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心經》能把這三障給破除了,怎麼破除的?

   《般若波羅蜜心經非台頌解》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於

  三藩市佛教講堂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

  般若波羅蜜心經

  妙智方可達彼岸 真心自能契覺源

  法喻立名超對待 空諸法相體絕言

  宗趣原來無所得 力用驅除三障蠲

  熟酥判作斯教義 摩訶逆轉般若

  前邊這八句偈頌講的是這個《般若波羅蜜心經》的經題,按照五重玄義 ( 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 ) 來解釋。這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解釋題目的意思。

  五重玄義:(一) 釋名

  妙智方可達彼岸。什麼是妙智呢?般若就是妙智。你用這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彼岸。這個到彼岸,就是波羅蜜,這「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

  真心自能契覺源。這個「真心」就是說的這個「心」字,也就是說的這個「般若」。你有般若的妙智慧,有這種真心自然就可以契合覺源。契合覺源,就是和佛的本覺相契合,就是得到那個本覺的體了,契合了。契合就是相合了,和它合成一體了。

  法喻立名超對待。這部般若波羅蜜心經》,是以法和喻來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個喻。「超對待」這是一個絕待的法,不是對待法;它超過去這個對待,而到這個絕待的這種境界上。

  般若是什麼?般若文字般若,有觀照般若,有實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來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才來契合本體的實相般若。這個般若又叫究竟的智慧又叫智慧又叫徹底的智慧。徹底的智慧是說這個智慧到底了,也可說是到家的智慧也可說是佛的智慧也可說是真心。這個真心也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真心。「般若」本來就可以翻譯成一個「真心」,《大般若經》可以說是《大真心經》,不是假心的,這完全都是真心的,實用的妙理。那麼,這一部《心經》呢,是般若心中的心,因為它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可是在般若經里邊,它好像是一個心,一個主體,所以叫心中的心。現在又加上一個心字,心中的心又心,這是真心裡邊的真心,所以用一個「心」字,簡稱叫《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這是法,是到彼岸的法。「心」是一個比喻比喻這部就像人的心,是一身的主體一樣,所以它是絕對待的,超這個對待的。

  每一部經都有通名,有別名。通名就是共通的名字佛經通通都叫經,所以「經」字是每一部佛經的通名。別名,就是每一部經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名字其他的就不這一名字。「般若波羅蜜多心」就是這一部經的別名,表示這一部《般若波羅蜜心經》,是般若部里邊的一個心中之心。「般若波羅蜜多心」這幾個字的意思解釋已竟,現在略略地來講一講這個「經」字。

  什麼叫做「經」呢?怎麼叫個「經」呢?「經」,是經常不變之法。不能改變的,一字也不可去,一字也不可添,所以這是經常之法,所以叫經。經者「徑」也,就是道路,修行所必經過的一條道路。你想修行,一定要走這一條道路,你若不修行就不必走這一條道路了。因為什麼?因為你修行。可是這一條道路,你必須要走,你若不走,這條道路就會荒的。怎麼叫荒呢?荒就是長草了,這一條道路若沒有人走,它就會生草,就荒了。你若常常走修行這一條道路,它不但不會荒,而且會一天比一天平坦,一天比一天光明。經又怎麼會荒了呢?我告訴你,這個經若荒了,就是你忘了。你本來不用看本子也可以念的,可是經過三、五個月不念那就把它忘了,這就是這條路荒了。

  那麼念經有什麼好處呢?念經啊,沒有好處!念這個經,要費很多的時間,費很多的氣力。好像在佛前念《金剛經》,你說有什麼好處?你從頭念到尾,啊!費了很多氣力,費了很多精神,費了很多的時間也沒有看見什麼好處這是沒有好處。各位居士啊!不要那麼愚痴喔!你所能看見的好處啊,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有形相,能看得見的,那並不是好處都不是真的,所以我才說念經沒有好處。這個好處你是看不見的。怎麼樣子呢?你每念一次經,在你的自性里邊就經過這么一次的刷洗。譬如念《金剛經》,念一遍,這經中的意思就明白一點;念兩遍,更明白一點;念三遍,就更明白多一點。所以,這個念經是在自性上,智慧會增加的。但是這個智慧增加了多少?你是看不見的,不過只有這么一種感覺,所以念經的好處是說不出來的。

  而且你多誦一遍經典,就少生一點煩惱,不要因為誦經又生出煩惱了。不要說:「你念得不對!」「你念得太快了,我跟不上你!」或者「你念得太慢了,要我等著你!」或者「你念的聲音不好,我聽得不順耳!」不要在這上面用工夫。況且大家都是初學,誰也不一定會念。但是不管會不會念,大家都一定要念。大家一同念,就叫共同薰修,不是共同在一起,你找我毛病我找毛病。但若真要有毛病,大家還是一定要找的,一定要找到毛病若不找到毛病,那麼自己的毛病太多修行就不相應了。所以,這個念經對自性是有幫助的。幫助什麼呢?幫助開智慧。念《金剛經》也是開智慧,念《心經》更是開智慧的。所以念經雖說是沒有好處,其實這好處是最大的,你看不見的。你看不見的,這才是好處;你能看見的,那完全都是皮毛

  「經」還有另外四個意思,就是貫、攝、常、法。

  「貫」就是「貫穿所說義」,把佛所說義理都貫穿到一起了,好像用一條線把字都穿成一串。

  「攝」是「攝持所化機」,經能攝受一切眾生機緣對症下葯什麼叫攝?我常常講,你看見吸鐵石了沒有?那個吸鐵石,鐵塊雖然離得很遠,它也能把那個鐵給吸上來。經也就好像吸鐵石一樣,所有的眾生就都好像鐵塊似的,又硬又剛強脾氣也大,毛病也多,可是一吸到這吸鐵石上,慢慢也就軟了,慢慢毛病也沒有了,這就是攝。

  「常」就是古今不變,也就是永遠都不會變的經常的法。無始無終,亘古亘今,由古來到現在,都是依照這個經典修行這就是常。古今不變就叫常。

  「法」是個方法,就是三世同尊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幹什麼的呢?就是用來修行的。這個修行方法,無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用它來修行,所以叫三世同尊。

  「經」又有繩墨的意思。好像古來做木匠的,都有那麼一個墨斗,墨鬥上有一條繩線,用那個墨 ink 染成黑色。在需要畫直線的地方木匠就把這個墨斗放在上面,把繩一拉出來,用手往前一拎,再放下,這木板上就現出一道黑印了,不像現在有這個尺,有這個鉛筆,就可以畫一道線。所以這個繩墨也就規矩、準繩的意思。經就是一個規矩,你若念經就會規矩不念就不規矩我們現在研究這個般若,一定要守般若規矩。你守般若規矩就會開啟你的智慧

  五重玄義:(二) 顯體

  空諸法相體絕言。按照五重玄義,第一是釋名,解釋經名,這部經是以法喻為名。第二是顯體。什麼是這一部經的體呢?「空諸法相」就是它的體。空諸法相也就是諸法空相,你不要錯了,說:「那個諸法空相就是諸法空相,這個空諸法相和這個文字不相同啊!」這是相同的!這是中國這個文法上的。這「是諸法空相」也就是「空諸法相」。「是諸法空相」那「空相」也沒有相了。這個「空諸法相」的那個「法」,那個「是諸法空相」和這個「空諸法相」,這是一樣的。

  「體絕言」,以「空諸法相」作它的體,作這個經的體,這是這一部經的體。「絕言」就是沒有什麼可以說的。這個體就是空諸法相,什麼都沒有了,你說有什麼好說的?所以說「體絕言」,已經就是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第四句的是體。

  五重玄義:(三) 明宗

  宗趣原來無所得。第五句就是明宗。這部經是以什麼作它的宗旨呢?以「無所得」為它的宗旨。經上說:「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就是無所得。因此以「無所得」作為這部經的宗趣。

  譬如我們人,所有的人都叫「人」,這是人的一個通用的名稱,好像所有的佛經都叫「經」一樣。你這個人叫什麼名字?這就是「釋名」了,解釋名字。或者叫張三,或者叫李四,就有個自己的名字了。張三又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呢?是高的、矮的?是黑的、白的?是胖的、瘦的?是個什麼樣子?他的體是個什麼樣子的?體是完全的,是不完全的?有沒有眼睛?有沒有耳朵?有沒有鼻子?這就要研究他的體了,這就是顯體。顯體然後就要明宗。明宗是怎麼樣?哦!他這個人是很高的,大約可以做苦力,可以做苦工;或者他這個人很有學問,大約可以做一個秘書secretary,或者作 boss,這就叫明宗。我現在是用這個世法來給你們講佛法

  五重玄義:(四) 論用

  力用驅除三障蠲。第四是論用,論他這個人可以做什麼?「力用」就是他有什麼用?可以做什麼?《般若波羅蜜心經》可以做什麼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

  三障是什麼呢?我給大家講一講這個三障。三障:第一就是報障,第二就是業障,第三就是煩惱障。

  一、報障。報障又分正報和依報。怎麼叫正報?怎麼叫依報?正報就是正當來受報的,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依報就是依靠這個來生活而受報,也就是衣、食、住等。

  我們人這個正報的身體,有好的,有壞的。有的相貌生來就非常英俊、非常的圓滿,人人見著人人就歡喜,人人愛敬。見著這個人哪,人人都歡喜他,看著他有這種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樣子什麼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這樣的人,人人見了都贊嘆:「喔!這個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這又分出兩種

  有的人,你看他智慧,但沒有善根這是什麼呢?這種人多數是妖魔鬼怪來到世界上。什麼叫妖魔鬼怪呀?好像山精,在山裡頭藏的妖怪,就是那個精靈、魑魅、魍魎等,這些妖怪年頭多了,成了老妖精,可以吃人的。後來他也死了死了來做人,他就比一般人多少聰明一點。但是他做事一點也不聰明,盡做糊塗事。什麼壞他做什麼,啊!專門不守規矩。哪一種事情是對人最有害處,他大約就做這一事情,所謂「唯恐天下不亂」,專門擾亂社會的秩序。這一類就是有智慧而無善根的。又有些人在前生盡作好事,但是不研究經典,所以智慧就沒有那麼多,很愚痴的,這是善根而無智慧又有的人相貌美滿壽命又長,也富貴,也富有;有的人相貌醜陋壽命也不長,很小的歲數就死了這都是前因後果所現出來的正報。

  依報,就是我們依以為生的衣、食、住、行。依報也是由前生所種的因來的。你前生種善因,今生果報就好;前生種惡因,今生果報就壞。所以,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種惡因,將來就不會受惡的果報了,這叫報障。

  二、業障。業就是事業的業,不論出家人、在家人,一定都有一種事業來做。一做事業就會有很多的問題,很多困難事情發生。遇到困難的問題,就會生出煩惱,生出種種不愉快的事情,這就叫業障

  三、煩惱障。我們人都有煩惱,這煩惱多數由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多數由貪心生出的,由瞋心生出的,由痴心生出的。你怎麼會有煩惱?你有貪心,貪不來,就生出煩惱了。你有脾氣事情不合你的意了,就生出煩惱。你愚痴,不明白了,就生出煩惱。為什麼你有煩惱?又因為你有一種慢心,你有一種驕傲心,你看不起人,於是乎就生出一種煩惱。為什麼你有煩惱?又因為你有一種疑心,對一切的事情都生出懷疑,一懷疑也就生出煩惱。還為什麼生出煩惱?因為你邪見見解不正當,所以就有煩惱生出來。如果你有正知正見你有真正的這個智慧,對一切事情都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始至終都非常的明了;你既然明了,就不會有煩惱。所以煩惱是由貪、瞋、痴、慢、疑、邪見生出來的。

  這部心經能把這三障給破除了,破除報障、業障煩惱障。它怎麼破除的?因為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動真心,所以能把這三障給破除了。我們明白了《般若波羅蜜心經》,才會有真正的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就能把三障給破除了。

  五重玄義:(五) 判教相

  熟酥判作斯教義。《般若波羅蜜心經》的教義屬於熟酥,這熟酥是指五時里的第四「般若時」。

  佛說法分為五時八教,這五時和八教,都是天台智者大師他判斷出來的。今天我就依照權實這兩種智慧,來解說五時

  第一,華嚴時。《華嚴經》是佛最初所說的法,說了二十一天。在這個法裡頭有「一權一實」,一種權法,一種實法;一種權智,一種實智。怎麼說它一種權智、一種實智呢?《華嚴經》里邊講的法界道理,有事法界、理法界、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事理無礙法界。那麼在這教義里邊,它雖然是為菩薩說的,但是在實智的真實佛法里邊,也有一種方便權巧的法,所以是一權、一實。

  第二,阿含時。這個時候是「唯權無實」,只有權法而沒有實法。那個時候的眾生都像小孩子,不懂佛法,所以要用種種權巧方便的法門,來誘導這一些個眾生,來化度這一些個眾生。這時佛說都是方便法門,所以在第二時里只有權法而沒有實法,沒有實智。

  第三,方等時。這個時候是「三權一實」,有三種的權法,一種的實法。為什麼叫「方等」呢?因為這時候是四教並談,同時講四教的道理。四教就是藏、通、別、圓。所謂「彈偏斥小,嘆大褒圓。」彈偏,就是說:「你那個偏的不對。」斥小,是說:「你這個小乘錯了。」嘆大,就是贊嘆大乘。褒圓,就是褒獎圓教。三種的權法就是藏、通、別,一實就是圓教,所以方等時是三權一實。

  第四,般若時。般若時是「兩權一實」,有兩種權法,一種實法。兩權就是通教、別教這兩種權教,一實就是講的圓教。

  第五,法華涅槃時。這個時候是「唯實無權」,只有一個實智,沒有權智,沒有方便權巧的法。

  所以這五時若按著權實來論,法華的時候是唯實無權,般若的時候是二權一實,方等的時候是三權一實,阿含的時候是唯權無實,華嚴的時候是一權一實,它是有頓漸的。這是按著這個五時來用這個權實二智,來講這五時。這五時若往詳細地講,那很多很多的,所以我每逢講經,每講一次經,就多講一點你們沒有聽過的,那麼你們聽得多了,慢慢懂的也就多了。

  摩訶逆轉般若船。「摩訶」是大的意思,「逆轉」就是倒過來,倒過來什麼呢?倒過來般若船。「倒過來般若船,不就沒有般若了嗎?」不是的!這個教你逆轉,逆轉什麼呢?逆轉你那個愚痴你把你那個愚痴逆轉過來,轉過來就是般若船,就是般若了!逆轉就像逆水行舟似的,要費一點力量,不是容容易易就可以做得到的。雖然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但也要經過一生、兩生、或者三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這個都很長啦!我還不修了!」你不修,也不必勉強,勉強就不是道。所以我對我的弟子,哪一個歡喜墮落,就隨你墮落去!你不願意逆轉般若船,那麼就是隨大流去,順流而下,越下越遠,越流越遠。你若逆轉,這就上流;你不逆轉,這就下流。全看你願意往上逆流,還是往下順流而去

  以上是按著五重玄義,解釋《般若波羅蜜心經》的經題。

  恭錄自《般若波羅蜜心經非台頌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