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偈頌中總明諸佛的第一施權,下面我們接著來學習顯實。這裡講諸佛顯實,是以釋迦牟尼佛自己顯實來解釋諸佛顯實。顯實從四個方面來講,顯理一、顯人一、顯教一、顯行一。好,我們看經文: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這是顯理一。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前面長行中說「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正是因為此實相之妙法難思難解,所以佛不得已,在前四十年只能先說九部法,來引導眾生入佛的智慧。
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這九部法是佛施設的方便,不是真實之教,所以佛在前四十年,從來沒有說過舍利弗等千二百聲聞弟子成佛有分。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那麼佛為什麼以前不為弟子們說大法、不為弟子們授記成佛呢?這兩句經文就解釋了原因。佛不肯早說大法,不是因為佛吝法不說,是由於說大法的時節還未到。
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現在舍利弗等這些弟子們機緣已經成熟,所以佛決定顯發佛之知見,為弟子們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佛在前面所說的九部法,不過都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的權便法,都是方便。前面說了,是因為眾生的根機沒有成熟,佛不得已,所以先說這九部權便法,來令大眾最後根機成熟了入大乘佛法、入一乘佛法,所以現在佛為弟子們說此《法華經》,這是顯理一。說此《法華經》,將弟子們引入大乘,這是顯理一。
有佛子心凈,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凈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有佛子心凈,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佛子,這裡就是指頓悟和漸悟的一切菩薩。這段經文也說明了菩薩的五德:心凈,就是專求大乘佛之智慧,這就是心凈;柔軟,就是心常柔和,遭苦能忍,而且不僅能斷自己的煩惱,還能耐得住勞倦度化眾生;利根,慈悲淳厚,深心平等,聞法迅速、速入;無量,就是於諸佛所親近供養諸佛;第五就是而行深妙道,意思就是能夠修習善根,志求勝法。因為具此五德,所以佛為說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凈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這個記,就是授記的意思;如是人,就是上文中說的具有五德的菩薩,具有五德之人。佛為五德之人授成佛之記。來世成佛道,那麼佛為什麼給他們授記成佛呢?以深心念佛,修持凈戒故。是因為他們深心念佛,並且修持凈戒,這些人聽聞佛為他們授記成佛,心生大歡喜。佛有化他之智,明了這些眾生內心的境界,所以就為他們說《法華經》,說一佛乘的道理。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聲聞若菩薩,這個若當「及」講,就是聲聞及菩薩,這是若的意思。聲聞這裡面也包括了緣覺,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到了法華會上,無論是聲聞、緣覺、菩薩,聽聞佛說《法華經》,乃至只聽一偈,一個偈子,皆可成佛。佛這是為法華會中所有的聲聞、緣覺、菩薩授記,授成佛之記。
由此可見,到了法華會上,聽法之人皆可成佛,就不再分聲聞、緣覺、菩薩,所有聽法的人,這些聲聞和菩薩將來都能成佛道,所以都是大乘根性的菩薩,這就是顯的人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這是顯教一。
十方佛土中,諸佛如來只以一佛乘為眾生說法,無二乘亦無三乘,二乘三乘是諸佛以這個假名字、來引導眾生入一佛乘的方便之教,這個是最關鍵的。佛出世就是要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些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說、方便之教、權便法,只是暫時借用,從究竟上來說,決定沒有二乘和三乘的。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這是行一。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諸佛所以出興於世,是為了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唯以這一大事因緣出世,二乘三乘都不是佛的本願,諸佛如來終不以小乘來度化眾生。那麼諸佛如來為什麼不以小乘度化於人呢?下面就作了解釋。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嚴,以此度眾生。佛既然自己住大乘,那麼所得之法皆定慧庄嚴,佛以此定慧庄嚴之法度化眾生。下面接著又解釋說: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前面經文說的,是佛住大乘皆得定慧庄嚴之法,這裡就說了,如果佛自己證得無上大乘平等之法,卻又以小乘化度於人,那說明佛還有愛己之心、還沒有平等。還有愛己之心,如果以小乘度化人的話,那必墮慳法之過。我們常說的吝法,必墮慳法之過,這樣與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這個初心是相違背的,所以說此事不可為。
諸佛終不以小乘化度眾生,這就是行一。就是佛以大乘度化眾生,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行一,這個行就是佛的目的,就是以大乘度化眾生,令眾生入佛智。總明諸佛這個顯實我們就介紹完了,下面就是勸信。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
這是舉佛的內德。
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如來不欺,不欺,那所作都是真實,所作都是真實,這就是身業清凈;如來不誑,誑是指說狂大話,狂大不實,如來不誑,就是如來所說不虛,都是真實語,這就是口業清凈;貪嫉指的就是只願自己好、不耐他人榮,就是只想自己好,見不得別人榮,見不得別人好,這就是貪嫉,貪自己的功、嫉妒別人。如來他心不貪嫉,願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就是意業清凈。
斷諸法中惡,這裡的惡就是指煩惱。由於如來三業清凈,那麼諸惡永斷、正智圓滿,所以佛能於十方世界無所畏懼,作獅子吼。我們為什麼煩惱這么多?就是我們身口意三業不夠清凈,不夠清凈,所以我們這個惡念常出、煩惱常出。這個惡是煩惱,身口意三業給我們自己招感來的煩惱。這裡如來三業清凈,斷諸惡業,斷諸煩惱。
這是舉佛的外德。
前面講的是佛的內德三業清凈,由於佛三業清凈,感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庄嚴之身,光明烜爀,照耀世間,為無量無邊的眾生所尊敬,所以佛為一切眾生說實相印。實相印是什麼呢?實相就是真實之理。印,就是可信的意思,就像世間的公文蓋上印章之後,就不用再懷疑它的真假了,決定是真實可信的。佛所說諸大乘經,都以實相之理的印定為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可破,所以為說實相印。意思是,現在佛為大眾宣說的一佛乘,是以實相之理印定的,決定是真實之教,不是方便權法,這就是為說實相印。實相就是真實之理,印就是不假的,真實不假的。
這裡是舉果勸信,我們剛才講的舉佛果地上的內德和外德,來勸大眾深信佛所說的大法,下面是舉因勸信。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立下誓願,是什麼願呢?就是欲令一切眾生如我等無異,和我沒有差別。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發願要讓一切眾生和自己都一樣得無上菩提,這就是四弘誓願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
今者,就是指的現在的法華會上。佛在因地時發願,要令一切眾生都圓滿成佛,現在的法華會上,佛開權顯實、說一乘法,令舍利弗等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也就是為舍利弗等一切眾生授成佛之記,那過去發的這個願也就圓滿了,所以說「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
可能有人心裡就會有疑問了,佛因地時發願是讓一切眾生都成佛,而現在還有這么多的眾生,怎麼能說佛的願滿足了呢?蕅益大師在這裡是這樣解釋的:「佛三世益物,無有已時,今且約現在機熟,名願滿也。」意思是說,佛自從成道以來,就一直不停的在度化眾生,過去度化眾生、現在度化眾生、未來也是度化眾生,但是佛度化眾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度化,現在所說的願滿,是指的佛這一期,就是從他這一期的示現度化眾生,到了法華會上,大眾根機成熟,佛為他們授記成佛。就佛這一期的示現來說,度化眾生的願滿足了。
這段是勸信,下面是第四舉五濁。
眾生遇苦、眾生受苦,諸佛興悲;悲與苦相對,所以稱為相遇。還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遇字:眾生有感,諸佛來應,感應潛通,稱之為遇。
盡教以佛道,這是佛的本懷,佛遇眾生,必定要說佛之知見,怎奈五濁障重,如果一開始不觀機逗教,直接教眾生一乘法,那麼眾生是很難教化的。為什麼呢?因為那些沒有智慧的眾生聽聞大乘法,會錯學亂行、心迷不信、疑惑誹謗、不能夠領受。也就是說,這些人聽聞大法,不但不能夠受益,而且由於聽聞大法,還會增加許多的過失,所以佛不能一上來就為眾生說一佛乘,先要施設方便法門,將眾生一步一步的引導到這個一佛乘上面來。這是總的說明五濁障重,下面分別來說明五濁。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痴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我知此眾生,眾生就是指上面說的迷惑不受教之人;未曾修善本,這個善、善本,是指出世的善根。這些眾生無始劫來,沒有聽聞佛之知見,所以出世善根未修;堅著於五欲,五欲就是指的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欲境。這些眾生對於五塵境堅執不舍;痴愛故生惱,痴是無明;愛是貪愛。這些眾生由於無明而心生貪愛,由於貪愛,就會生一切的苦惱。
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前面有貪愛的心,以內心的貪愛,這是因、貪愛的因,然後又遇五欲境、又遇這個緣;以貪愛為因,以五欲境為緣,因緣成熟。如果造作的是純不善業,貪愛的因遇貪愛的境,五欲的緣,然後造作不善業,造作都是惡業,那可想而知,墮落就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
下面是,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如果以諸欲的因緣,貪愛的心又遇五塵的境緣,造作的如果是雜業,什麼是雜業?就是有惡業也有善業。造作善惡業,那就會輪迴六道,備受諸苦。我們眾生這個輪迴呢,臨欲命終都是重者先牽,你造作的善業重,臨欲命終這個善業先現前,你先受善業的報,那惡業存不存在?因果不虛的,等你機緣成熟,接著還會受惡業的報。你心裡有惡的種子,早晚會遇惡緣,這個惡緣呢,種子熏習氣,有這個種子,習氣又染種子,最後善業,最後也造著造著,惡業越來越重,早晚還是要回三惡道受報的,所以這裡說「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這樣的眾生可以說是濁之極也,所以叫做眾生濁。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這說明的是命濁。
微形,是相對於我們廣大法身而言,眾生本具的法身原本是周遍法界、終不為五陰所縛,只因一念不覺,以諸欲因緣而受胎。據《瑜伽師地論》中講,是中陰身,我們這個中陰身來人間投胎,人死了以後有中陰身,兩種人沒有中陰身:墮落地獄的,還有造善的得生天道的或者到極樂世界成佛成菩薩的,這個沒有中陰身,一般都會有這個中陰身的。人死後有中陰身,中陰身來人間投胎,中陰身的壽命比較短,長的是七天,最多也不超過四十九天。
我們說中陰身投胎,中陰身投胎的時候是顛倒的,看見父親不知是父親,看見母親也不知是母親,它只隨著自己的習氣、貪慾、好樂來投胎。如果是投胎做男人的,這是什麼原因?是因為它喜歡母親,喜歡母親、和母親的因緣,而不喜歡父親;如果是投胎做女人的,它就是喜歡父親,不喜歡母親。我們世間不有一句笑話嘛,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看樣子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投胎做女人的,它喜歡父親不喜歡母親。我們再看投胎以後,叫受胎之後,第一個七天,一七日內,第一個七天叫做雜穢,為什麼稱為雜穢呢?雜是因為父親和母親不凈和合,父精母血、父母的不凈和合,所以稱為雜;穢,深可厭惡名穢,所以第一個七日叫做雜穢。第二七日叫做皰,皰,我們打一個比喻,就像我們上火了,身上起個皰,或者手被燙了,起了一個皰,是一層薄薄的皮,裡面都是水,非常薄的,還沒有形成肉,所以二七日內叫做皰。三七日內就叫做凝結,就是血稍微凝結了一樣,已經形成了肉,但是還是非常的柔軟。第四七日叫做凝厚,就是漸漸的增厚了。到了五七日內就叫做形位,肉團開始分出軀乾和四肢。六七日內叫做發毛爪位,長出了發毛了。七七日內叫做具根位,長出了頭、手、腳,這樣都有初步的輪廓了。這樣逐漸生長,到了三十八個七天的時候,這個胎已經長成,男胎居右脅,背靠腹部,面向母親的背脊;要是女胎的話,居左脅,背靠腹部,面向母親的背脊,這都是由於對父母生愛染而形成的。由此可知,我們人受胎是一種不清凈的境界。窺基大師說我們的這個身體是「百惡所感,三十六物不凈為體,如是惡身不可愛樂」,就是這個身體是不凈的、是可厭可惡的。
世世常增長,這是由於業力牽引,這一世的生命結束之後,就又去投胎,這樣生生世世輪轉不息,世世常增長,就是輪轉不息的意思。
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就是那些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的眾生,都是薄德、垢重、福少、業深,所以他們才會一世接著一世,受生老病死等眾苦的逼迫,這就是命濁。
這是見濁。
眾生無始以來被眾苦所逼迫,雖然也想離苦,但是由於分不清邪正,誤入外道不正見中,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以稱做邪見。稠林,稠就是比喻密的意思,這個稠林就是密林的意思,比喻各種邪見交加,像樹林一樣的稠密。
若有若無等。這裡的有和無,指的就是五見: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和邪見。五見也叫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這四見,沒有邪見,這四見是屬於有見,所以「有」指的是這四見。還有一個就是邪見,五利使中的邪見。邪見是指的撥無因果,撥無因果之見,以為世間沒有可以招來結果的原因,也沒有因原因而招來的結果,這就是不信因果。這種邪見是邪中最邪的。《地藏十輪經》中說:「撥無因果,斷滅善根。」有撥無因果人斷善根,所以把撥無因果稱為邪見。這裡的無,指的就是五利使中的邪見。這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和邪見,這五見都不合正法,所以五見皆邪,都可以稱為邪見。等,經文中的等,就是種種的煩惱,是顯示種種的煩惱。
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頑固的執著、依止這些邪見,又生出很多種邪見,總共是六十二見。據《大般涅槃經會疏》中說:「我見有五十六,邊見有六,合我見和邊見,共為六十二見。」我們想想,眾生有如此多的邪見,所以成見濁。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虛妄法,就是上面見濁中所執著的各種邪見,因為對這些邪見的執著很深,所以堅固領受,才不肯放棄這些錯誤的知見。
我慢自矜高。如果從一個有智慧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執著邪見的人,會覺得他們非常的可憐,但是這些有邪見的人,反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反而認為自己都是正確的,與自己知見不同的人,修的都是邪道、不如自己,所以生大我慢,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我們看邪見堅固的人,我們也經常的見到,這裡我們要先說明,一定要同情一切的眾生。有因緣,一定像這裡一樣,先以方便法、先以權法,然後再幫助他們入大乘佛法,千萬不要去歧視任何的人。我們學佛讀經,絕不批評任何人,我們要包容一切的眾生,要悲憫一切的眾生。好,我們回到經文,我們看這些有邪見的人,你給他講正法,他認為你不行,他那個邪法很了不起、非常的好、你不如他的,你想把他轉正過來很難很難的。
諂曲心不實,諂曲就是奴顏卑膝,諂媚於人,希望別人都能夠支持他、都能夠聽從他的安排。這樣的人,表面一套心裡一套,表裡不一,所以說是心不實。這裡略舉了根本煩惱中的貪和慢,這個貪是貪著虛妄法不肯舍棄,還有小隨煩惱中的諂曲,諂曲是小隨煩惱。有根本煩惱的貪和慢、還有小隨煩惱中的諂曲,那也就是把其他的煩惱也都包括在內了,這就是煩惱濁。
這是說明劫濁。
劫是指的時間,就是於千萬億劫這么長的時間,都不能聽到佛的名字,也不能聽聞佛法,這就是劫濁。窺基大師說:「善人皆修四親近行」,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如說修行這四種。這些人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怎麼能親近善友呢?這些人既然不能見佛、也不能聞法,那就更不可能如理思惟、如說修行了。所以說,窺基大師說的這四親近行皆沒有的。所以說這樣的人甚為難度,更不可能一開始就教他們大乘法的,教了也沒有用。
這是說明為五濁眾生故說小乘。眾生被五濁障礙,不能聽聞大法,所以佛一開始不說一佛乘,先為眾生施設方便,說四諦法,先幫他們息苦。說諸盡苦道。苦就是四諦當中的苦諦,苦是怎麼來的呢?苦是集的果,集諦嘛,苦是集的果;集是招集苦的因,以果攝因,集諦說苦諦,那集諦也是含攝在內了;盡苦之道,這個道就是道諦。示之以涅槃,涅槃就是滅諦,苦集滅道小乘四諦。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佛隨順眾生的根性,開示小果涅槃,許二乘人得滅,但是這隻是方便設權,並非是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二乘人是滅色取空,不是真滅,滅色取空,因為他們斷的只是見思惑,了的是分段生死,無明惑還在,三界外的變易生死還沒了,他們了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還沒了,不是真滅,如果能體達無明本空,那麼諸法何有呢?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又何有呢。其實諸法就像有眼病的人去看天空,他看到天空中有花,這個花相本虛,天空中的這個花相,花相不是實有,空中哪有花呢?是因為有眼病障礙了。雖然諸法常寂滅,但是如果你不修道就不能契會,你就見不到諸法的寂滅相的,所以說,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也就是說,諸法的寂滅相雖然是本有的,但是你要通過修行去證得,才沒有障礙,才能見到諸法的本空寂滅相。就像空中雖然沒有花,如果不治好你的眼,不治好你的眼病,你就不能見到空中是清凈無濁的,就是這個意思。第四舉五濁就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五說無虛妄。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這兩句是說釋迦牟尼佛以方便力開示三乘。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這是諸佛顯實。這裡釋迦牟尼佛和諸佛互顯,釋迦牟尼佛開示三乘,是為了說一乘;諸佛說一乘,也要開示三乘。
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這四句是講,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所說畢竟無二。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是為了顯一乘;諸佛說一乘,也要施設方便開三乘,釋迦牟尼佛和諸佛所說沒有兩樣。佛佛道同,都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諸佛的本懷,都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現在在法會中的大眾,都應當相信佛語不虛,都要將釋迦牟尼佛以前開示三乘,現在又說一乘的疑惑去除。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