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心經》序言

  星雲大師手書《心經

  序言 人間自在

  我們經常聽人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仔細想來,一點也不錯;所以我們能夠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其實是非幸運的。佛經浩瀚似海,我們一般最常聽聞的正是《般若心經》,也簡稱《心經》。

  《般若心經》在佛法里究竟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呢?

  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里,《華嚴經》有「經中之王」的稱譽,共有八十卷。其實,比《華嚴經》更長的一部經稱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不容易一一深入研究。所幸有《般若心經》,是佛經經文最短的一部,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可是它卻代表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所以《般若心經》正是《大般若經》的中心和宗要。

  「般若」二字,在佛法裡面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經常聽到,佛陀一大因緣來到人間,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在這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有二十二年,接近一半的時間都在講說《大般若經》,可見「般若」的重要。

  《般若心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呢?

  《阿彌陀經》是一部描述阿彌陀佛極樂凈土殊勝庄嚴經典;《維摩詰經》是藉由維摩詰居士證得境界,來闡揚大乘菩薩道;《般若心經》講的則是每一個人最切身緊要的一部經,要認識自己,就要用般若心經》。我們聽過很多道理,擁有很多常識,但曾深入了解「講自己的經」嗎?曾深入了解自己的心嗎?

  我們看到世間眾生,貓狗要吃肉,雞鴨要吃米,牛馬要吃草,人當然也要吃飯。不同的是,牛和馬除了吃草之外就沒有別的要求了,而人除了吃以外,還有思想見解

  所以,人在吃飯,可是各人吃出的味道都不一樣。拿喝茶來說,不會喝茶的人感覺到茶好苦,會喝茶的人卻是早晚非來點茶不可。人間之事,譬如飲茶,有人好苦,有人好甘;有人恓惶,有人卻無比自在!

  般若就是讓我們在這個人間自在法門!吃飯有了般若,飯的味道就不一樣;睡覺有了般若,睡覺的味道就不一樣。大家都在功名富貴,但是有般若,即使是求功名富貴境界看法也會不一樣。有了般若,人的生活思想境界都會跟著改觀。有了般若,不要說證悟到般若可以成佛作祖,哪怕有一般若的氣息,人生情況就會改變。

  我不想講深奧的妙理,我只想傳達般若如何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般若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提升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人境界有一首詩說:「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平常時,我們每天看月亮,看慣了就不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但有了梅花點綴,意境就不一樣了。所以說,一樣的生活,有了般若就有不同的體會。佛法應該和我們的生活人生結合在一起。我想讓人理解《般若心經》,理解之後,吃飯、睡覺、穿衣、教育兒女、到社會工作都能用得著、很好用,那麼,這個佛法才是大家所需要的。

  佛法對現世人生的幫助,屬「入世法」的范疇。人活在世間終不免三苦八難,遇到挫折與風浪時,如果沒有般若作舟,沉浮其中焉能自在?因此以《般若心經》為智慧之母,時時以心念護持,反身觀照自我自然行住坐卧之間,身心自在輕安,處處結得善緣、佛緣,得到修行的大方便、大利益。

  除此之外,般若同時也是解脫之法、常樂之法,包含在佛法的「出世法」中。在世間沒有永恆不變快樂,沒有永遠盛開的花朵,人的生老病死無可避免,事物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無法逃避,只有覓得生命永恆的歸宿,出離短暫變異的世間,才能真正離苦得樂,到達極樂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解脫之法是究竟的佛法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之時,也曾得觀世音菩薩化身指點,在遭遇險阻時誦念般若心經》,得到諸佛菩薩的護持,屢屢化險為夷,絕處逢生。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有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意思就是,證道之後,他終於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麼了。而惠能大師證得自性不生滅、圓滿具足的存在,般若的指引功不可沒,所以說「般若諸佛之母」。

  《般若心經》是為觀世音菩薩所述修行般若心法概要。有了它作為修行般若波羅蜜的總綱要,或者「去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或者「直指本心見性成佛」,或漸或頓,依此真修實證人生苦海中的航行,就有般若作為燈塔的指引,終能解脫成佛,遠離輪回之苦,到達極樂彼岸

  因此在現代社會能有一卷《般若心經》,深解其義,不管在世間或出世間,信受活用,真是勝過一切法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