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37

  2、念彼觀音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我們要生起清凈的心,首先須要專一其心,驅除一切雜念妄想。若要消除雜念妄想,則必定要口常稱念觀音名號,意常思維觀音的願行,身常禮拜觀音的慈像,以使身口意的三業合而為一。

  三業需要具足,缺一不可,比方以身行事,以口講話若不一致,或以口說事,以意思想,互相矛盾,那就不能稱為一心。關於三業,前面雖已敘述過,現在更從側面來說明。聞觀音的名,見觀音的像,如果一心稱念,那就不會空過,那就一定能消滅諸苦了。

  「我」,是指釋迦牟尼佛,「汝」,是指無盡意菩薩。「略說」,因在長行已詳細說過了。至於歷劫不能思議的甚深的弘誓,清凈的大願,要徹底的說起來,實在是不能說盡的,所以這裡只能就其重要的來說一說。

  「聞名及見身」的「聞名」,即是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名號。聞了口中就要一定稱念,這是三業的口業稱念。

  「見身」,對於觀音木刻畫像,若能觀見其相好,就要以身禮拜供養這是三業中的身業禮拜。有人以為,向木頭或紙張上禮拜,那有什麼功德可言呢?這實在是大大的想錯了

  舉例來說:如同是竹的皮,可以做成草履,穿在腳上,可以做成竹笠,載在頭上;這樣雖是一根木,一張紙如果做成佛像或描成佛像,就值得禮拜,須要禮拜,木或紙雖是沒有尊卑之分,但現於那上頭的心是可寶貴的啊!

  禪宗大德所謂:不在佛求,不在法求,不在僧求;禮拜,只有以這樣的見識來禮拜才有深刻的意義。可是這個深刻的意義,不是一般常人所能領會的!

  「心念不空過」,以一心,不讓其空過,在十句觀音中說

  「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這就心念不空過,這是意業致禮。

  意業的所謂「念念不離心」,所謂「心念不空過」,換句話說,就是不論何時,要使觀音不與自己分離,要做到「朝朝同共起,夜夜抱佛眠」,要做到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與觀音共在。約而言之,就是要有觀世音共活的信念。有這個信念的人以身口意三業常念菩薩,則自己的身口意自然也就會成為菩薩的行為。

  自己與觀音共生,一切與觀音共存,這個身,就成為觀音的身,而不是我的身;這個意,就成為觀音的意,而不是我的意了。承陽大師說:「此一日之生命,是可貴之生命,是可貴之形骸,有此行持之身心,當會自愛自敬」。仔細想想這句話,其身可貴的理由,就更為顯明了。

  如果自己這樣想,自己就是觀音的身,那就不能不鄭重,不能不敬愛。每日感謝奉持之念更切,就不敢放逸。那裡還有「諸有苦」呢?即或有物質的苦,也可把它破了,還有什麼痛苦可言呢?

  這個身如果是觀音的身、則手、足、口,也不能不是的。那麼,這個手,就不能偷盜,這個口,就不能罵人,從此以手合掌,以口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這是三業一致,自然會滅除諸有苦的。

  「能滅諸有苦」的「諸有」,是三界之謂,分開來也可以叫二十五有。就是三界六道,稱之為有,即是有漏的略稱。有漏是煩惱,其根本是常說的三毒,從這個三毒生出三界,這個三界是三毒煩惱的苦界,指這個三毒之苦,名諸有苦。

  如能三業清凈,我與菩薩而為一時,就能住於滅三毒而出三界解脫界。

  這是總答,以下七難是別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