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學這一部論,就可以直成佛果

大乘起信論淺釋》

◎馬鳴菩薩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1971年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雲何為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

  最初,這一開始說「因緣分」,那麼就有人問了;有人問了,說有何因緣?有什麼因緣而造此論?你作這個論,如果要是沒有因緣,你造這么一個論,這豈不是無病呻吟嗎?就是沒有病,這么哼哼,沒有病就是那麼叫,這叫無病呻吟;沒有病,故意像做出有病樣子來。那麼你做這個論,也沒有什麼因緣,你造出那麼一部論,這豈不是沒有事情,你找事情來做嗎?豈不是沒有問題,你作出來一個問題嗎?你或是頭上安頭嗎?所以,這個就問為什麼你造這一部論呢?

  這是有人問馬鳴菩薩。誰問的呢?馬鳴菩薩自己問自己。不是你問,也不是我問,也不是他問;馬鳴菩薩自己設出來這個問答。他一個人就變成兩個人。有一個人問,就有一個人答,這是。說他一個人怎麼會變兩個人呢?那麼你一個人怎麼不會變兩個人呢?你要知道你怎麼不會變兩個人,就知道他怎麼會變兩個人了。

  「有何因緣而造此論」,造這一部論呢?「答曰」:這馬鳴菩薩問,馬鳴菩薩就答了。「答曰」:他說了。「是因緣有八種」:說這個因緣你不問這個因緣嗎?我告訴你先生,或者是菩薩或者是居士或者是魔王啊,就說我告訴你,這個因緣,有八種這么多;不是一種因緣,我造這個論,有八種的因緣

  什麼「雲何為八」:這又問了,什麼叫八種呢?你說一說,我聽一聽。那馬鳴菩薩說了,第「一者因緣總相」:第一種是因緣的一個總的相,沒有分別。其餘的七種是這個因緣的別相了。

  「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為什麼造這一部論?我這一部論造出來,要有眾生學習我這一部論,就會離一切苦,把一切苦都離開了。怎麼離開的?學這一部論就離開了嘛!這一部論說得明明白白,怎麼可以離苦得樂。「得究竟樂」:得到那個最究竟的樂。離一切苦就離開地獄餓鬼畜生這三塗的苦;得究竟樂就得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究竟的快樂聲聞也有快樂,但是他不究竟;緣覺也有快樂他不究竟;菩薩也有快樂他不究竟,惟獨佛才是究竟快樂。那麼現在你學這一部論,就可以成佛果,絕對沒有疑問的,所以這「得究竟樂」。

  「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這一種離苦得樂,是造論的目的,造論的希望;可不是我造出這一部論,希望世間人說,喔!他這一部論造得非常好。這個文章寫得太好了!啊!這種道理說得太妙了!這一種論,這真可以得到一個博士學位,或者世界第一的論文學位,或者在世界來比賽,他這種的學問是第一了!不是的,不是為這個世間的名,這一個好名;也不是為得到世間利益,得到什麼好處,或者希望人見著這一部論來恭敬我,來供養我:不是為的這個。不是為世間名利恭敬供養這個緣故,而作這個論。

  你看!這個馬鳴菩薩,他造這個論,不是像現在我寫一篇論文,在這世界上文學的月刊上發表一下,喔!我這一舉成名天下知啦!又得到這個諾貝爾的獎金,又得到這個獎金,那個獎金!這個世界一名,名流的人物啰!不是這個,不是為的這個!這馬鳴菩薩作論,不是為的想得到一個什麼學位。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第二的因緣什麼呢?是為的令這個世間上的眾生,「解釋如來根本之義」,明了佛的這個根本的道理。「令諸眾生」,使令一切眾生都得到正知正見,破除他的邪知邪見「不謬故」。這個見解錯謬見解正當的,不是邪知邪見,盡為自己利益,貪圖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哪,想要得到一個好名,得到人人都贊嘆我;不是這個,要破除人的邪知邪見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第三,是為的使令這個善根成熟眾生,這個人,有的有善根的,有的沒有善根的。那麼有的有善根的,他離佛法很遠;有的沒有善根的人,又離佛法很近。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有善根的人,他生了退心,就離佛法遠了;沒有善根的人,他生了信心了,就離佛法近了。所以你要生退心,有善根也會佛法遠的;你要信心,沒有善根也會佛法近的。所以第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想令這個善根成熟了。

  怎麼叫成熟呢?這個菩薩教化眾生,這沒有種善根的人,他令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人,他令他成熟;已經善根成熟的人他就令他得到解脫。所以這個第三者,是為令這個善根成熟眾生在這大乘的信,大乘的法,大乘的這種的佛教,「堪任不退信故」。堪可,「任」,就負擔這種的責任;「不退信故」,不退他的信心緣故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第四者,那麼前邊有善根眾生,他要成熟了,令他不生退心,不生什麼退心呢?不生這個三不退。三不退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這個念念是精進,念念求無上道。行不退修行精進的,不懈怠。這個位不退不退到二乘。他修行大乘佛教他不退到二乘上。那麼現在第四者的因緣,是為使令這個善根微少的眾生,就善根少的,沒有善根的人善根有多少呢?好像一根汗毛那麼多。有多微呢?好像一粒微塵那麼微,那麼少的善根。令那個善根微少的眾生,「修習信心故」,修習,生這個大乘信心緣故這是四種因緣

  恭錄自《大乘起信論》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