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順推「十二因緣」就是生死流轉,逆推即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就是出生死的還滅法。
十二因緣是眾生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的次第,眾生流轉生死是從無明開始的,無明根本就是俱生我執,是人本來的屬性,「俱生我執」是說這種我執不是別人教你的,是與生俱來的,這是流轉生死的主因。
「俱生我執」每個人都有,小到嬰兒也不例外,從一離開母腹就為這個「我」擔心,於是一出生就哇哇地哭,這是俱生我執的體現。嬰兒一下地就哭,感到環境改變了,恐怕周圍對「我」不利,而推動生命的動力就是這個俱生我執,「俱」是「同等、一起」的意思。此「我執」是根本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子,所以又生根本煩惱,一切煩惱都是由我執無明而生,從「我執」這個根本無明產生貪、嗔、痴等根本煩惱。因而造種種業,這就是「無明緣行」。
「行」就是造業,是通過種種思維所起的行為,「行」即與「思」一樣,「思」起善惡的種種想法,就會有善惡的行為,有行為則是善惡的業,唯識宗說業的能力潛伏在阿賴耶識,由業產生識,由識而受生,初投胎時還只是一個肉團,是物質與神識(精神)兩部分,在十二因緣中把物質叫做「色」,把精神方面的叫「名」,這時還未展出六根之前的胎兒叫作「名色」。
十二因緣
名色開始有眼睛等器官時就叫「六入」,即六根,這時就是一個人形了。胎兒在母腹中是有感覺的,知道冷熱,到出胎時,六根已經完備,能發揮作用,就會攀緣外境,這時便產生種種的感觸。
觸是內之六根與外界境界、心識三結合而產生的,在胎中會感到有壓力,出胎後與外界接觸,覺得餓時就想吃,會到處看,最初給他吃苦藥他也會吃得很香的,後來給他吃過甜美的東西後,再給他吃苦水——他就不幹了,就會喜歡好吃的,對喜愛的東西產生樂受,對不喜愛的產生苦受,這是由觸而產生受,對於樂受產生愛,由愛就希望得到它,並想辦法去取得,就是由愛而取,由取又造業,這是後來受生死的因,故叫「有」。
「有」就是有業力種子、是生死的根本,由業感得「生」,即是生命,有生必然會老死。即使夭折的人不經歷衰老這個苦,也逃不出死。死後到二世生命開始之間,佛法叫做「中有」。「中有」有天眼通,能看到與自己業力相應的那一道父母在一起交會,由他業力的推動便會趨向彼處,對父精母血生染著執取的心,這一執著就人胎了,一入胎就是「生有」。
「中有」的生命最長是七七四十九天,而每七天又轉變一次,所以人死後每七天給他念經消業,如果中有未投生,則會由惡中有轉變為善中有,他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只要他一投胎,生入六道任一道中,「中有」就完了,就是第二世的生有,而十二因緣則是從出胎開始才叫「生」。
由煩惱造業,由業而受苦
有生就會死,或年長的可以到老才死,佛法把出生到老死叫一期生死,在一期生死之中又有無效的憂悲苦惱,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於有「生」,而「生」是由於無明造種種業,由業而生,所以推列最後無明就是生死根本,一切痛苦的根於也是無明,了解這個道理,我們要想遠離一切痛苦就必然要出生死,欲出生死就應從無明這個根子上下手,無明的根子在俱生我執,所以應斷俱生我執。
十二因緣歸總有三方面:惑、業、苦。
惑就是煩惱無明,由煩惱才造業,由業而受種種苦,此惑業苦是屬四聖諦的苦諦、集諦。集諦是惑業、是苦諦的因,由煩惱業招集苦,由煩惱業受生、老、病、死種種報應。
煩惱是誰給你的?是自己找來的!所以只有「俱生我執」才是我們每個人的真正冤家仇人,但是我們卻把它當成我們善知識一樣,一切都聽從他的指揮,干種種的壞事,造種種業。
佛說萬法因緣生,一切有為法都是有造作的,所以無明也是萬法之一,萬法緣生無自性,無明也不例外,它是能夠消除的,無明滅盡就是明,但這個「無明盡」也不應對它起執著,無明盡則相續到行列老死都滅盡,這是十二因緣的還滅法,但不能對此起執著,無無明,所以無明盡也是沒有的,無明儘是努力達到的目的,無明滅盡了,生苦的根子也滅盡了,因為由無明而起的種種惑業也不再起了,就沒有苦,故說「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老死」也沒有自性,他是由惑業而感故。惑業滅,老死也隨之而滅。「老死盡」就是涅槃,涅槃也無自性,依中觀見看一切法都沒有自性,十二因緣的流轉還滅都無自性,所以不能執一法。凡有執都不符合般若見,都是錯誤的。
修行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緣覺聖人是觀十二因緣得解脫,故稱之為緣覺,比聲聞人修得要複雜細致些,阿羅漢主要修四聖諦法證果、出離生死,但修行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修四諦、十二因緣都不容易,出生死是很難的,所以不能只想走簡單的路,要想成佛就更難了,要經三大阿僧祇劫,廣修六度萬行。
阿僧祇:意為「無數」。
真正菩薩發心敢於承擔長時的生死流轉,這是菩薩的般若智,這是菩薩的精進勇猛心。
有的人想速成佛,這種勇猛可以,但修行來不得半點投機,應腳踏實地修,沒有便宜可揀,不應偷懶,學佛法不能鑽空子,也沒有輕巧法。路不怕遠,只要未走錯就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了生死就是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