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八章)01

  第十八章多聞方許叩禪關01

  《宗鏡錄》四十三卷引用了許多佛經原文,重點在說明佛學修持不一定看經,道在自心。但反而言之,看經卻又非常重要,不要認為明白道理便可以不研究經典那是很大的錯誤,他已經說過理由。

  禪解相應

  如《華嚴經》雲: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平常我們敲木魚念經,或自己看《華嚴經》,這些文字一看都懂,實際上都沒有懂。現在是白話時代,在過去古文時代,這種古文非常美,文字曉暢,曉是明白,暢是痛快。因為翻譯得太好、太明白了,反而容易看了過去。根據這許多的經驗了解,文字越好,使讀者越不能深入,就像現在的教育,有各種視聽教材輔助,一般年輕人看了好像都懂了,實則越來越不懂學問貧乏,只有知識。譬如這段經文,我們一讀過去了,實際上有幾個層次。第一,他首先提出,《華嚴經》說,要想度一切眾生使他成佛悟道第一個條件:『不離障礙解脫智』。

  譬如禪宗悟道,第一步悟道就是無障礙解脫智,要一切無障礙。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坐起來有無障礙呢?兩個腿子酸的麻的腿子障也;身體感覺忘不掉,身子障也;妄念斷不了,煩惱之障也……處處是障礙。那麼,你懂得空的道理嗎?理論上都懂得,真解脫障礙做不到。例如他首先叫我們忘身,忘掉這個身體,無身見,還不要說無我見,這裡頭有層次的,身體感覺統統空掉都沒有做到,即使身體障礙完全空了,你還有一個空的境界,就是還有我在。以禪宗來說,初步破參就要達到這個程度,見到空性,換句話說,初步悟道就應該達到無障礙解脫智,大家仔細研究,誰能做到?

  這個修證層次是反過來述說的。第一句講『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障礙解脫智』,至於無障礙解脫智如何來呢?『不離一切法如實覺』,又進一步了。勉強下個註解,無障礙解脫智是見到空的一面,真的空了,不是說有許多事看開、算了,那是理論上、意念上勉強空掉,那個靠不住,還是有障礙,屬凡夫的空。如何達到無障礙?離不開一切法如實覺。什麼叫一切法?理論上都認為見到空應該是把身體、四大,一切丟掉,一切物理世界障礙心理障礙沒有了才算達到空。其實,進一步,不然。這一切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理,世間世間一切法都是如實,本來如此,用不著空它。妙有即是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一切法如實覺,要悟到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不離障礙解脫智』是見空性,見空性根據何來?『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亦即妙有,就是現在的境界、現有的世間,就在這個有當中自然是空的。

  那麼第三步,一切法如實覺怎麼到達呢?一切法如實,都實在,不需要離開。這個東西必須靠『無行無生行慧光』,既不是智,又不是覺,是慧光,是什麼功夫呢?這是功夫境界了!實際修養到,不需要修行不需要做功夫,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是無行,無生是一切念頭生而不生,雖在生生不已中,當下無生要有這個智慧的了解,這個智慧的了解不是智,也不是覺,而是慧光,自性光明智慧光明自然照到。這是第三步。

  再進一步,無行無生行的慧光怎麼來的?要打坐做功夫——不離禪定,不是普通的禪定,是不離禪善巧決定的觀察智。譬如禪宗叫大家參話頭天台宗修止觀、聽呼吸……,為什麼大家搞了半天沒有成功?功夫智慧配合不起來,理論與事實不能合一。所以,做功要注意善巧,一切法要善於應用,即使如普通說做人,仁義道德是絕對的原則仁義道德用之不當則害人害已,善性還要曉得善巧,可哥善巧之重要。功夫理論那麼多,真一考試,理論完全沒有融會貫通,可見智慧沒有善巧。把經典理論用之於修證功夫上更不成了!為什麼無此本事?智慧沒有善巧運用。比如參話頭也好,念佛、修密宗念咒子觀想也好,你不會善巧運用,夜裡聽呼吸聽久了睡不著覺,睡不著不是壞事,因為你氣充滿了!如果要睡覺,趕緊換方法這是方法問題,要善巧運用。

  許多同學跟我說:『老師,這樣實在不行,我們在老師這裡聽的太多,這樣那樣,不曉得哪樣好?』我只好說:『你笨蛋,我辦了一桌菜端上來,你胃口不好少吃兩樣菜喝碗湯算了嘛!能夠吃就多吃,還有什麼辦不了的?怎麼辦?我說涼「拌」!那有什麼不好辦!』這就不懂得善巧。八萬四千法門千萬不要弄成死法,都是善巧,有些用在這裡對,有些用在那裡對。比如吃飯,飯好不好吃?吃多了出毛病。你說我今天吃不下,可是老師端來我就吃,我看會吃又端上來,非把你肚子撐破,吃不下不吃嘛!

  所以永明壽禪師說,要達到這個境界不離禪的善巧,善巧什麼?決定性的能夠觀察。這個觀察是經典上的名詞,就是我平常說的:參啊!要觀察,但是有許多人學佛聽經看經,哪裡有經都去聽,結果聽不聽?都不聽,他沒有觀察研究,因此聽完了講些什麼?『嘿嘿,不知道!』我們這裡也經常有,昨天講什麼?不知道,是不是都悟了道,聽而不聽,見而不見?『老師講的好喲!』但你問他看到哪一行,還要我找一下,都是這樣,沒有觀察智。沒有觀察智一切都白學的。

  多聞方許叩禪關

  好了,禪善巧決定觀察智怎麼來的呢?『不離善巧多聞』,要學問淵博。多聞就是要淵博,眼睛多看經典,耳朵多去聽,然後把聽的理論吃進去,融會貫通,研究一下,這個對我有沒有用?或者我現在是不是這樣?要對證。所以,永明禪師引用這一段《華嚴經》引用得非常好。

  大家反省一下,平常都覺得自己看了經書,不要說看佛經,看平常書籍也一樣,每一個字、每個句子都要慎重地想,留意怎麼深入,站在兩個不同的立場觀察,就比較容易了解書中的問題。結果看書的人一晃就過去,沒有深入,以為自己看懂,其實沒有懂,像永明禪師引用的這段經文你把它反轉過來看就了解了,學佛第一先從理論下手,理論即多聞,然後從多聞求證、修定,在修定中,把理論與事實配合來觀察,然後再發展智慧自性光明,使你悟道而得真正大解脫般若智慧。因此,經典怎麼不重要!非常重要!

  接下來是結論:

  是以因聞顯心,能辯決定觀察之禪。

  這是永明禪師文章,我們剛才用現代話一打散重新組合而了解其意。在宋代當時,因風氣不同,文章理路與我們寫作的方法稍稍不同,同時那個時代觀察事物思想習慣也與我們現在不同,當時這些句子都是很美的文章這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兩者在方式、形態上的不同。西方哲學靠思辯、邏輯的分析、推理而認識一個東西;中國哲學討厭得很,靠文學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大概,就是那個樣子,東邊起火,恐怕那邊也冒煙吧!想著想著煙就來了。而西方思想方法:東邊起火,那邊冒不冒煙再去求證,兩者不同,各有理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