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用這個方便法門生到佛前。什麼方便法門呢?

大乘起信論淺釋》

◎馬鳴菩薩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1971年

開經偈

無上甚深妙法 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痴慢出邪網故。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為示利益修行故。」

  第五種因緣,因為要指示這個方便法門,令一切眾生容易明白,容易修行,消除這個惡業障。這個惡業障,是障道的因緣你想修行它就障著你;障著你,令你不發心修行。「善護其心」:好好地保護你這真心,維護你這真心。「遠離痴慢」:遠離這個愚痴和這個我慢,貢高我慢。這個愚痴,做出事情來,自己還不知道呢!做錯了,自己也不知道。這叫愚痴。「出邪網故」:出去這個邪見網。邪見就好像一個那個網羅似的,捆著你;把你捆著,不容易出去。所以現在作這個《大乘起信論》,就叫你出去這個邪見網這個緣故這是五種因緣

  第六種因緣呢,「為示修習止觀」:因為指示明白你這個修習止觀的這個人。「止」就是停止;「觀」就是觀察。停止而觀察。你止;止什麼?就止你的妄想你不妄想。觀什麼?就觀你的妄想你把妄想停止了,然後又觀察你這妄想,從什麼地方來的?這個妄無自性;這個妄想,沒有自己的體性,所以你一觀察它,它就沒有了。你常止、常觀就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沒有愚痴了,這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這凡夫和二乘,都有這個妄想的「心過」。這心,盡打妄想這是心裡頭的過錯凡夫一念起貪心,一念起瞋心,一念起痴心,這都是過錯;二乘要修行,要證果,要做自了漢,這都是心的過錯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第七者為的專念方便,專心來念這個方便法門。「生於佛前」:用這個方便法門生到佛前。什麼方便法門呢?就是念佛法門;用這個念佛法來生到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決定不退你這大乘菩提信心緣故。所以這是第七種的因緣

  第八種的因緣呢,「為示利益修行故」:為的指示這個有什麼利益;你要修行就得到什麼好處。勸人修行這個緣故,這種的因緣

  有這八種的因緣,所以說這個《大乘起信論》。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有如是等因緣」:這個馬鳴菩薩說,有這八種的因緣,「所以造論」:所以就造出這一部《大乘起信論》。「問曰」:又有一個人又問了。說,「修多羅中」:「修多羅」是梵語,此雲叫經。就說經中「具有此法」:說經中有這種的因緣,有這種的法,「何須重說」:何必又再多說一次呢?

  「答曰」:這個馬鳴菩薩就答這個問者,就說了。說,「修多羅中」:說在這個經中,「雖有此法」:雖然有這種的法,「以眾生根行不等」。眾生的根性,就是有智慧的,有有愚痴的,有有善根深厚的,又有有這個業障深重的,所以「根行不等」,不一樣。「受解緣別」:他領受明白這個道理,這種因緣也不同的。

  「所謂如來在世」:所說的這個佛在世的時候,「眾生利根」:這個眾生根性都來得利,都是聰明智慧的。「能說之人」:能說這個經典這個人。「色心業勝」:這個色有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心」有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平等性智。這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這個色心業勝,他這個業果殊勝。「圓音一演」:他這個「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你佛說法,人聽著也懂,菩薩聽著也懂,那個神聽著也懂,鬼聽著也懂。啊!那個畜生聽著也懂,那個雀鳥聽著;他也是給那個雀鳥說法,所以一音演說法

  一音就是圓音;圓音也就是一音。這個「圓音一演」:這個圓滿的這種法音,一演說,「異類等解」。「異類」就是不同種類的,不是單單人,就非人類也都明白了。「等解」就是都明白了。「則不須論」:所以,在佛在世的時候就不需要這個導論。

  「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眾生自心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亦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那麼佛在世,佛說法不需要造論。那麼現在佛滅度了,「如來滅後」,「或有眾生」:或者有這一類的眾生,「能以自力」:能以他自己的力量,「廣聞而取解者」:他多多地聽;聽得多他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或有眾生」:或者有這一類的眾生,「亦以自力」:他也自己的力量,「少聞而多解者」:他聽得很少而明白得就很多,這一類的眾生

  「或有眾生無自智(心)力」:他沒有自己的智慧也沒力量,「因於廣論」哪:他得到這廣多的這種的論議,「而得解者」:得到這個明白了。「亦有眾生」:也有這一類的眾生,「復以廣論」:用這個廣多的論,「文多為煩」:這個論多了,這個文也就麻煩的,記不清楚了。「心樂總持」:心裡好樂這個總持。「少文」:很少的這個文字,「而攝多義」:而其中攝含著多種的義理,「能取解者」:能明白的。

  「如是此論」:因為這個,所以這一部《大乘起信論》,「為欲總攝如來」:總攝持這如來所說的這廣大深法。「廣大深法」:這種的深法,「無邊義故」:沒有邊際這種義理,「應說此論」:所以,就應該說一說,造這一部《大乘起信論》給眾生來看。

  我給你們說幾句,方才講的是大乘。什麼是大乘呢?就是方才講的就是大乘。你再要問什麼是大乘呢?就是沒有一個乘,才就是叫大乘;要有一個乘,那就是變成小乘了!因為沒有,所以你說,說不出來小;也說不出它是大,所以給它起一個假名字,叫一個大。這個大的名字也是假的。那麼說,什麼是真的呢?什麼都是真的。要你明白了,你明白大乘了,就什麼都是真的;你沒有明白大乘,什麼都是假的。你要大乘明白了之後,那個什麼都是中了;又要找那個中道了。你要盡騎著那個大乘跑,一天跑到晚,跑得很辛苦的,也不得休息。那麼你要在這個大乘你要知道了,找著「中」乘了,這就不辛苦了。

  那麼說這個中乘,是三乘之一的小乘、中乘、大乘啊。不錯!可是我說這個「中」乘,是中道的中,不是中間的中;中道了義,也可說是中,也可說是總;是個總乘,總其大乘,總其小乘,總其中乘。啊!把他都總起來。這個乘呢,就是最上乘;最上乘,沒有再比他再上了。所以,這又可以叫上上乘,又可以叫總乘,又可以給他起個名字就叫佛乘。那麼這個《大乘起信論》,你先要生起大乘的心,然後才能得到這個總乘。這個總乘,總其小乘啊。

  恭錄自《大乘起信論》淺釋

THE END