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觀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31

  「輕安」:輕安心所的體性是:「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粗重」,指煩惱,或粗重煩惱。因為心若有煩惱:心即有負累,因此其心即粗而沉重。心若無粗重煩惱,即如釋重負,而身心順暢,輕鬆、安適,故稱輕安。

  「堪任」,即能堪修行。如人無包袱負累,身心又暢快,即堪能遠行;故心得輕安,便堪修行。所謂的「修行」,這里是指止觀禪定而言。輕安心所的業用為:一、能對治昏忱,二、能「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轉安適。」「伏除」,能降伏、斷除。「能障定法」,會障礙得定的法。「所依止」,即是身心。謂輕安能夠降伏及斷除於得定有障礙因素也就是擾定之因素,因而令身心轉為安適,從而速令得定。所以可知,輕安是修定時,在心已得定、或將得定時的一種善心所,此心所能令身心輕鬆安適,遠離粗重。又,輕安有「身輕安」與「心輕安」二種,皆是在禪定生起之善法,而令禪定之修習能持續進行。

  (成唯識論:「十徧善心,輕安不徧,要在定位方有輕安,調暢身心,余位無故。」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中亦如是說。)因此,若聽人說:「我得輕安」,即表示他已得禪定(明•明昱法師亦雲:「輕安一法唯定地有,欲界中無。」);如是說時,他不但得禪定,而且於禪定有相當好的境界,因為他在禪定中已有輕安的善法生起,能遠離粗重煩惱。是故當知,不可隨便人說:「我覺得好輕安」,否則很可能犯下了大妄語而不自知(以未證禪定而言已證故)。又,若已得輕安,則能對治昏忱,昏忱蓋即可除,睡眠自然大量減少,乃至全無(因為睡眠是大昏忱故) 。

  「不放逸」:「放」,放任、放縱;「逸」欲六塵,迷不知返。不放逸心所的體性是:,逃逸:心若放縱,即逃逝而逸入五「精進三根,於所斷修,防修為性。」(成唯識論)三一根」,三善根;「精進三根」,謂依於精進與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對於所欲修、欲斷之事,皆能防備、修斷之,其善法令增長,這就是不放逸心所的體性。因此,所謂不放逸心所,是以「精進與三善根」四法為體,而能具防修之功能,非別有體。因此,窺基法師解雲:「即此四法防修功能,非別有體」。不放逸心所的業用為:一、能對治放逸,二、能成滿一切世間世間善事故知若欲成滿世間、出世間一切善事,皆須修不放逸。是故佛於大般涅槃中說:「我此法門名不放逸行。」此所舌不放逸者,有三種—身不放逸、語不放逸、意不放逸。又,禪門所說的「起心動念,念念分明」,即是「念念不放逸」;故知不放逸令人能修一切善法,能防護斷除一切身語意不善,能持無上心地戒、能真實修習無上禪,故書不放逸能成滿(成就圓滿)一切世出世間事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