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第9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前面學習了引一佛同以及引二萬佛同,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文殊菩薩引最後佛來說明同於釋迦牟尼佛。

  這一段分三部分,第一是曾見之事與今佛以前的事相同,第二部分是講,曾見之事與今佛當前之事相同,第三是曾見之事與今佛出定以後將要做的事相同。好,我們看經文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這是文殊菩薩說明曾見之事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事相同。這個以前,指的不是過去世,指的是這一世示現的事情,就是指放光現瑞這以前之事,並不是指的過去世,大家要知道。

  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未出家的時候有八位王子,就是有八個兒子,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有一兒子羅睺羅。諸佛一定是都先有兒子,然後才出家,這是為了示現世間欲樂不可貪戀,要降伏這個欲樂。這位最後佛有八個兒子釋迦牟尼佛雖然只有一兒子,在數量上不同,但是有兒子的這個事情是相同的。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四天下就是四大洲,各領四天下就是我們說的都是金輪王。有的人就會問了,一個世界能有一位金輪王,怎麼會同時有八位金輪王呢?窺基大師解釋說:「今解八子,相繼統領,非一時也」。就是說,這八位王子是輪流著、輪著來做金輪王的,不是同時做。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這八位王子,聽說他的父親家了出家以後得證無上正等正覺,就感覺出家的高貴,也都放棄了金輪王的王位,都隨他父親、隨佛出家了。我們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我人生關鍵的時候,要做出選擇的話,一定是舍劣取勝,都會自己的、自己認為比較低劣事情,沒有什麼意義事情放棄,去做一些更有意義事情

  金輪王所享受的欲樂,是我們現在眾生沒有辦法能夠想像的,那麼這八位王子都能將這些欲樂放下而隨父出家,把輪王放下,把這些欲樂放下,去出家學佛道,可見修學佛道是一件多麼殊勝事情

  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這八位王子大乘心,常修梵行梵行是指持戒,因為他們都發大乘心,又能精進修行,當然就能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所以說皆為法師。這里八位王子,說的是大乘心,發大乘那就菩薩境界,而我們看佛的兒子羅睺羅,是阿羅漢、住小乘果,那麼怎麼說他們是相同的呢?智者大師解釋說,在《法華經》下文,給羅睺羅授記的時候就知道了,羅睺羅其實也是大菩薩。所以羅睺羅和這里的八王子一樣,都是大乘種性的人

  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這八位王子,能夠舍棄金輪王位出家出家之後又能發大乘心,常修梵行,皆為法師,這都是為他善根深厚。這么深厚的善根是怎麼修來的呢?是由於過去世在千萬佛所所修。佛是一切眾生殊勝的增上緣,能夠遇到佛、跟佛出家修行,就更容易修福修慧了,這樣能夠更快的栽培善根。而且這里說的是在千萬佛所植諸善本,那麼所修的善根當然非常的深厚了。

  所以我們佛法,修學佛法、誦經念佛,我們一定知道,是一切世間善所不能比的,是福中之福善中之善。這里的八王子,與千萬佛所植諸善本,可見他這個善根之深厚。這是第一,曾見最後佛之事與今佛過去事相同,就是放光之前佛的這一世的示現是相同的。

  我們再來看第二,曾見最後佛之事與今佛當前之事相同。這里有現瑞同和疑念同兩部分,我們看經文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這是講最後佛的本土六瑞,最後的佛他的本土當中所現的六瑞。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這是說法瑞;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這是入定瑞;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這是雨華瑞;普佛世界六種震動,這是地動瑞。這些瑞相,我們在前面的經文中,也已經詳細的介紹,所以我們不再重複。不在這個地方啰嗦,耽誤大家的時間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這是眾喜瑞;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這是放光瑞。這位最後日月燈明佛本土所現六瑞,與釋迦牟尼佛此土所現的六瑞完全相同。這里古佛所現本土六瑞的含義,與前面釋迦牟尼佛所現此土六瑞的含義都是一樣的,我們剛才說了,我們就不再一一解釋。

  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這是日月燈明佛放光照他方的萬八千世界,所現他方世界六種瑞相,與現在釋迦牟尼佛所現他土的六種瑞相是一樣的。他土六種瑞相,經文中也詳細介紹過,所以這里就用這句經文全都概括了。

  以上這一大段是講的現瑞同,下面是疑念同。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古佛會中,大眾的疑念也與現今釋迦牟尼佛會中相同。古佛會中的諸菩薩,見到日月燈明佛放光現瑞,得未曾有,也都想知道,這是何等殊勝因緣佛放此光。這里雖然沒有講誰來誰來答,但是和如今處處相同,所以可想而知,問和答肯定是具足,這里只是為了言語簡潔,不再多費言辭了。這是文殊菩薩講曾見之事與今佛當前之事,現在法會當前之事相同。

  下面是講曾見古佛之事與今佛將要做的事相同。這一段分六層意思來說,有六種同:第一是因人同,第二是說法名同,第三是時節同,第四是唱滅同,第五是授記同,第六是滅後通經同。我們先來看第一因人同。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往昔日月燈明佛起定,起定是因妙光菩薩說經,在後面的《方便品》中,釋迦牟尼佛是因舍利弗說經。一個是妙光菩薩,一個是舍利弗,為什麼說因人相同呢?這是因為,日月燈明佛的八位王子,是以妙光菩薩為師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羅,舍利是他老師他是舍利尊者為師,所以說因人同。我們再看,從後面的經文中,佛為舍利尊者授記,舍利弗其實也是大菩薩再來,他和妙光菩薩一樣都是菩薩,所以說這里也是相同,因人同。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是第二說經名同。往昔日月燈明佛從定起,說大乘經,名字是《妙法蓮華》,這和釋迦牟尼佛從定起之後所說的經,名稱都是相同的。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這是三時節同。日月燈明佛當時講《法華經》講了多長時間呢?這里說是六十小劫。我們換算出來,一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大概是這么一個時間,那六十個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這么長的時間里,日月燈明佛都一直在坐法座說《法華經》,不曾起來過。當時會中聽經的大眾,也是六十小劫都坐在一地方身心不動,聽佛來說《法華經》。這里謂如食頃,就是說大眾聽經過了六十小劫,但是沒有感覺時間很長,好像一頓飯時間,就是謂如食頃,一頓飯時間。為什麼會有這種境界呢?這裡面,第一有佛的加持力,第二也有聽經人的誠心清凈。佛加持這些聽經的人讓他們得到法喜法樂,所以才能感覺到謂如食頃。在後面,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時候,經文中說:「五十小劫,謂如半日」,和這里的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的情形是相同的,相似,所以說是時節同。

  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就是聽經的大眾,不論身心都不疲不倦,聽經聽到這個程度,真的是不可思議了。像我們平時聽經的話,要是心散亂的話,幾分鐘就坐不住了,身上就開始發癢,心裡就開始按捺不住,就開始急躁。我們想想,六十小劫,這么長的時間,非常的了不起了。我們現在坐一會兒,現在我都有功夫了,坐個一個小時還可以,如果要是坐的長了的話,就受不了的。現在我有深刻的體會,過去剛學講經的時候,講了半個小時、四十分鐘,就開始非常的累,思維就不這么敏捷,心就定不下來。現在在上面講兩個小時感覺還是這樣的如如不動,但是還是有點勞累的,有點口乾舌燥,但是心還是比較靜的。為什麼我們現在和這些與會的大眾差別這么大呢?這就是大家在聽經的時候意念太多、思慮太多放不下東西太多這就叫什麼?心不清凈,沒有進入到佛的境界當中去,你要是進入到佛的境界當中去了,那你的心肯定是清凈的,真的是剎那之間。

  晉朝的時候,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打柴,就是現在浙江省的衢縣。他看到兩個老頭正在小溪邊的大石頭上下棋,於是他就把他斧子放在地上,站在那裡兩位老人下棋。看了會兒有個童子就跟他說,你該回家了。這個王質突然想起來該走了這個時候他彎下身去拿他的斧子,但是他看到它的斧柄已經腐爛了,那個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得凹凸不平。斧柄,木頭做的,腐爛,我們想想要多時間的?斧頭也已經生銹,銹的了不得了。王質覺得非常的奇怪,他就家了。回到他的家以後,他發現他的家鄉已經大變樣,沒人認得他。他問了幾位老者,這些老人說,通過他說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了。唐朝詩人孟郊有一首詩,就是寫的這件事情,「樵客返歸路,斧柯爛從風,唯余石橋在,猶自凌丹紅」就是對這件事的一個寫照。我們看樵夫王質遇到的這兩個老人,其實一個是南斗一個是北斗兩位神仙,他看他們下棋看的入了神,他進入到仙人境界當中去了,我們說超越了時空隧道了,今天叫超越了時空隧道,入到仙人時空當中去了。俗話說:「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所以在不知不覺當中幾百年就過去了

  所以這個時間過的快慢我們都有體會,是跟人的心態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現在人的心態急躁、煎熬,你有一件好事明天天亮就要實現,你整夜過的非常慢,如果你心裡無事,過的非常快速的。所以和我們的心裡的境界、和我們的清凈心有很大的關係的。大家在聽經的時候,真的能靜下心來,全神貫注,非常的投入,非常的清凈。你進入了清凈,進入到佛的境界,那你這一節課過的是非常快速的,不僅不累,反而會有一種輕松。很多經常聽經的居士,他們就反映,平時心再散亂,只要一聽經,不管聽懂或者沒有聽懂,第一個利益他是心靜了,煩惱少了;第二個利益,再煩惱的事,聽過經以後,念完佛以後,肯定晚上能睡的好。所以不管是聽經還是念佛,我們都是這樣,萬緣放下,念茲在茲,就安住在這一件事上,這樣你的心保准清凈你的心清凈了,煩惱少了痛苦也就少了我們現在說的,等等的一切都是宇宙規律,這樣身體也就好了我們現在都去追求保健品,都去追求好葯,其實心清凈是第一保健。心清凈人才身體好、才能長壽。但是我們學的是凈法,都是隨緣,我們一定要隨緣,我們這一學佛是為了無上菩提,除無上菩提之外,別的都不是我們想要的,都不是我們能要的,大家一定要明白。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這是第四唱滅同。所謂的唱滅,就是宣布入涅槃日月燈明佛用了六十小劫的時間說完《法華經》以後,度化眾生因緣盡了,《法華經》都是佛最後極談,幫助一切眾生、度化一切眾生成佛這是佛的極談。度化眾生因緣盡了,為了警示世人人生無常,在大眾面前宣布將要入滅。佛入滅也是為了利益眾生,佛應世也是度化眾生,應世間人的感佛來應、來度化眾生,佛示現入滅也是要應眾生,因為人無常,所以佛宣布入滅。

  梵是指色界天主天王,魔是指欲界天主,欲界的天主魔王,他化天的天主我們說。沙門譯為勤息,出家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所以也稱為勤息。婆羅門譯為凈裔,也叫梵志,是印度社會中最尊貴種姓,他們自稱是從天人的口中出生,他們也修種種的善法,目的就是還生到梵天。天、人、阿修羅,這我們都知道,這是六道六道這里只舉了三善道,因為三善道的眾生更容易修學佛法。

  日月燈明佛在這大眾面前說,如來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中夜就是半夜,中夜又表中道如來所做都是中道不著空有二邊,所以說中夜,代表中道。無餘涅槃,就是五住煩惱已盡,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已亡,具足常樂我凈四德。

  往昔的日月燈明佛在說完《法華經》後,宣布自己要入涅槃;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後面的《見寶塔品》中也說,如來不久當入涅槃,這和日月燈明佛是一樣的,所以說唱滅同。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凈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這是第五授記同。諸佛出世必做五件事:第一是法輪,第二是度父母,第三是令無信之人立於信地,第四是未發菩薩意、令發菩薩意,第五是授當作佛,就是授記。這里也是這樣,日月燈明佛在入涅槃之前,為德藏菩薩成佛記。日月燈明佛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凈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名號。多陀譯為如,阿伽度譯為來,也就是多陀阿伽度就是如來。阿羅訶譯為應供,三藐三佛陀大家都知道,三藐三佛陀是正等正覺。這里略舉了佛的十號中的前三個名號,蕅益大師說:「若三若十,平等平等」,就是說,舉三個名號和舉十個名號平等的。在後面的經文中釋迦牟尼佛為聲聞、學無學人授記作佛,也為這些聲聞、還有學無學授成佛之記,所以說古佛今佛這里是授記同。

  下面是第六,佛滅度後流通此經相同。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這是說明日月燈明佛授記完畢之後入涅槃。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說完《法華經》之後,又用了一日一夜說《涅槃經》,說完《涅槃經》之後釋迦佛才入滅的。那麼為什麼日月燈明佛說完《法華經》之後,沒有說《涅槃經》呢?這是因為,如果五濁不重、不是特別濁惡,佛說完《法華經》之後就不說《涅槃經》,說完《法華經》就入滅了日月燈明佛在住世的時候五濁不重,所以不必再說《涅槃經》。還有我們賢劫的上一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上一尊佛迦葉佛,他住世的時候是在人壽萬歲。我們人壽是八萬四千歲,然後每一百年減一歲,這叫減劫;在減劫中,人壽萬歲的時候進入劫濁,五濁的劫濁剛開始迦葉是在人壽萬歲的時候示現成佛的,也就是說五濁不重,所以迦葉佛也是在說完《法華經》就入滅了。而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是五濁相當之重,他做菩薩時,在因地時發願,在五濁重的時候、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度化五濁惡世眾生。五濁非常之重了,所以說,說完《法華經》之後,世尊說了一部《涅槃經》,大家知道這么一個概念

  涅槃有很多種解釋,我們簡單的介紹兩種。《金光明經》中講三涅槃:性凈涅槃、圓凈涅槃和方便凈涅槃。性凈涅槃這是從理上來說,自性清凈不生不滅,一切眾生跟佛無二無別,這是法身德;圓凈涅槃這是從修上來說,智極名圓,惑盡名凈。雖然眾生佛性與佛無二無別,但是如果不修煩惱不會斷盡、智慧也不會現前,如果通過修行煩惱斷盡、智慧現前,這就叫做圓凈涅槃這是般若德;方便凈涅槃是為了眾生,非生示生,非滅示滅,這叫做方便凈涅槃這是解脫德。

  唯識宗講涅槃四種自性清凈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四種

  自性清凈涅槃,和我們剛才講的三種涅槃、性凈涅槃是一種道理自性清凈涅槃,就是一切眾生,不論是天上人間或者地獄眾生也不論是飛禽走獸蠢動含靈,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佛性不生不滅的,不是因為身體出生而生也不能因為身滅而滅,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個不生不滅佛性,佛與眾生平等平等沒有任何的區別,只有佛通過修行證得了;眾生迷惑,佛性沒有減少,但是它不能顯現。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斷煩惱菩提讓我們自己本有的佛性自性清凈顯現出來,也就證得涅槃妙果,這是自性清凈涅槃

  有餘依涅槃,依就是依靠,破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但是色身還在,色身在,還要在世間受微苦。也就是說煩惱障斷除了,微苦所依的色身還在、還未滅,這就叫做有餘依涅槃。還有這個身體的微苦在,這是三乘初證無學道所得的。三乘,初證無學道時,得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就是有這個報身在總是要滅的,我們通俗的講總是要死的。不但見思煩惱斷盡,這個色身也沒有了,微苦所依也滅,不會在三界生死輪迴了,所以叫做無餘依涅槃這是三乘這些已證無學之身、灰身泯智時所證。

  第四是無住處涅槃,無餘依涅槃只是斷了煩惱障,到了無住處涅槃所知障也斷盡了大悲般若常所輔翼,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盡未來際,寂而常照,於十方世界隨緣赴感,利樂有情來去自由,無不自在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就是佛的境界唯識宗中又說:「一切眾生都具有自性涅槃,就是本具的佛性」,一切眾生都具有,所以我們常說一切眾生皆是佛。所以後邊常不輕菩薩說嘛,「我不敢輕汝,汝皆得成佛」。一切眾生都本來是佛,所以我們一定不要輕視一切的眾生佛性具足的。

  二乘人具有前三種涅槃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自性涅槃、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到了第四種涅槃無住處涅槃,只有佛、只有世尊具足四種涅槃如來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不再有漏,所以苦依永盡,名無餘依涅槃。非苦依在,也就是真常五蘊。佛的色身在,名為有餘依涅槃如來不住二邊,名為無住處涅槃。所以說佛初成正覺,就已圓入四種涅槃

  現在說,日月燈明佛中夜入無餘涅槃是為了眾生示現和二乘人一樣的滅度,這是方便凈之妙用。非滅唱滅,方便。非滅唱滅,其實何曾滅呢?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方便凈之妙用

  好,我們再看經文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這是說明古佛滅度後流通《法華經》的利益

  佛滅度後,這是說明從什麼時候開始流通《法華經》的,是在日月燈明佛滅度之後開始流通的。妙光菩薩,是流通此經的人。持法華經,滿八十小劫,這是說明妙光菩薩流通此經所用的時間有多久。這里說用了八十小劫,這么長的時間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我們前面講了,日月燈明佛八個兒子、八位轉輪聖王也都出家,這里說都拜妙光菩薩為師,跟著他修行,聽他的教導。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位王子受妙光菩薩的教化,於無上菩提能夠堅固不退。是諸王子供養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八位王子供養無量諸佛,到這個時候福智圓滿,八位王子成佛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成佛了。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這就是說,八位王子中,最後成佛的一位是然燈古佛。我們經常講然燈佛為釋迦牟尼佛授記的公案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修到八地菩薩,第二阿僧祇劫將滿的時候,值遇這位然燈古佛。釋迦牟尼佛聽說然燈古佛,他就用他身上僅有的錢,買下一枝五莖蓮花供養然燈佛,而且看然燈佛腳下有泥水,他就用他的頭發為然燈佛鋪路。然燈佛為他授記,九十一劫後,也就是在賢劫時成佛,號釋迦牟尼。這一段是講,八位王子跟著妙光菩薩學習《妙法蓮華經》所得利益

  在妙光菩薩的八百弟子中,有一弟子名叫求名,顧名思義,因為他貪著利養、喜歡世間財富、不能夠專心修持妙法,所以叫做求名。雖然他也和別人一樣,讀誦了很多的經典,但是不能夠通暢流利,很多的經文隨讀隨忘、記住的很少,這都是由於貪著利養、不能夠專心受持讀誦所造成的,稱為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這位名叫求名弟子,雖然有貪著利養的習氣,但是由於跟著妙光菩薩修持法華經》栽培了深厚的善根,所以也能夠值遇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修了無量的福德求名,我們在下文中知道,他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在已經是一生補處的菩薩,候補佛,他將來成為娑婆世界賢劫的第五尊佛,釋迦如來是第四尊佛,賢劫的,他是賢劫的第五尊佛,就是我們的下一尊佛。這里講的是彌勒菩薩在過去世,也是隨妙光菩薩修學《妙法蓮華經》所得利益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以上是引八王子和八百弟子來說明流通《法華經》的利益。這段經文是結會古今

  古佛時的妙光菩薩,就是現在的文殊師利菩薩;當時的八百弟子中,求名菩薩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彌勒菩薩在往昔日月燈明佛講《法華經》時,他是妙光菩薩的八百弟子之一,那他對於世尊放光現瑞的因緣,其實也是知道的,他是示現、示現心中有疑,發菩提心示現心中的疑問,來代大家請問的。文殊菩薩在往昔就是八王子和八百弟子師父,持法華經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所以由他來解答眾人的疑問,肯定是不會有錯的了。

  到這里,答問序的第三部分,廣舉曾見瑞相回答,我們就介紹完了。我們接著再看長行的第四部分分明判答。好,大家看經文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就是現在見到釋迦牟尼佛所現的瑞相,和過去的日月燈明佛所現的瑞相絲毫不差。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就是所以文殊菩薩思惟,古佛今佛既然所現瑞相是一樣的,那麼起定之後,釋迦牟尼佛出定之後,所說的法一定也是一樣的。因此文殊菩薩分明、很肯定的回答,今日如來應當和日月燈明佛一樣說大乘經,經的名字是《妙法蓮華經》,這部經是教導菩薩的,是佛所護念的。

  到這里,答問序中的長行我們就介紹完了,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