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章忍教哀樂作主翁
《宗鏡錄》卷四十三,前面先說明經教的重要,也就是說一個修證的人,必須把經教(包括學說)和修行功夫合一,不能偏廢。接下來就談到經典所提『心』與『識』的課題。
研究唯識,事相上比較枯燥乏味,但其中道理深奧,這同時說明了一個原則,大家曉得佛法大乘精神的道理,『必出世者,方能入世』,既然求出世,要發起跳出世間困擾的出離心,才有本事入事。入世,大而言之,救世救人;小而言之,創造事業。否則,『世緣易墮』,沒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談入世的聖人事業,容易被世間因緣牽引墮落。
反過來說,『必入世者,方能出世』,專門走修行路子的人,尤其出家人,必須要能深入世間,要透徹人情世故、明了世法,才能夠談出世,否則,『空處難持』,掉在枯槁的空洞里,難以保持真空。佛法談空,空的味道並不是好受的。此為出世、入世,在家、出家講修持最重要的道理。千萬記住:『必出世者,方能入世』,否則『世緣易墮』,『必入世者,方能出世』,否則『空處難持』。
唯心唯寂
是以若能覺了,即察動心萬境萬緣皆從此起;若心不動,諸事寂然,入如實門住,無分別。
如《入楞伽經》偈雲: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不復起轉生,見世是自心。來者是事生,去者是事滅。如實知去來,不復生分別。
青年同學可能覺得這些文字易懂,然而我們卻認為非常難懂。難懂在什麼地方呢?因為這是翻譯的文字,永明壽禪師本身的文學境界引發為文字的般若,太明白太動人了!因此我們有可能被它優美的辭藻困住了!
譬如我們發現一般青年人讀書,不僅粗心大意、不深入,喜歡反傳統,尤其喜歡夾帶外文。我常常聽到很多朋友說看不懂中國書,喲!到美國看外國人的翻譯卻看懂了。我說這樣啊!那我們幾十年白活了!為什麼看外國人的翻譯容易懂?皮毛的皮毛嘛!當然容易懂。啃不到骨頭啃皮毛,結果我們把皮毛外邊刮一點下來說懂了,這不是笑話嗎!我們發現這類事實很多。
『是以若能覺了,即察動心萬境萬緣皆從此起』,所以,如果能隨時警覺、覺察到自己起心動念,萬境萬緣都是因為自己心念動了所發生的。隨時覺察自己的思想:想什麼?做什麼?修行本來是這個路子。我們心念動得很厲害,尤其年輕大了失眠睡不著,這個念頭、那個念頭停止不了。不過,失眠的時候還容易覺察到。這個容易覺察的念頭是粗的;細的念頭則不易覺察。一個人反省功夫能夠覺察到細的動念,已經達到一半聖人的境界了。此話希望青年同學記住就是,不是低估了你們,修養功夫不到,不會懂這句話。
如果一個人能夠覺了,『即察動心萬境萬緣皆從此起』,換句話說,做到對人對事、喜怒哀樂、煩惱不煩惱,乃至看到物質世界的一切動心不動心等等,都能清清楚楚。『萬境萬緣』四字包含很多,包含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因緣;因緣又包括人事的動向、物理的動向、感情的、心理的等等。你會覺察到,這些念頭都是因為自己心念動了所發生的。
『若心不動』,假使心完全不動呢?『諸事寂然』,一切萬境萬緣就非常清凈、寂滅。這樣就可以證到『如實』。注意!『如實』是佛學名詞,就是中國人講的般若、悟道、證道的境界,住在無分別境界,對萬事萬物不起分別作用。
問題來了,這是大家讀書要注意的地方,後世一般講佛學、講修養多半被這些文字蓋住了。他們偏重什麼呢?偏重『不動心就是道』的觀念,如同孟子說自己四十不動心一樣。如果不動心就是道,那麼,白痴、腦神經壞的人,乃至腦震蕩活著躺在床上,什麼都不知,那不是更好、更不動心?對不對?
這是個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中又有一個邏輯問題。怎麼才叫不動心?永明壽禪師只說心不動,一切事寂然、寂滅清凈。那麼,我們還可以提出個問題:假使我們對一切外緣不動心,心裡只有一個清凈保持,這個清凈算不算動心呢?對,算對心。這也是一緣一境,保持那個清凈也是動心。要注意這個道理,所謂禪宗就是要深入地參究,你保持心境永遠的清凈也是動心。
後世許多儒家反對佛家這些話。老實講,儒家的反對,是因為對佛學沒有真正深入。不管名氣多大的理學家,都沒有徹底深入佛學。話又說回來,如果深入佛學,就不走理學的路子,也不叫理學家了。他們雖然不深入佛學,但站在儒家理學的立場,其批評也對了一半。
理學家認為《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至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道。這是對的,心可以動,不能說心不能動。動而不離中、得其用,動則不動也;不動則動也,這才是正確的道理。理學家這一半話對了,可是境界始終不大,只接近而還不到形而上最高的本體。
對於這個問題,此節並沒有答覆,後文有,先保留。這是告訴青年同學,看佛經,不能因為文字懂就馬虎看過去。
『如《入楞伽經》偈雲』,《楞伽經》是禪宗、唯識宗的寶典,這部佛經說:『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心一動轉,就是世俗法。『不復起轉生』,世間上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所造,因此說,世間法一切外境皆是來去生滅分別而來。真能夠如實知,這一知去來就不復生分別了。拿普通話來講,永遠不會轉到另一個生命境界。所謂轉生,轉到菩薩無生法忍,拿佛學來講,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見世是自心。來者是事生,去者是事滅。』翻譯得並不太好,但很忠實。『見世』,見不是指眼睛,而心理上一接觸世俗上外界一切事情,心就起作用。見世是自心,唯心所造。『來者是事生』,外緣一引動,心裡就是這個印象、這個事。『去者是事滅』,事情過去,心理上這個事就滅了。
老實講,『去者是事滅』這句話我們世俗的人做不到。修道如同鏡子一般,事情來了,有思想、有念頭、有感情;鏡中一切有我的影像。事情過去了,心裡沒事,鏡子馬上恢復它的清凈、空靈。一般人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人來事生,過去事滅,此人不是人,是聖人。永明壽禪師叫我們修養『來者事生,去者事滅』,事情來了,心裡就有事,事情過了,心裡就沒事。事情來去就是個現實問題。現實,佛叫『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