。『何不自聞聞』?不知回轉來用功,觀察自己能夠聽到人講話的那個功能,那個東西是什麼?自己問自己的本性多好呢?這兩句文殊菩薩阿難的話,現在引用這兩句經文做為問題的結論。『爭如一念還原,深諧遺旨?』你何必寫《宗鏡錄》?只要一念回機,心理一念不起,就把握到佛法宗旨這是所提的問題。接著永明禪師的答辨。

  答:此為未知者說,不為已知者言;為未行者言,不為行者說。若已知已行之者,則心跡尚亡,何待言說。

  他說你要知道,教育、教化的目的是普及大眾的,你懂了可以,還有人沒有懂。何況還有人認識字的人呢!佛經很多,儘管你們懂了,後來的人還有不懂的呢!這是為未知者說,你已經知道了不用管。其次,為沒有做到的講,已經做到的不需要講。不過,『若已知已行之者,則心跡尚亡,何待言說。』真的做到要四個字。什麼字?『心跡尚亡』。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同未悟一樣,那可以說是心跡已經沒有了。如果還有悟的境界在,儼然有道之士,那沒有徹底。

  (編案:呂純陽嘗曰:『凡印心無礙,苟於真常活流時,猶自知自覺,則無礙之體段,尚未盡全。必到此莫知其然,方為無礙上品。』可從並參。)

  所以古人說,悟了的人同未悟一樣。那悟了同未悟一樣,我何必悟呢?嘿!這可不一樣,這個道理佛法禪宗來作說明很麻煩。翻開中華文化大學》、《中庸兩部書看看就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一路下來,中間都是修養做功夫,講完了,最後大圓滿成就了,『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不正與『則心跡尚亡,何待言說』同一旨趣?

  今只為初學未知者,己眼不開,圓機未發,須假聞慧,以助初心;為未行者,但執依通,學大乘語,如蟲食木,猶奴數錢。

  他說我為初學的人寫這本書。初學的人如同剛生下嬰兒眼睛還沒有張開。

  『圓機未發』,什麼都不懂,所以必須傳播佛學知識,以助初發心者。這是講,為初學的人要選這部書。再說也為未行者,有許多人研究佛學、聽佛理是一回事,行為卻又是又一回事。佛理真能配合心理行為起修行作用,那才是功夫。那些沒有做到的人,『但執依通』。依通是佛學名詞,包含兩重意義

  首先,要知道,證了道的人神通;至於算命卜卦靈得很,乃至有些人眼睛看光等等,都叫依通。像這種靠一個東西來推測未來的事,不是真正的神通;第二,像我們靠讀書、看經懂了佛學道理,也是依通,是人家的,不是我們的。我們的知識老闆的,釋迦牟尼佛是這方面知識老闆,我們只是依之而通。他老人家把垃圾倒出來,我們撿一點如獲至寶。這些人修行沒有到達,『學大乘語,如蟲食木』,怎麼說『如蟲食木』?下面還有四個字『偶而成文』。蟲子木頭,有時看似寫文字讓人越看越像。有人說學道的人,在山裡搭茅棚,看啄木鳥啄木食蟲,如果把啄成如符咒般的文字學會後,指頭一畫就成就了。

  還有人說,端午節五月初五正午時,所有的蟲都躲開了,如果在那裡抓到一隻蛤蟆,趕緊蓋在地上,它會畫符、地遁。把蛤蟆文字學好,你就會土遁。這類說法,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一般學道的專門搞這個玩意的很多。好多年前我還住在基隆山邊,有一次端午節,有個學生抓著一隻蛤蟆拚命跑來,一身大汗:『老師!我抓到一隻蛤蟆,十二點正蓋起來。』『好,蓋起來。』等一下一打開卻沒有了,『怎麼沒有了?』我說:『剛才你把它蓋上,我就把它掉了!』『老師你怎麼放了?』我說:『萬一它不畫個符,你打開來多失望呢!早點放了不是蠻好?』他說:『哦!我等了好久,好幾年都抓不到。』

  『如蟲食木,偶而成文』就是以前的比方『瞎貓撞上死老鼠』,那不算數。永明禪師說這般學佛的,偶然也撞到一點境界,以為自己對了,『如蟲食木,偶而成文』。靠不住!

  『猶奴數錢』,給老闆管帳。佛學講得高明,那是老闆的;孔孟之道講得好,那是四書五經的,同我們不相干。所以他要寫這本《宗鏡錄》。

  乃至塵沙教門,皆為此之二等,因玆見諦,如說而行。具智慧之光,如日普照。多聞之力,猶膏助明。

  『乃至塵沙教門,皆為此之二等,因玆見諦,如說而行。』他說,再者佛法如恆河沙之數。一粒沙代表一個法門,而世界上有數不盡的塵沙。教化的目的,就是為這兩種人,一個是圓機未發,見地知識不到的;一個是心行、行為功夫不到的。有些人功夫做得好,智慧沒有開,那個功夫沒有用;有些人理論、學問知識非常好,一點功夫都沒有,也沒有用。他說世界上一切教育就是為這兩種人。『因玆見諦,如說而行』,希望他們懂得這些道理,照著去修行

  『具智慧之光,如日普照。』智慧非常重要,佛法智慧之學,不是聰明知識智慧之光像太陽普照一切一樣;後天的知識則如二百、三百燭光的燈泡,範圍有限。聰明一點的人,電燈光亮一些,小聰明小亮光。佛的智慧悟道之人智慧則不然,不是一點一點地照,而是如同太陽出來一樣,整個大地普放光明,是同時的。也就是說,一悟百悟,一了百了。年輕同學注意!禪宗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是一悟百悟統統懂。如果你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還差遠了!『如日普照』,是太陽普照,統統明白了。

  『多聞之力,猶膏助明。』但是你不要忘了學問學問有同等的功能學問就是多聞,猶如蠟燭,油越多越亮。《大般若經》專講空性智慧,即有如此的比方。按照佛教比丘戒,出家人不準看閑書,只准看佛經,而且只准學一門修道、成道,不要亂七八糟浪費時間。然而依照大乘菩薩戒律,要無所不知無所不通,二者是不是矛盾?有人提出來問佛,佛說大乘菩薩智慧就像孔雀一樣,孔雀喜歡吃毒,像蛤蟆、蛇、蜈蚣……,毒品吃得越多孔雀開屏越漂亮大乘菩薩多聞智力孔雀一樣,毒越吃得多,越學得多智力就開得越大。但是小乘根器的人,一點毒藥就吃死了

  以劣解眾生從無始來,受無量劫洞(疑為熾)然之苦只為迷正信路,失妙慧門,狂亂用心,顛倒行事。

  永明禪師說,我們一般人在佛的眼睛看來都是劣解眾生智慧見解(不論世間、出世間學問)不夠。從無始以來,受無量劫的熾然之苦。人世間生命生活過程如同火燒一般煎熬痛苦,因為他找不到自己心性本性的正通道路,失去真正大智慧、妙慧的門路,一切都在狂亂當中用心。我們一切作為自己認為是正常、是真量,在佛眼看來是狂亂、顛倒。『顛倒』兩字用得非常妙!人是顛倒得很厲害,顛倒的事更不可勝數。這裡不去發揮了;要發揮起來,有許多滑稽的事可談。

  何乃盲無智照,翻嫌真實慧光;貧闕法財,更袪多聞寶藏!

  嘿!我們這位大師最後結論都在罵人,因為上面有人提出問題,禪宗明心見性簡單你這麼啰嗦,還把佛經拿來註解他說,我們這些人同瞎子一樣,沒有智慧照明,『翻嫌真實慧光』!他說,我花那麼大的精神,集中所有佛經的精華跟你講,你反覺討厭。真正光明瞎子瞎子卻反覺討厭。『貧闕法財』,無知得不得了,我送那麼多無上法寶給你,『更袪多聞寶藏』,你看到反而怕了!

  下面開始引用大乘佛經重要理論,等於佛學大綱。學佛的人光靠打坐做功夫,不深入佛經教理禪定功夫不好的,光靠佛學教理,沒有真實禪定功夫也沒有用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